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现阶段研究区取芯资料越来越少,再次取心难度较大,费用较高的现状,以现有岩心、薄片及电成像测井等资料为依据,建立塔中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岩性-成像测井相识别图板,为研究区后续无取芯井段的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2.
碳酸盐岩滩相储层的发育与沉积过程紧密相关。本文根据塔河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的滩相储层的研究认为,层时间厚度差与振幅属性可以作为滩相储层的识别属性,相应层位的大时间厚度差与弱振幅强度的叠合,可以有效的对该类储层发育及其滩体沉积相展布进行刻画。  相似文献   

3.
岩芯资料揭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台地发育滩相储层。本文利用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通过对塔河油田良里塔格组滩体发育分布、储集空间和储层类型的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发育台内滩和台地边缘滩,滩体围绕台地边缘发育分布规模小;受到大气水溶蚀改造可形成溶蚀孔洞型储层,储集空间为溶蚀孔洞、粒内溶孔和铸模孔等,台地边缘滩体储层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储层类型与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录井、测井和测试资料,认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和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储层由孔隙、孔洞和裂缝几种基本的储集类型按不同的方式、配比及规模组合成裂缝-孔洞型、裂缝-孔隙型、裂缝-溶洞型、孔隙型和裂缝型等几种储层类型。岩心和镜下薄片观察、物性统计、结合图像分析以及录井、测井解释成果综合分析,认为控制塔中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因素主要有沉积环境、岩溶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等。  相似文献   

5.
风化壳是岩石圈、大气圈以及水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界面,能够直接记录地球多圈层演化的信息。塔中古隆起发育早海西期的风化壳岩溶,与角度不整合面相关的古潜山风化壳型储层是塔中地区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勘探的领域。本文通过风化壳型岩溶的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的分析,从烃源、生储盖等方面,研究了风化壳岩溶型油气藏的形成条件,认为奥陶系岩溶储层与其上覆的石炭系泥岩可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油源断裂、不整合面、输导层与汇烃脊构成了复杂油气输导网络,具备形成较大型油气藏的条件。鉴于风化壳岩溶的成藏特征,下奥陶统风化壳钻探目标不仅要选择优质储层发育区,同时也要重视是否具备侧向封堵条件,最佳目标当属优质储层发育区与局部构造圈闭叠合部位。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塔中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钻探开发效果,分析了奥陶系鹰山组岩溶发育特征,认为鹰山组上部主要发育两套广泛分布的岩溶层,分别受顶部不整合和潜水面的控制。统计鹰山组30多口井钻探成果表明,鹰山组碳酸盐岩地层孔洞发育段主要集中在大型洞穴的下部地层,范围在几十米到一百多米,最终建立了塔中鹰山组高二伽马下覆地层优质储层模式图,认为潜水面下覆150 m左右范围为鹰山组良好的缝洞储层重点发育区域。  相似文献   

7.
对油井措施后生产动态跟踪观察,对连通水井适时进行方案提水,保证油井有充足的能量供给。  相似文献   

8.
对油井措施后生产动态跟踪观察,对连通水井适时进行方案提水,保证油井有充足的能量供给。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塔中地区东河砂岩段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沉积构造、砂岩粒度分布特征及砂体形态的研究,确定了区内东河砂岩段的沉积相类型,微相组成以及主要沉积微相的特征。并在小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层沉积微相的特点和平面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根据钻井岩屑、钻井取芯、薄片镜下观察,再结合岩石类型、测井分析与地震相解释等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川东南地区嘉陵江组可划分为开阔台地亚相、局限台地亚相、蒸发台地亚相等。再依据区域地质资料及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划分出了连续席状地震相、叠瓦状前积地震相、迭瓦状前积伴随波状、短轴状地震相,以及低频强振幅特点地震相等。最后,将沉积相分析和地震相分析相结合,对有利目标区域进行综合评价以及最终的确定。  相似文献   

11.
塔东地区寒武、奥陶系为有效的烃源岩及储层,为研究目的层系。经塔东2井等VSP测井资料标定Tg3、Tg5、Tg5′及Tg6标注层,对地震层序进行地震相的识别和划分。对塔东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盆地沉积划分8种地震相:开阔台地相(KT)、台地边缘相(TY)、礁滩相(JT)、台缘斜坡相(QX)、陆棚相(LP)、盆底扇相(SH)、盆地相(PN)和浊积扇相(ZS)。在建立地震相带的基础上,编绘了地震相平面图,结合钻井地质及周边地质露头作了沉积相转换,可以看到塔东地区寒武-奥陶系有完整的海相碳酸盐盆地沉积序列,沉积中心位于满加尔凹陷西部。盆地东西部的台缘斜坡带特征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2.
曲少东 《辽宁化工》2020,49(5):583-585
塔中地区奥陶系包括下奥陶统蓬莱坝组、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和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的碳酸盐岩地层,和上奥陶统桑塔木组碎屑岩地层,这些地层单元分别均以不同类型的不整合为界。其中良里塔格组沉积时限约为477.4~468.1ma,沉积时长约9.3 m.y.,小于大多数学者对二级层序年限的界定。本论文主要依据鹰山组的顶底界为受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区域不整合,将良里塔格组作为1个二级层序来研究,最终建立了鹰山组内部层序格架模式。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马二段发育典型的碳酸盐台地相岩石类型,本文以盆地东部全取心井镇钾1井作为基干井。镇钾1井位于陕北凹陷内部,马二段地层发育完整,其岩性主要以灰黑色生物碎屑灰岩和灰色白云岩为主。通过对镇钾1井约81m的岩心的矿物成分、组构和生物化石的观察及显微镜下分析,共划分出7种微相类型。根据微相类型及组合关系,划分为3个相带,即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和蒸发台地相。沉积相的变化特征表明研究区在马二段沉积时期经历了3次海侵,其中马二段沉积早期海侵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落实塔里木盆地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源对比,确定烃源岩沉积环境,利用奥陶系不同层位产出原油碳、硫同位素分析对比。研究表明,寒武系干酪根δ~(13)C总体上应该要比奥陶系轻,寒武系原油不同δ~(13)C值应该来自寒武系不同有机相烃源岩。奥陶系原油族组分的δ~(13)C值特征表明,在奥陶系内确实普遍发生了硫酸还原作用,并受其影响下,寒武统和鹰山组原油中硫代金刚烷、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类单体含硫化合物的δ~(34)S值远远大于寒武系干酪根δ~(34)S值,也大于奥陶纪海水的δ~(34)S值,而与寒武纪海水接近,因此,寒武系无机硫产生了并入。在奥陶系和中下寒武统中均发生了硫酸还原作用,并对其中的油气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塔中西部奥陶系鹰山组岩溶发育特征及沉积机理,通过岩心、薄片、野外露头和成像测井等资料的分析,识别了研究区主要的储集类型,镜下薄片观察出晶间孔、粒间孔、粒内溶孔、微裂缝等储集类型,发现了构造裂缝、缝合线、溶洞、针状和层状溶孔等接触类型。分析了断裂裂缝以及沉积微相对岩溶发育的影响,断层和断陷是溶洞崩塌最直接的产物,综合分析建立了鹰山组岩溶发育模型。该模型表明塔中鹰山组上部主要发育两套广泛分布的岩溶层,分别受顶部不整合和潜水面的控制。不整合面附近的大型溶洞被破坏充填严重,其下覆地层内的缝洞体系距不整合面较近,缺乏盖层,不能很好地储存油气。而潜水面附近产生的溶洞被角砾岩充填后,其洞底多被块状泥砂充填,形成对下覆地层发育的串珠状溶洞以及缝洞体形成良好的盖层,更易形成油气藏。对岩溶发育进一步认识能为水平井轨迹调整以及提高水平井储层钻遇率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成岩作用是改造或破坏储层的重要作用,对碳酸盐储层具有双重影响。既有改善储渗性能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如白云岩化作用、溶蚀作用、去膏化作用、构造破裂作用;又有使储渗性能降低的破坏性成岩作用,如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充填作用、去白云岩化作用、重结晶作用等。成岩作用的研究对了解储层孔隙的发育和演化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利用钻井、测井等资料,结合测试数据,岩心的详细观察与描述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的主要沉积相带分布规律,认为研究区马五5段可划分为五种沉积亚相,并根据其岩性特征划分出5种岩性沉积微相组合,确定主要储集层段的沉积相带的分布,从而进行了有利区预测,对合理高效开发气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姬塬南斜坡区块延安组为例,在姬塬南斜坡区块沉积相和顶面构造图的基础上,利用电测解释,选取砂体厚度、有效厚度、渗透率、孔隙度、含油饱和度五个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对储层进行分析,将延安组油藏划分为Ⅰ、Ⅱ、Ⅲ三类储层。结果表明,研究区延9、延10为该区的主力油层。同时通过对该区块部分油井产能进行计算,得出部分油井的产能,并对其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各类储层的单井产能与储层物性、沉积相和储层岩性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更有力的证明油井产能受到储层物性、岩性和沉积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塔中奥陶系鹰山组为近年来塔里木盆地重要勘探区块之一,为落实鹰山组油气富集有利区,通过大型溶洞与裂缝和小溶孔发育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大型溶洞的分布和成因,可以看出裂缝和小型溶孔主要发育在大型溶洞地层的周围,最远不超过200 m,而这些小的裂缝溶孔组成的缝洞体系是良好的储层,塔中鹰山组绝大部分的油气显示都位于大型溶洞下部的风洞体系发育区,因此在进行水平井钻井钻探时,高一伽马和高二伽马可以作为良好的标志层,如何准确地定位这两个高伽马地层,对提高鹰山组水平井储层钻遇率与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注水井调剖(驱)技术是复杂断块油藏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主导技术之一,其技术需求及现场应用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总结国内外深部调驱技术现状,筛选出单井组调驱11个调驱效果评价指标,包括增油降水、启动压力、水驱方向及速度、吸水剖面、充满度等。通过调驱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获得了不同指标见效特征,最终建立系统的调驱效果评价体系。该体系涵盖内容完整,实用性强,为调驱技术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