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短缺的加剧,可再生能源发电受到了更多的重视,更多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开始接入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正常运行及并网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并网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8月7—8日"2014中国风能太阳能并网会议"将在北京举办。会议将为广大从事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并网工作的科研、管理、技术工作人员提供便利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国际交流平台,探讨大规模风能、太阳能接入对电力系统分析、运行、调度与安全稳定的新挑战,推动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并网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促进我国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问题的解决。会议由国家能源大型风电并网系统研发(实验)中心、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问题提上了国家立法议程。本文在充分调查分析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现状和立法诉求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具体的法律思考,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立法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4.
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断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也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系统介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其并网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分析可再生能源并网保障机制中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系统行为作用机理,建立可再生能源并网保障系统动力学评估体系,在并网保障机制不同情景下模拟各行为主体的系统行为,提出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规模化发展的技术、政策、经济层面的措施、建议,以期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改革的推进,可再生能源并网电量持续稳定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对电网运行经济性影响越来越大。在详细分析可再生能源发电对电网运行经济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经济效益模型,并进行系统仿真,仿真结果与实际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相符,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发展智能电网及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逐渐成为解决当前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智能电网的建设也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安全并网提供了可能。基于智能电网和可再生能源的基本特征,分析研究了智能电网环境下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主要运行机制,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对电力系统带来的挑战,提出了一个含有发电、输电和储能设施在内的混合电力系统协调扩容规划模型。该模型将可再生能源发电、输电网以及储能的长期投资动态性与系统电力供求的短期波动性和空间分布特性整合起来。将这个模型应用于3区域电力系统中。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输电网和储能容量进行适量的、适时的扩容投资以及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并网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抑制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波动,提出一种适用于含抽水蓄能电站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协同运行策略。该策略根据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直流电压波动情况,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利用直流输电系统并网之前,通过调整抽水蓄能机组的运行速率以及计划输出功率,减少其实际出力与预测出力偏差,从而降低可再生能源输出功率波动对交流系统带来的影响。通过建立由互联抽水蓄能电站、风力发电场、光伏发电站和交流电网组成的四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进行仿真,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东北电力技术》2010,(6):21-21
在近日召开的中美可再生能源产业论坛上,中美能源专家表示,中美两国应当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及非粮生物燃料技术研发等领域进行互利合作,以解决两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上遇到的普遍性难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需求侧资源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能够降低系统对燃煤备用机组和输电线路扩容的需求,具有显著的经济、环保效益。考虑到系统动力学系统性、动态性的特点,构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需求侧资源贡献度的综合评价体系。首先,分析了需求侧资源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的驱动关系;然后,构建了需求侧资源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贡献度的测算栈流图,具体包括分布式发电优化负荷预测测算环节、提高供电可靠性测算环节、发电组合经济性测算环节、可再生能源消纳因子构建环节、可再生能源消纳贡献度测算环节;最后,提出了需求侧资源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贡献度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3月4日,为构建行业发展研讨平台,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更好发展,经中国科协批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专委会办事机构挂靠在国网能源研究院。专委会的主要职责: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相关企业及从业人员提供交流和  相似文献   

12.
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如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与传统的化石燃料发电、核电和水电相比,给电力系统运行带来了更多的变动性和不确定性。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功并网需要对传统的电力市场结构以及相应的输电规划和市场运营方式按不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和要求重新审视。对支持电力市场发展所需的基本的输电规划结构进行了分析,也对随着日益增加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确保电力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问题,如电力市场管理区域范围、备用要求、机组协议以及经济的调度方式,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大规模快速发展,以及交流、直流输电线路的不断建设,中国电力系统呈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交直流混联电网两大重要特征和趋势。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文中从源—荷双重不确定性的交直流混联系统态势感知、考虑宽频带稳定约束的大规模可再生能源集群并网协调控制、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配电系统源—网—荷交互的灵活重构与协同运行、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的交直流混联系统多尺度运行优化与决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协同优化运行方面亟待研究的关键技术内容,构思了研究方案,并对其难点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精彩预告     
《电气应用》2015,(4):150
<正>2015年3月5日出版专家访谈大容量储能联合可再生能源分散式并网的能量转换实现机理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风电和光伏发电迅速发展,但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间歇性,其并网对接入点电压水平和系统频率稳定提出了挑战。利用储能系统的双向功率能力和灵活调节特性  相似文献   

15.
曾鸣  薛松  朱晓丽  段凯彦  张戈 《电网技术》2012,36(12):18-25
实现电源侧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并网,提高用户的需求侧响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未来实现电力系统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构建了考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和用户基于电价需求响应不确定的长期、中期和短期市场均衡模型,建立了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函数,实现发电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同时,引入混沌量子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了电力市场均衡情况下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时常规能源电厂和可再生能源电厂的发电容量情况,以及相关税收、补贴政策的搭配组合。最后,研究了市场条件及存在最高限价条件下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社会福利的影响,验证了所构建模型和引入算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并网呈现低密度和大规模的趋势,给电力系统带来了同步稳定性的挑战.为了研究在大规模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情况下的电力系统同步稳定性,本文以带节点负荷的非均匀大规模分布式发电系统为对象,首先结合下垂控制和Kuramoto模型推导了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基于此模型推导出系统节点锁相的必要条件;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研究大规模风光储联合发电技术的重要性,介绍了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多组态运行模式,同时针对建设智能电网的需求,探讨了全景信息监测技术和智能协调控制技术,最后结合工程实际应用说明该联合发电技术具备可行性,符合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友好并网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总结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形势的基础上,论述了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间歇性可再生电源的并网消纳对电网安全运行和电能传输质量所产生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在于并网消纳,涉及发电、输电、配电、运行、调度等电力生产的多个环节,从并网方式、控制技术、输电技术、调度技术等角度分别总结了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并网友好、控制智能、输电可靠、多能互补是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关键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的辅助服务需求会越来越多,而其中备用容量成为制约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研究了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电力系统对系统备用容量的影响,对2020年中国电力系统备用容量需求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近海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和发电装置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种融合近海风电、波浪能发电以及潮流能发电的近海可再生能源综合发电系统。设计了系统结构,采用导管架式基础平台结构固定3种发电装置。针对近海风电和潮流能发电可能采用不同发电机类型,提出了综合发电系统的3种并网连接方式,并通过时域仿真对不同的并网方式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3种并网连接方式下,综合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均能够跟踪输入信号的变化;当电网侧发生扰动,近海风电和潮流能发电采用直驱永磁同步发电机时,综合发电系统的动态响应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