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有助于提升住宅建筑质量,维护业主合理权益。为推进IDI 在我国规范有效发展,在明确IDI 相关概念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国外的典型发展经验及我国的探索现状。运用文献研究和鱼刺图分析方法,从政府、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机构、建设单位、消费者等五大主体角度梳理当前我国IDI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情指出相关方积极参与、多措并举,实现多方共赢是推动我国IDI 发展,改善房屋质量,保障业主权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推行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 IDI)是推动政府工程高质量发展,创新政府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促进政府工程全生命周期增值的重要举措。为了完善和发展政府工程 IDI 制度,通过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主要运作模式,指出我国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在此基础上,结合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特点,首次提出针对政府工程的 IDI 运作模式。通过设计和完善政府工程 IDI 险种内容、参保主体关系、运行流程和相关配套机制,大幅提升 IDI 的适用性和服务体验,实现参保主体的多方共赢,从而增加 IDI 保险市场活力。并针对当前推行 IDI 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为我国 IDI 制度的进步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住宅工程质量问题频发,我国积极推行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制度,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机构(TIS)监测局限于保费内容,缺乏一套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评价体系。首先,以住宅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行业标准等为基础建立评价体系;其次,通过组合赋权优化指标权重,采用模糊评价及数学期望建立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评估模型,确定风险级别及主要缺陷风险因素;最后,结合案例证实该住宅工程质量风险等级与实际情况一致,并提出主要缺陷风险的规避措施,为TIS机构规避住宅工程质量风险及我国推进IDI制度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将住宅工程项目各阶段涉及的建设单位、政府、保险公司等利益相关主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NA)等方法识别IDI制度下住宅工程项目利益相关主体,通过专家访谈量化分析各利益主体间的交互频率、情感强度、熟识性和互惠性分析主体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结果表明:IDI制度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保险公司、政府部门等4主体属于核心主体位于结构的核心层,其关系紧密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和集成管理;其他一般利益主体位于结构的外围层,借助合同形成契约关系,建立短期协作机制完成建造任务。建立“核心-外围”双层网络型虚拟组织结构实现规模经济和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5.
住宅质量保证保险即“潜在缺陷保险”(简称IDI),又称“建筑物十年期责任保险”,主要承保竣工验收之日起10年之内,住宅因主体结构存在缺陷发生工程质量事故而给购房者造成的损失。这种保险运作机制起源于法国,逐步被英国、日本、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引入,有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实  相似文献   

6.
建设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项目所有利益相关者交互作用、多层次工程质量监管体系有效运作的结果。从工程建设利益相关者行为入手,构建保险方参与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基于建设工程主体行为博弈弱势分析,揭示保险机制对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构建建设行为主体博弈模型,求解得出主体间行为均衡策略,提出基于工程保险机制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不断推进,当前已有15个省级行政区域出台了IDI实施相关办法,但很多省份因缺少客观科学的风险评价体系而影响实施效果。在全面识别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构建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南京市栖霞区YZ项目,验证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正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nherent Defects Insurance)简称IDI,是以质量潜在缺陷风险所导致的建筑物使用期损失或维护、重修、重置费用为标的的保险,国际上也称"内在缺陷保险""建筑物10年期责任保险",我国还有"工程质量保证保险""工程质量保险"等泛称。自参建各方转移至保险公司的质量潜在缺陷风险,是由于工程建设期间的设计错误、原材料缺陷或施工工艺不善引起的建筑物缺陷所造成建筑物漏水、裂缝、倾  相似文献   

9.
我国推出住宅质量保证保险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京签署了“A级住宅质量保证保险协议”,根据协议,保险公司将对通过建设部住宅性能认定的A级住宅提供10年保险。住宅质量保证保险称为潜在保险,又称建筑物10年期责任保险,主要承保住宅竣工验收之日起10年内,因主体结构存在缺陷发生工程质量事故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这是确保住宅质量、保障购房者利益的一种国际惯例,有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实行强制性保险。住宅性能认定是由适用、安全、耐久、环境、经济五个因素组成。A级住宅分三类:1A级性能的住宅是面向…  相似文献   

10.
城市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的良性发展应该协调多元主体间的关系和利益。构建地方政府、产权单位和居民群体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求解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揭示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行为主体达到良性互动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的补贴、监管惩罚、产生的城市整体效益、政府付出的成本、产权单位的企业形象、产权单位的管理成本、企业形象损失、居民群体选择违背合约,拖欠缴费策略带来的额外收益和定期缴纳的物业费等是影响三方主体协作配合的关键因素;在不同的成本和收益关系下,各参与主体初始意愿比例、政府补贴和监管惩罚均会对演化结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开放式问卷、实地调研和格式化问卷的方式,对国内建设领域各方对推行工程质量保证保险的态度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了以下问题:在我国推行这一险种的优缺点;险种试点推广和是否可以强制推行的态度;对现行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作用机制的意见以及调研中发现的其它重点和难点问题,为在我国推广这一险种,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解决公共建筑日益突出的工程质量问题,基于工程质量保险的优势建立公共建筑工程质量风险诊断模型。结合公共建筑关注度高、结构类型多变、建造过程复杂等工程质量风险特征,构建公共建筑工程质量风险诊断指标体系;考虑保后实际需求与诊断指标的主客观综合性,采取组合赋权的方式确定权重,建立基于 D-S 证据理论的工程质量风险诊断模型;并经案例分析说明诊断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契合,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以建筑劳务企业转型作为切入点,推进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构建地方政府与建筑劳务企业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将地方政府激励成本与劳务企业转型成本作为重要研究参数,分析不同情形与重要参数变化下系统的演化趋势,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结果显示:只有当地方政府选择激励比不激励所获得的增量收益高于所付出成...  相似文献   

14.
在“双碳”目标视域下,发展被动式建筑有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建筑业绿色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推进被动式建筑产业化发展,选取政府和开发商为博弈主体,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被动式建筑市场中的主导关系进行分析,揭示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并构建演化博弈及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究驱动被动式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有效因素。结果表明,开发商增量成本(D3)的减少、政府补贴(S)与惩罚(P)的增加均可促进开发商开发被动式建筑。其中降低开发商的增量成本效果最好,政府的补贴次之,给予开发商惩罚的效果一般。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现有研究建立工程保险需求模型,搜集了 2008~2019 年中国内地 30 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并划分为东、中、西部 3 个组别,采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和系统 GMM 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静态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保险经济补偿功能能显著促进国内工程保险需求的增长,但不同区域影响因素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工程保险发展主要依靠保险经济补偿功能和保险标的价值,企业财富可能是工程保险的替代品;中部地区保险标的价值和建筑业发展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该地区工程保险属于劣质商品;西部地区企业收入和财富推动了工程保险需求增长。系统 GMM 的结果则证实了国内工程保险市场存在“棘轮效应”,且不同地区“棘轮效应”程度不同。并依据不同区域的实证结果提出了工程保险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智慧工地系统” 在实施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其因应用不当等原因造成的损失。参考 WSR 方法论与信息敏感性理论建立“智慧工地系统” 实施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引入 CSA-BP 神经网络算法,该方法通过乌鸦搜索算法(CSA)弥补BP 神经网络易陷入局部最优及收敛速度慢等缺陷,建立了实施风险评价模型。将该模型应用到广西某码头油库项目进行实例验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表明其可行性较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根据模型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及措施,为“智慧工地系统” 的推广与实施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施工噪声是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噪声污染问题和噪声投诉的主要来源。以深圳市某河水环境治理的 EPC 总承 包项目为例,基于现场施工过程噪声源强的定量研究和现场调查及环境影响问卷调查,分析了项目施工阶段的噪声污染特征, 并基于查尔斯·戴明提出的 PDCA 项目管理模式和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提出了 EPC 项目施工噪声环境管理体系。 该案例可减少施工大城市噪声投诉事件,为施工噪声污染管理提供参考,也为水环境治理 EPC 项目施工环境管理提供了重 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自蓝天保卫战以来,项目施工扬尘治理实现6个百分之百,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加强监督以及考核奖惩,但部分施工企业的投机心理使得措施执行不到位,从而导致实际惩罚成本越来越高。基于演化博弈理论,从政府管制的视角,讨论政府与施工企业关于扬尘治理措施的动态行为决策问题,并进行仿真分析,为有效激励施工企业主动实施扬尘治理措施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有限理性情形下,超额收益、额外补助、罚款对施工企业实施协同治理措施是正相关的,而政府通过提高公信力、额外补助或罚款将有效推动施工企业严格实施扬尘治理措施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以此来积极达到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