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大田连拱隧道洞口浅埋段的围岩变形和支护结构受力进行了现场监控量测,对围岩变形与地表沉降的特点及对应关系、初期支护、二次衬砌以及中隔墙的受力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浅埋段连拱隧道围岩变形和结构受力特点。  相似文献   

2.
何成素 《四川建材》2022,(4):189-191
隧道施工以及正常使用均易受到现场地质条件的影响,穿越高地应力、软弱破碎围岩等地质时,容易导致围岩发生大幅度变形,进而造成工期延误、质量缺陷、安全事故等不良影响。因此,准确探明围岩变形特性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至关重要。结合实际工程,首先分析公路隧道软岩变形的基本特征,再进一步探讨支护施工技术,阐述关键施工要点,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3.
大风垭口岩石公路隧道围岩及初期支护变形与内力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按“新奥法”施工的云南大风垭口隧道全长约3300m,为上、下行分离的双洞单向行车双车道,属于长、大岩石公路隧道。通过现场施工量测,在分析了收敛位移、拱顶位移、围岩内部位移及钢支撑内力等大量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围岩及初期支护的变形包括岩石蠕变变形、内力随开挖进度及时间变化的规律,讨论了上、下台阶开挖对围岩的影响。研究结论可望为岩石公路隧道施工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软岩隧道支护机理及工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兵 《土工基础》2003,17(2):51-52
分析现行的各种支护理论和支护方法,认为基于工程地质观对软岩隧道的支护研究是主动支护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提出今后在工程实践中软岩支护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倪彬  徐国元 《山西建筑》2007,33(1):93-94
从介绍软岩隧道的基本变形特征出发,系统分析了引起软岩隧道变形的原因,全面讨论了软岩隧道的支护原理、原则与方法,并详细介绍了底鼓问题的防治方法,对软岩地质条件下的施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德平  桂荣 《山西建筑》2011,37(31):145-146
结合软岩隧道的特点,阐述了软岩隧道失稳原因、破坏特征及其形成的力学特征,分析软岩隧道各种支护方法的作用机理,对软岩隧道支护重点与对策进行了探讨,并对软岩隧道选择合理的支护方法提出了见解,以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7.
任建喜  党超 《施工技术》2012,41(1):87-91
结合马鞍子梁隧道工程,采用FLAC数值模拟方法对该隧道上下台阶法施工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完成了现场监测研究,与数值模拟预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到了软岩隧道的围岩变形规律,提出合理的支护方案。结果表明,该开挖方法适用于此软岩隧道,竖向位移主要集中在拱顶和拱底处,拱顶位移比较大,水平位移主要集中在隧道两肩和两脚处。现场监测表明:隧道开挖初期拱顶下沉与水平收敛变形速率比较大,处于不稳定状态,随时间变形速率较小,曲线趋于稳定状态。FLAC数值模拟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一次支护和二次衬砌的合理间隔时间为30d。  相似文献   

8.
隧道施工围岩稳定与适时支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洁  刘伟 《山东建材》2006,27(4):85-87
通过对隧道围岩稳定的分析以及影响围岩稳定的因素的分析,简要阐述了适时采取合理的支护以阻止围岩强度进一步恶化的必要性和原理。最后,结合某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具体讨论了实际施工过程中界定适时支护的一般性原则,用于指导隧道工程施工。  相似文献   

9.
任海勇 《山西建筑》2015,(11):154-155
介绍了软岩隧道工程的发展现状,对目前软岩隧道施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对今后软岩隧道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提高软岩隧道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0.
马时强 《地下空间》2009,5(3):494-498
利用三维岩土数值分析软件对西汉高速公路酉水隧道进行了无支护开挖工况大变形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定性掌握了围岩大变形破坏的原因。并采用三维壳体单元对原初期支护设计和二次变更设计进行了模拟,探明了原设计不能满足要求的原因以及二次变更设计的合理性。同时查明了隧道支护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为合理的设计,旨在为类似的软弱围岩大变形条件下隧道的初期支护计算和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利用ABAQUS有限元程序,建立数值模型,模拟了分岔隧道不同洞段的开挖过程,分析了围岩变形与应力分布特点。基于数值分析,提出了针对不同洞段的支护形式。工程实例证明:这种支护形式有效地改善了围岩的应力分布,控制了围岩的变形。  相似文献   

12.
鉴于当前实验条件,无法直接观测岩体内部的变形演变过程,难以满足对岩体内部全域的变形时间效应与空间特征分析的要求,以透明岩体实验新技术为出发点,对模型隧道周边围岩的内部变形过程进行全程二维数字照相量测,得到深部隧道围岩内部变形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发现:隧道顶部、帮部及底部的岩体径向位移都大致与隧道埋深呈指数衰减关系;隧道拱顶、拱底、左腰和右腰处岩体的径向位移都与顶部荷载呈指数递增关系;随着顶部荷载的增加,隧道顶板岩体最终将沿着两侧拱腰斜方向一定范围内两条弧线而向隧道内发生整体性剪切滑动,导致隧道失稳破坏。研究结果揭示了深部隧道围岩变形破裂时空演化机理,为深部隧道事故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软弱围岩隧道掌子面挤出变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软弱围岩在隧道工程中经常遇到,它的空间大变形特征受台阶长度、台阶高度、工法及地应力水平等条件的影响。结合兰渝铁路两水隧道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软弱围岩隧道的空间变形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围岩越弱掌子面纵向挤出变形大小及变形速率越大,掌子面挤出变形受上台阶断面开挖高度和围岩级别影响较受台阶长度影响显著;在洞周先行变形中,拱顶下沉较水平收敛更加明显;初始地应力场应力水平增高,隧道掌子面挤出变形会大幅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指导隧道的施工和设计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山岭隧道洞口段围岩变形特征,以贵州省晴隆-兴义高速公路登攀隧道为工程依托,对洞口段围岩变形展开研究,通过对现场围岩变形进行监测和数据处理,分析了山岭隧道洞口段围岩变形的时间与空间效应,进而对山岭隧道洞口段围岩变形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引起围岩变形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监测断面围岩变形在开挖后历经8 d和27 m~30 m后稳定;山岭隧道洞口段围岩变形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周边收敛值在时间轴上规律性较差,但累计变形量较小,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有限;洞口段拱顶沉降与地表沉降时间历程曲线有明显的规律,但累计变形量、分布特征与围岩本身属性紧密相关,地域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乌鞘岭隧道7号斜井围岩变形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乌鞘岭隧道7号斜井砂岩夹泥岩段围岩水平收敛和拱顶沉降两项内容的现场监测,获得围岩初期变形资料。对资料的回归分析得出:围岩初期变形随时间在总体上遵循指数函数、倒数函数及对数函数三种函数模型变化,可分为快速变化发展阶段和缓慢趋稳阶段两个阶段,并在20日之后渐趋于稳定。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利用位移加速度正负的判据分析和评价了围岩稳定性。结果表明,围岩初期变形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前常用的判定围岩稳定性手段主要是监测隧道特征点或测线位移,但这种监测方法评价围岩稳定性存在诸多弊端。为此,本文从应变能角度对隧道围岩系统势函数进行理论分析。首先推导了围岩4个分区的应力、应变及位移表达式,进而分析各个分区的应变能,据此建立了隧道围岩系统势函数,并根据软岩破坏时的全应力应变曲线特征,确立隧道围岩系统势函数尖点突变模型,提出了定量评价围岩稳定性的理论依据。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不同荷载释放系数下隧道围岩特征点或测线位移、隧道围岩系统势能、隧道断面相对变形率3类指标变化规律。根据尖点突变模型,利用3类指标对围岩稳定性做出定量评价,并对3类指标下围岩破坏时的荷载释放系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利用断面面积相对变形率指标判定围岩稳定性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线性-非线性GM模型在围岩变形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色系统理论在岩土工程领域的许多方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成果尚少。具体应用实践表明,线性DGM(2,1)模型、非线性Verhulst模型模拟预测地下工程围岩变形比一般回归分析和GM(1,1)模型效果好。DGM(2,1)和Verhulst模型不仅具有较高的精度,而且可方便地预测出围岩变形的最终位移,为地下工程信息化设计、施工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地中海边上的地层岩性存在其特殊性,尤其是软弱破碎粘土岩的工程地质性质值得探讨.通过对摩洛哥拉塞梅尔隧道PK26 960~ 980段围岩进行掌子面素描编录,初衬开裂观察,以及对监控量测资料的总结,对该段隧道出现的围岩大变形进行机理分析,并根据实际施工需要提出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为同类隧道施工遇软弱围岩引起大变形问题提供了一个参考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