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循环经济在化工园区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举措.化工园区是化工集约发展的一种模式,介绍了循环经济理念在安徽省化工园区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阐述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建议化工园区开发海水淡化项目应采取水、电、热(冷)、盐等联产模式,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能源和资源高效利用,实现海水淡化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根据同公安部消防局一起编制的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消防安全专项规划实践,针对工业园区的消防安全现状,提出制定化工园区消防规划的原则,并论述化工园区消防安全规划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4.
田锋 《化学工业》2007,25(8):29-34
根据同公安部消防局一起编制的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消防安全专项规划实践,针对工业园区的消防安全现状,提出制定化工园区消防规划的原则,并论述化工园区消防安全规划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通过介绍我国典型化工园区的发展概况,就内蒙地区目前的资源及环境状况,提出了内蒙地区的化工行业要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建设化工园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化工设计通讯》2016,(11):73-74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和笔者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我国化工园区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有4种典型的模式,这些模式是联合生产、联合组团、核心企业和复合共生。同时笔者在进行模式研究当中还加入了一些典型的案例,通过案例来具体的阐述典型模式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化工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国内外化工园区发展现状。通过实证研究,将我国化工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划分为4类,分别是联合生产、联合组团、核心企业和复合共生。结合典型案例总结了各模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张欣  高欣悦  邓启华  李昊 《四川化工》2021,24(2):13-17,21
梳理了目前化工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及特征,结合四川化工产业评析后认为:四川化工面临新的时空背景,要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契机构建“飞地”园区,并借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等载体实现辐射国际大循环.以硅产业为例提出了联产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化工园区设计方案,并重点分析了化工园区支撑系统的构建要义,以期为四川化工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  相似文献   

9.
武岳 《化学工业》2014,(5):44-46
对化工园区道路交通规划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0.
《化工学报》2004,55(12):2085-2085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谭竹洲5日在上海召开的2004中国化工园区发展论坛上指出,中国工业园区经过一年多的治理整顿收效显著,总数核减约70.1%,但化工园区核减的比例相对较小,并向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涛 《当代石油石化》2004,12(12):28-30
简述了世界精细化工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精细化工发展模式,提出了发展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精细化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自然灾害诱发工业事故的增加,多灾种耦合影响下的化工园区脆弱性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国内外脆弱性的相关概念进行归纳总结,分析风险与脆弱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化工园区多灾种耦合内涵,构建多灾种耦合脆弱性框架,研究化工园区在单一灾害、两次灾害及多灾种耦合作用下的脆弱性演化过程;依据多灾种耦合脆弱性评估的思路,划分多灾种耦合脆弱性现有评估方法,分析各评估方法的优缺点;结合化工园区多灾种耦合脆弱性特点,提出面向多重扰动时化工园区脆弱性评估中亟待开展的研究内容,为深入开展多灾种耦合脆弱性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孔星  陈国华  曾涛  胡昆 《化工进展》2019,38(7):3482-3494
Na-Tech(natural-technological)事件是典型的HILP(high-impact low-probability)事件,近年来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危险源高度集中的化工园区。Na-Tech事件演化过程和机理的高度复杂性,使其成为风险评价领域的研究难点。对Na-Tech事件统计文献进行分析,理清最频发的自然灾害类别、最脆弱的设备类型及其致损模式等特性和规律,进一步探究Na-Tech事件演绎过程,包括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对当前文献中Na-Tech事件定量风险评价方法进行深入剖析,指出自然灾害与技术灾害的设备致损概率计算是其核心问题。从土地使用规划,设备完整性、鲁棒性与本质安全工艺,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教育、管理与合作,事故应急响应,灾后恢复与重建等六方面探讨了Na-Tech事件防控体系。指出自然灾害条件下的设备易损性和多致灾因子耦合作用是Na-Tech事件研究的突破方向,也是进行定量风险评价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认为化工园区,尤其是地处长江沿岸人口稠密地区化工园区的发展,受到来自环境方面的压力与日俱增.发展“绿色化工”是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5.
针对《日用化工》课程涉及内容广泛,产品繁多,工艺流程和设备枯燥无味等特点,将《日用化工》理论课与《应用化学综合实验》、《科学研究训练》等实践课程结合,全方位的构建《日用化工》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相似文献   

16.
化学工业与循环经济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现代化学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目前"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的发展模式,其行业性质也决定了它必将在循环经济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阐述循环经济内涵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论述了绿色化学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关系。强调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不断丰富和提升上海化学工业区"一体化"开发理念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赵利复 《化工时刊》2002,16(1):6-10
论述化工行业如何面对入世,在辨证对待挑战和机遇,正确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确定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刘凤  董鑫 《当代化工》2010,39(3):323-325,328
化学工业园区的生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牵涉到园区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化工招商方向,化工产业链构成等方面。现从化工区企业内,企业间,园区内等方面,由目前我国及国际对生态工业的要求和发展入手,主要讨论和分析化学工业区的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20.
The use of scrapped elastomeric goods primarily service failed or worn-out tires is a challenging task for the rubber society. To address this issue, recycling and reusing of these tires by different technique bring major relief toward environmental concern. Recycling technology generates secondary raw materials, which are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nd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for the sustainability in circular economy. In this work, an effort was made to understand the reten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as a function of crumb rubber loading and particle size. Four different sizes of cryogenically shredded crumb rubber particles (120, 140, 200, and 270 mesh) were physicochemically characterized and incorporated by 10 phr of each in two different grades of carbon black–filled, natural rubber–based tread compound. The mixed compounds were characteri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one. Optical microscope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alyses concluded that the finer the particle size, the better is the dispersion of crumb rubber particles which provide superior mechanical, extrusion, and wear properties. Tensile properties were retained around 95%–97% for both 270-mesh loaded compounds, which indicates that reduction in particle size can increase the volume of recycled product uti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