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针对Mn13钢种在板坯连铸生产时发生表面纵裂纹缺陷的问题,结合Mn13材料凝固的特点,在工业生产中对浇铸过热度、拉速、水口对中、水口插入深度等工艺参数进行摸索,优化了保护渣化渣条件,保证了液渣在弯月面的均匀流入,改善了结晶器润滑与铸坯传热,控制了初生坯壳生长的均匀性,从而解决了Mn13板坯的表面纵裂纹缺陷,实现了Mn13的板坯多炉连铸生产,提高了铸坯合格率,由50%以下提高到96%.  相似文献   

2.
连铸板坯表面纵裂纹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修立策 《炼钢》2007,23(3):27-31
通过对济钢第三炼钢厂连铸工艺环节的分析,认为引起板坯纵裂纹的主要原因是钢水成分和质量、浸入式水口的尺寸及浸入深度、结晶器冷却强度、保护渣性能及其吸收夹杂物后成分和性能变化等.通过采取措施使板坯的表面纵裂纹得到有效的控制,纵裂纹发生率由1.86%控制到0.65%左右.  相似文献   

3.
针对包晶钢连铸生产时易出现表面纵裂这一问题,结合现场生产实际情况,通过对生产数据的统计,详细分析了钢水成分、结晶器水冷却强度、浸入式水口插入深度、保护渣、拉速等对连铸板坯表面纵裂纹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使板坯表面纵裂纹的发生控制在0.05%以下,提高板坯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4.
大圆坯连铸机生产的低碳钢有时会出现铸坯表面裂纹缺陷,通过对浸入式水口插入深度、保护渣的使用、结晶器系统以及二次冷却强度等各项指标的优化,降低了低碳钢表面裂纹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张虎成  李新  赵晶  谢翠红  杨国伟  徐凡 《中国冶金》2024,(5):98-105+113
针对某厂连铸机浇注亚包晶钢板坯表面纵裂纹发生率较高的问题,分析了双侧孔浸入式水口对裂纹形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浸入式水口结构进行优化,开发了新型浸入式水口。通过模拟研究和生产应用分析,对比了双侧孔浸入式水口与新型浸入式水口结构的差异以及两者对结晶器内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双侧孔水口浇注时,结晶器钢液流场和温度场分布不合理,导致结晶器内液渣层厚度不均匀,尤其是水口与结晶器壁之间位置液渣层厚度偏薄,从而诱发了板坯表面纵裂纹缺陷的大量发生,纵裂纹集中在板坯宽面中心400 mm范围,裂纹长度50~1 200 mm,深度2~12 mm;采用新型浸入式水口更有利于水口与结晶器壁间钢液流动,增加水口出入口钢液束流能力,使结晶器内钢液流场对称、温度场分布均匀、液渣层厚度均匀增加,亚包晶钢板坯表面纵裂纹改善显著,表面纵裂纹发生率由10.9%降低至1.5%。  相似文献   

6.
针对河钢唐钢不锈钢公司高铝双相钢W780QX板坯纵裂问题,从生产工艺入手,分析了钢水过热度、保护渣成分及水口浸入深度对板坯纵裂纹的影响。通过改变连铸开浇方式,开发低碱度、低熔点、低粘度的高铝双相钢专用保护渣,调整结晶器锥度及定置水口插入深度为140 mm,W780QX钢的表面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再未出现纵裂问题。  相似文献   

7.
《炼钢》2017,(3)
首钢京唐公司在生产2~5mm厚度规格TRIP590板卷时,板卷中心位置附近出现了大量裂纹缺陷,通过对该缺陷宏观形貌、金相组织以及微观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板卷表面裂纹是由板坯表面及皮下微裂纹造成的。通过将保护渣碱度由1.46增加到1.82、结晶器倒锥度提高到1.2%~1.3%、保证水口对中及浸入深度降低至110~150 mm等措施,板坯纵裂纹缺陷率由35%降低到5%以内,TRIP590热轧板卷裂纹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炼钢》2017,(3)
针对某厂生产亚包晶钢汽车板连铸坯时的表面纵裂纹缺陷,深入剖析了亚包晶钢系列高强汽车板的凝固特点,指出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坯壳不均匀生长引发纵裂纹的形成机制。通过调整保护渣性能参数,充分协调了保护渣控制传热和润滑性能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保护渣碱度从1.20提高到1.40,F-质量分数从10.49%提高到11.86%,Na_2O质量分数从6.75%提高到10.82%,碳质量分数由6.4%提高到7.4%,使得保护渣结晶性能明显提升,且黏度和熔化性能亦得到改善。保护渣优化后铸坯表面纵裂比例由30%降低到0.96%,裂纹深度和长度也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9.
重点分析了影响宽板坯表面纵裂纹的主要因素和各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同时结合现场宽板坯的实际生产特点,主要从钢水质量、保护渣、水口浸入深度、结晶器、一次冷却、拉速等方面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分析认为:生产宽板坯时,钢水w([S])控制在0.01%以下,同时尽量避开包晶区;保护渣液渣层大于10 mm,渣耗稳定在0.5~0.7 kg/t;水口浸入深度为110~150 mm;钢水过热度为15~25℃,拉速稳定在1.1~1.20 m/min;结晶器铜板厚度大于38 mm,锥度控制在1.0%~1.2%,进出水温差控制在7~9℃时,可有效抑制宽板坯表面纵裂纹。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宽板坯表面纵裂纹的产生的原因,并结合生产实践,提出切实可行的工艺预防措施。分析认为在浇注碳质量分数在0.12%~0.17%包晶区的钢种、硫质量分数偏高且锰硫比小于30的钢种及含Nb的微合金钢种时,易产生表面纵裂纹;还进一步分析了工艺拉速、保护渣、水口浸入深度、结晶器液面波动对表面纵裂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天钢4号板坯连铸机生产铸坯的纵裂纹缺陷,利用低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测量技术,对铸坯试样和使用的设备部件进行了检测分析,揭示了纵裂纹产生的原因是铸机结晶器的锥度不稳定,导致结晶器窄边对铸坯凝固壳的支撑力降低,导致铸坯裂纹。在此基础上采取了有效措施,避免了天钢4号板坯连铸机生产的铸坯的纵裂纹缺陷。  相似文献   

12.
刘云良  尹嘉钧 《天津冶金》2011,(3):7-8,18,64
结合天铁炼钢厂0#连铸机的实际生产情况,从多方面分析了表面纵裂的产生因素,发现表面纵裂与钢水成分、拉速、钢水过热度、结晶器冷却强度、保护渣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采取对转炉钢水控制终点化学成分、稳定连铸拉速、优化结晶器冷却制度、改进保护渣性能等相应措施,使表面纵裂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陶红标  吕晓军  席常锁  张慧  赵沛 《炼钢》2012,28(1):25-28
从力学角度出发对薄板坯表面纵裂纹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结晶器锥度控制工艺对薄板坯表面纵裂纹的影响,详细论述了纵裂纹的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局部的拉应力集中是铸坯表面纵裂纹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表面纵裂纹的控制措施包括2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优化连铸工艺提高凝固壳生长的均匀性,另一方面是通过优化结晶器内腔结构和调控锥度来促进结晶器与凝固壳接触状态的最佳化。  相似文献   

14.
CSP薄板坯表面纵裂原因及防止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薄板坯表面纵裂是CSP连铸连轧生产线上一个严重的质量缺陷,通过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控制废钢质量、钢水成分、钢水浇注过热度、结晶器保护渣、结晶器循环水水质、结晶器与扇形段等设备状态、浸入式水口的安装精度,及保证浇注温度与拉速的匹配关系,可有效控制纵裂缺陷的发生,使纵裂纹比例稳定在0.4%以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验分析等方法,对酒钢J55钢薄板坯表面纵裂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J55表面纵裂起因于结晶器弯月面初生坯壳厚度的不均匀性。控制钢水成分w(C)〉0.185%、w(Mn)/w(S)≥55、过热度在25~30℃;保护渣碱度1.17~1.21、黏度0.08~0.10Pa.s、熔化温度1 070~1 090℃;热流密度在2.3~2.5MW/m2时,有利于减少J55钢薄板坯表面纵裂。  相似文献   

16.
杨晓江 《钢铁研究》2010,38(2):11-14
针对唐钢中薄板坯连铸机生产SPHC钢过程中出现偏离角纵裂纹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控制铜板表面质量、控制结晶器变锥度、优化提速制度、优化结晶器冷却强度和改善结晶器振动偏摆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偏离角纵裂纹和裂纹引起的漏钢。  相似文献   

17.
天钢4#板坯连铸机生产的板坯,存在贯穿表面中心部位裂纹等缺陷。针对此问题,对天钢4#板坯连铸机所使用的A、B型保护渣的物理、化学性能及相关数据进行了采集和分析,确定了A型、B型保护渣所匹配的钢种;通过裂纹缺陷的统计分析,确定了所使用的A型、B型保护渣不是造成铸坯壳中心裂纹缺陷的主要原因;还指出A型、B型保护渣与目前各连铸工艺相匹配,基本能够满足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8.
汪国才  李浩  陶承岗  张诚 《炼钢》2020,36(2):53-58
阐明了圆坯纵裂形成机理,通过解剖分析马钢圆坯纵裂坯壳,采用现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的方式查清了圆坯产生纵裂的主要原因为:钢水中有害元素硫含量、保护渣性能不良、浸入式水口插入深度不合适及对中不良、铸温铸速不合适、结晶器弧度及冷却强度不合适等。根据现场生产实际情况,通过采取措施,使圆坯纵裂率由0.63%降至0,有效的控制了圆坯纵裂,同时实现了圆坯连铸零纵裂漏钢率。  相似文献   

19.
吴坚  许健  杨应东 《钢铁》2009,44(10)
马钢连铸异型坯存在表面纵裂纹,是造成轧后废品的主要原因。对连铸坯表面温度测量,对结晶器传热进行热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连铸坯表面温度差异很大,由于异型坯形状的特殊性,结晶器传热存在严重的不均匀性,而热应力导致纵裂纹。为了抑制表面总裂纹,必须改善结晶器传热,改进保护渣性能,稳定浇注条件。  相似文献   

20.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longitudinal cracks on hypo-peritectic steel slab surfaces is one of the key challenges in continuous casting worldwide.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in Chongqing Iron & Steel Co., mould fluxes with high basicity ranging from 1.7 to 1.8 were put forward and the effects of compositions on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mould flux were studied in the present paper. After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 high-basicity mould flux with an increased crystallisation speed to abate the heat-transfer capability in the meniscus area was fully applied in the first steelmaking plant of Chongqing Iron & Steel Co. Using the high-basicity mould flux, for more than 3 million tonnes of slab production, the large longitudinal crack was eliminated and the rate of formation of small longitudinal cracks decreased greatly. Dur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 sticking that impedes the smooth running of continuous casting was infrequent, and the spot check for longitudinal cracks on micro alloy steel surface was simplified in the slab finishing process. Furthermore, sinc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ass production is remarkable, the hot charging process is better implemented, and the contract can be accomplished in time. In summary, the problem of longitudinal cracks on hypo-peritectic steel slab surfaces is finally resolved and the high-basicity mould fluxes have become indispensable auxiliary materials during continuous casting of hypo-peritectic ste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