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6,(14)
敏感性矿物是指储集体中与流体接触易发生物理、化学或者物理化学反映并且导致储集体渗透率大幅度下降的一类矿物。本文以辽河油田齐40块主体部位汽驱取心井资料为基础,从水敏、碱敏以及速敏这三个方向研究齐40莲花油层储层敏感性,分析注入地层的高温高压碱性蒸汽对储层伤害的影响,为开发调控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6,(13)
稠油蒸汽驱开发实践表明,在汽驱开发过程中受地质体条件、注采对应关系、注采强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注入蒸汽容易沿着渗流阻力较小的高渗层和构造上倾高部位突进,形成汽驱优势通道,导致汽驱波及系数降低,造成井组汽驱动用不充分。本文以辽河油田齐40块主体部位汽驱井组为研究对象,分析动静态资料研究汽驱优势通道的形成的地质条件,预测汽驱优势通道的分布情况,为开发调控夯实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陈微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7):144
中深层稠油油藏开采过程中,对技术更新换代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汽驱采油技术对开采效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汽驱采油技术的应用效果,本文将在了解中深层稠油油藏汽驱采油采购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深入研讨汽驱采油技术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于非均质储层,聚合物驱可有效抑制高渗层的指迚和无效循环,扩大注入剂波及体积,是提高常觃油田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但由于存在层内窜流,聚合物驱后储层内部受效情况极为复杂。通过人造岩心、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综合考察了聚合物驱后层内非均质岩心内部的受效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层内非均质储层中正韵律储层聚合物驱替效率最高;正韵律储层中,渗透率越高,对驱油效率贡献越大,相邻两层级差越大,聚合物驱油效率越高;聚合物驱后,相对中渗层剩余油饱和度最高,中渗层是剩余油挖潜的主要对象;提高聚合物浓度、提高聚合物分子量是提高中渗层驱油效率的有效方法。该研究结果为指导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开采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多层层状断块油藏,纵向上含油小层多,渗透率级差大,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层系划分粗,造成层间干扰严重,主力层与非主力层采出程度差异大。其中主力层储层物性好,油层厚度较大,目前采出程度高,由原始的纯油层变为目前的边水甚至是边底水油藏,剩余油在油层顶部及断块高部位呈窄条带状分布,该部分剩余油利用直、斜井开发单井控制剩余油很少,开发效果差。为充分挖掘主力层剩余油潜力,同时减缓与非主力层间的层间干扰,针对主力层开发现状,在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水平井对部分主力小层进行单层开发,充分挖掘该类小层潜力,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多层层状断块油藏,纵向上含油小层多,渗透率级差大,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层系划分粗,造成层间干扰严重,主力层与非主力层采出程度差异大。其中主力层储层物性好,油层厚度较大,目前采出程度高,由原始的纯油层变为目前的边水甚至是边底水油藏,剩余油在油层顶部及断块高部位呈窄条带状分布,该部分剩余油利用直、斜井开发单井控制剩余油很少,开发效果差。为充分挖掘主力层剩余油潜力,同时减缓与非主力层间的层间干扰,针对主力层开发现状,在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水平井对部分主力小层进行单层开发,充分挖掘该类小层潜力,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7.
8.
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通过Eclipse数值模软件建立了多层连通非均质油藏理想模型,并对模型水驱提高有效驱替倍数方法进行研究,提出可以通过强注强采、主流线旋转不同角度、改变注入速度以及缩小井距的方法来提高特高含水期有效驱替倍数。研究发现:在不改变原井网的情况下可以将注采强度提高到1.5倍或者在原井网的基础上将井距缩小到150米,这两种方法分别可以实现采收率提高1和4~7个百分点的明显效果;也可以通过建立新的井网将主流线旋转45度,可以达到提高采收率3~4个百分点的目的,对油田特高含水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油田开发阶段的中、后期,含油单砂体平面分布特征是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本次研究针对高集地区的开发需求,从地震、钻井、测录井资料分析入手,在测井响应、岩石物理及井震关系研究基础上,通过精细的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对储层厚度、物性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为开发井网的科学部署、注采配套措施的完善、水平井的高效实施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前我国陆上探测一致的油气储层多数属于河流相储层,而组成储层的颗粒长期受到流体的冲刷和磨蚀,造成同一储层在不同方向上渗透率有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实验验证原油在原油在不同驱替方向上的驱替现象及结果。 相似文献
13.
14.
国内低渗透油田石油地质储量丰富,据初步统计,渗透率小于50mD的非稠油低渗透油藏中的未动用储量占全国未动用储量总数的50%以上。该类油藏开发水平相对较低,采用天然气驱能解决低渗油藏开发问题,那么搞清制约天然气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才能更好的对剩余油进行驱替和挖潜。本文以文88块油藏为例,通过单因素、正交优化和敏感性分析相结合,确定效果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的开发方案,并为以后同类型油藏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高温高矿化度中渗油藏注水开发后期的油藏原油采收率,研究了发泡剂浓度、气液比、注入量和注入方式等工艺参数对氮气泡沫封堵性能和驱油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气液比介于1∶1~2∶1之间时泡沫的封堵性能较好;最佳泡沫剂质量分数为0.5%;在气液比为2∶1和泡沫浓度0.5%的条件下,泡沫液注入量0.11PV增加到0.54PV,泡沫驱结束时采收率由20.6%增大到68.6%;水段塞与泡沫段塞体积比为1∶2~1∶3时,最终采收率较高;在2.0 mL/min范围内,注入速度的变化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18,(1):51-56
渤海X油田即将进入高含水阶段开发,由于其措施增油效果不明显,综合调整的难度加大,因此准确把握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趋势,分析油田自然递减和含水上升率变化趋势,对油田开发工作的正确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渤海X油田的含水上升规律与产量递减规律的研究,发现理论的含水上升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初期变化最高,在含水为35%时达到最大值。在定液量生产下,产量达到高峰值时递减率为零;递减开始时递减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合分析该油田实际生产资料,分析得出该油田自然递减率控制良好,仍有下降空间。在中低含水阶段(fw<60%)无因次采油指数下降趋势较平缓,是油田稳产有利时机,含水率在fw为80%时出现一个明显增大的拐点,无因次采液指数会出现急剧上升的现象,因此在fw>80%后可进行后期大幅度提液。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主力油层而言,非主力油层因其含油面积小、储量低、厚度薄等客观原因,在历次井网及注采系统调整中都不是重点调整对象。但随着老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采后期,开发对象由主力层逐渐向非主力层转移。通过对龙虎泡油田主体区块龙37排以北非主力层挖潜实践研究,对不同类型非主力层采取不同的开发对策,改善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