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速递     
正碳交易实现减排与发展双赢9月23—24日,主题为"助力全国碳市场发展,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2017第二届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与会专家对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启动、试点市场与全国市场如何有机衔接,碳资产管理、碳金融创新以及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等热点内容进行了研讨。在论坛开幕式上,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表示,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采取节能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研究分析了国际主要碳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其中欧盟碳市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培育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碳金融衍生品,推出了创新基金和现代化基金,交易最为活跃。碳市场运行期间帮助欧盟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大幅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了欧盟域内经济体结构升级和能源转型。我国现拥有8个试点区域碳交易市场,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区域试点碳市场运行具有交易量分布过度集中、交易价格波动明显、市场投资者多元、碳金融产品发展迅速等特点,也面临着参与行业受限、交易手段单一、碳价形成与波动等问题。基于欧盟及其他国家碳市场的发展经验,我国应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推进碳市场建设;建立碳中和社会基金;实施循序渐进稳健的市场制度安排;建立协同推进的碳市场建设工作机制;建立通过价格引导碳市场的运行机制;加强碳市场及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石油企业》2021,(5):26-29
当下,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在冲刺"最后一公里".今年6月底,在各地试点基础上,全国碳市场将启动线上交易,为整个行业带来一系列变化和深远影响.随着深圳等7大试点地区推进碳交易,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但同时也需要清醒认识的是,碳交易在国内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仍充满诸多不确定的因素,特别是建立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体...  相似文献   

4.
数字新闻     
<正>5000万元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招银国金投资有限公司日前发起的全国首个碳信托基金正式启动,第一期资金规模5000万元。该基金专注于我国试点地区的配额一级、二级市场,以及中国自愿减排量的一级、二级市场,投资范围是在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进行配额和国家核证资源减排量之间的价差进行交易盈利。  相似文献   

5.
5月26日,生态环境部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拟于今年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我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超过40亿吨,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但目前,全国碳市场还限于碳排放企业,并只覆盖了电力行业.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的碳交易还将囊括更多的行业和市场主体,形成更大的...  相似文献   

6.
正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首个交易日,开盘价48元/吨,成交量410.40万吨,成交额2.1亿元,成交均价51.23元/吨。发电行业是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是全国碳市场交易的主体,总计2225家发电企业和自备电厂被纳入首批重点管理排放单位。石油行业虽然未被纳入首批碳市场行业,但油公司参与"碳交易"是必然趋势。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分别有20家、10家和5家下属企业被纳入首批管理重点排放的企业,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参与了首个交易日的交易。  相似文献   

7.
像资源税价格改革从新疆试点再到全国普及的发展历程一样,天然气价格改革也选择了试点的方式打探市场行情。然而,试点是为了全面的推广做铺垫的。当在试点地区完成了理顺市场和价格机制这一重要任务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全面推广。试点实验总是选择在政策执行相对容易的地区,等到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后,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局部试点已经相对成熟的机制,放大到全国范围,是否依然会发挥机制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初探碳交易     
<正>只有在中国形成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和制度,建立起国家级碳交易平台,才能参与进国际的碳交易游戏规则中。2013年,被普遍看作是中国的"碳交易"元年。随着2013年6月18日,深圳市碳交易所鸣锣开市,我国7个省市碳交易区域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序幕。11月26日,上海市碳交易所迎来首单交易;两天后,北京碳交易所的清脆锣声再次将众人目光吸引到碳市场;此后一个月,广州、天津碳交易所开市迎客。至此,我国除湖北、重庆外,多半数碳交易试点已经启动。这其中,石油石化企业的身影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9.
正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虽是温和上线,却将促使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加速。7月16日9点30分,万众期待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鸣锣开市。至此,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10年的建设摸索正式开花结果。启动之时,首笔全国碳交易已经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  相似文献   

10.
数字     
107.86亿元截至2023年5月24日,全国碳市场安全运行449个交易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35亿吨,累计成交额107.86亿元,累计清算共计61350笔,累计清算金额215.71亿元。25欧元/兆瓦时根据伦敦洲际交易所(ICE)发布的数据,欧洲基准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价格已经连续八周下跌,为2021年年中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年初至今这一指标已下跌70%。截至6月5日,报25欧元/兆瓦时。  相似文献   

11.
全国碳市场建设蓄势待发,石化行业是全国碳市场第一阶段交易的行业,因此企业开展碳资产管理刻不容缓。本研究系统开展碳资产和碳资产管理的理论研究,剖析了碳资产主要内容、运作模式和特点特征,结合国内外主要能源公司碳资产管理模式和经验,创新温室气体管控机制,提出中国石油"十三五"碳资产管理的政策建议,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碳资产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决策服务,促进集团公司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2021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实际上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作商品来进行买卖,通过这种市场行为达到控制碳排放总量的目的。这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后,覆盖的排放量超过40亿吨,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相似文献   

13.
正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扩大至十省区市,为保护水资源保驾护航,企业必须算好用水账。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在全国十省区市铺开。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水利部印发的《扩大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2017年12月1日起在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四川、陕西、宁夏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扩大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此前,我国自2016年  相似文献   

14.
粤桂新起点     
天然气价格改革试点选中粤桂地区,看中的就是这里气源多样、样本性强且对当地民生不会带来太大影响。2011年的最后几天,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2011年12月26日起,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市场净回值"的定价方法最终胜出。通知明确了改革试点的总体思路:一是将现行以成本加成为主的定价方法改为按"市场净回值"方法定价,  相似文献   

15.
<正>2012年7月3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通知,同意北京市于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继上海后,北京成为全国第二个"营改增"试点地区。经初步统计和测算,北京试点改革预计涉及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纳税人约13.8万户,涉及营业税331.3亿元,占全市营业税收入  相似文献   

16.
<正>2012年7月3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通知,同意北京市于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继上海后,北京成为全国第二个"营改增"试点地区。经初步统计和测算,北京试点改革预计涉及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纳税人约13.8万户,涉及营业税331.3亿元,占全市营业税收入  相似文献   

17.
张建 《中国石油企业》2012,(9):26-27,128
建设碳交易、排污权交易以及其他环保能源权益交易市场是一次综合性的重大机制创新。实施碳交易试点,是探索运用市场化机制推动节能减排的重大制度创新。"运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是国际主流趋势,要积极推进交易平台的建设,开展碳市场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2012年7月3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通知,同意北京市于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继上海后,北京成为全国第二个"营改增"试点地区。经初步统计和测算,北京试点改革预计涉及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纳税人约13.8万户,涉及营业税331.3亿元,占全市营业税收入的30.9%。根据2011年静态数据测算,试点改革将总减税约165亿元,其中北京市地方减税72亿元。  相似文献   

19.
建立具有石油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港油田作为全国百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已于去年12月1日正式挂牌运营。今年以来,我们在国家体改委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具体指导下,积极实施《试点方案》,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  相似文献   

20.
正6月16~18日,由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主办的"2021全国碳一化工技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此次会议旨在面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代背景,为我国从事碳一化学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及高校学生等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产学研用的链接,推动学术研究、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