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鸿毅 《石材》2024,(4):126-128
本文选取寒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项目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绿色改造项目对建筑碳减排效果的影响。首先明确了项目基本情况与项目改造内容,进而计算了建材生产、运输及建筑改造、拆除碳排量,最后计算项目绿色改造后运行阶段碳减排量,并分析项目碳减排具体情况。旨在为绿色改造项目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室内环境改善5个方面出发,整合为碳减排效益和室内环境改善效益进行分析,选取北京市昌平区6座绿色建筑和2座非绿色建筑,通过对其进行综合碳减排量计算和室内环境指标调研可以分析得出绿色建筑比较传统建筑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量以及提高建筑内人群满意度,体现了绿色建筑在环境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青岛海天中心T2塔楼三星级绿色建筑为例,研究其在“双碳”背景下减少碳排放的措施。本文着重分析了该建筑在设计、建造和运营中采取的减碳措施,包括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从而得出该建筑的碳减排效果和实践经验。本研究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为推动低碳建筑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建筑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与长足发展,利用全生命周期法计算的绿色建筑的节能成本是评价建筑节约化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采用资源价值理论,以华北地区绿色建筑实例数据为基础,对现有的屋顶绿化、中水回用、太阳能采暖、智能空调系统和现代化绿色建材与绿色施工方式等低碳技术进行了成本分析与效果评价。研究从系统观念出发,对绿色建筑工艺组合进行了优化,从绿色建筑标准的角度上,分析了优化后系统的减碳效能,验证了绿色建筑技术减碳效能的可操作性,为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与支撑。  相似文献   

5.
李芳艳  马素贞 《施工技术》2013,42(3):1-3,10
绿色生态城区全面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共识,针对各星级绿色建筑的比例配置未有研究,提出单位减碳量的增量成本来衡量各星级绿色建筑比例合理性的研究方法,并通过某绿色生态城区案例分析,得出了经济型绿色生态城区和单位减碳量增量成本最低的绿色生态城区的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比例,分别为63%,23.5%,13.5%和16.5%,63%,20.5%。  相似文献   

6.
重点剖析总结了绿色建筑的运行实效问题,部分项目关键系统设备的运行使用效果不佳,物业管理团队对绿色建筑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同时分析了绿色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指标,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衡量绿色建筑,突显了绿色建筑的运行使用阶段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整体布局,并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有专家指出:建筑行业是城市能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而绿色建筑更是重中之重. 从减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上看,绿色建筑应该增加减碳技术措施,把各类建筑的减碳排放量纳入到绿色建筑建设标准中.用统一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对居住建筑和各类公共建筑提出相...  相似文献   

8.
基于预制构件的生产、物流运输、现场安装施工 3 个阶段资源能源消耗的基础数据,构建了装配式建筑的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系统核算了深圳市某装配式建筑的总碳排放量,识别了各个阶段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对碳排放贡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量最大(88%),主要由剪力墙和叠合梁的钢筋消耗引起,是预制构件碳减排的重点阶段,运输阶段的碳排放量次之(11%),施工阶段的碳排放量相对较小(1%)。该结果可以为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提供基础数据,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碳减排技术评估模型,提出了固废回收利用、绿色能源、余热利用等减碳技术措施。结果表明:采用减碳措施可有效降低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阶段的碳排放,为实现蒸压加气混凝土“双碳”目标选择合理技术方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降碳减排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基于生命周期法,对现浇式建筑与装配式建筑上部结构的碳排放量进行对比分析,判定每个阶段的节碳数量,并提出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减碳措施,以期能够增强建筑企业对装配式建筑的认同,同时也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减碳指标为研究对象,选取LEED、BREEAM、DGNB、CASBEE、EEWH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通过对比五个体系减碳指标权重、所属上级指标及计算方法,发现对于减碳指标权重,DGNB权重最高,LEED权重最低;对于所属上级指标,多数体系将减碳指标包含在环境影响相关指标及能源、材料相关指标中。在计算方法上,DGNB、BREEAM及CASBEE,都给出了建筑全生命周期CO2排放计算方法。通过比较总结,本文提出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减碳指标方面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绿色建筑技术对减少建筑领域碳排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关注公共建筑运行阶段,对几种主要的绿色建筑技术的碳减排潜力进行评估.利用EnergyPlus软件,针对上海和哈尔滨2个城市,对办公建筑和酒店建立典型模型,通过能耗模拟得到多种技术情景下的能耗强度.碳排放因子依据我国能源结构计算得到.结果表明,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等被...  相似文献   

13.
建筑行业碳排放量占社会碳排放总量的40%左右,其中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总量大、强度高,该阶段碳减排刻不容缓。当前针对物化阶段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现浇钢筋混凝土建筑,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研究较少,其物化碳排放特征不清晰。本研究构建了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模型,选取一栋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为研究案例,并以同一地区、层数相近的一栋传统现浇钢筋混凝土住宅作为对比。计算分析两栋案例物化各阶段碳排放,发现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在建材生产、施工建造阶段有较大的减排潜力。整个物化阶段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案例的减碳率为34.30%,具有较好的碳减排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绿色建筑在实际投入的使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调研,对该类建筑运行实效存在的问题和碳减排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加强了物业管理人员对绿色建筑的管理力度,提出了绿色建筑中碳减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高校建设与低碳理念的融合是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目前,针对高校全生命周期的减碳效果的量化方法和案例仍较少。以广州某高校为案例,通过将实际工程状况与基准线相对比的方法,从建筑、交通、废弃物、水资源、绿地、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方面,对该工程全生命期的减碳率进行核算。结果显示,对于高校,建筑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也是减碳的重点工作。研究为高校全生命期减碳率的计算提供了方法,量化了实际高校工程节能方案的减碳效果,可为制定高校建设的碳排放下降量等相关指标提供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若晨 《江西建材》2023,(9):357-358
<正>2021年,中国向世界作出承诺,“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国家主要的政策和顶层设计都会在“十四五”这一关键窗口期集中落地。在相关政策约束下,建筑及交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碳排放大户,面临的不仅是减碳挑战,更是倒逼行业技术革新升级的重要契机。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先进的低碳建筑形式,近年来在国内政策引领及新能源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得到飞速发展。相比于常规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大幅降低了运维阶段的碳排放量,但从其全生命周期减碳的角度来看,仍有待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统筹和完善:强化规划阶段的减碳设计规划设计阶段实际产生的碳排放量很小,但是对后续低碳性能影响最大,是建筑整个生命周期中减排成本最小、成效最为显著的阶段。在建筑模型中,某些设计参数的变化引起建筑碳排放的波动远大于其他参数,因此借助敏感性分析方法,抓住具有高影响性的参数并分析其带来的碳排放效应,能大幅提高减碳设计的效率与质量,有利于超低能耗建筑碳排放性能进一步优化。这需要设计人员摒弃惯性思维,学习掌握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与核算方法,将减碳设计置于工程设计之前,从而降低后期减碳成本。  相似文献   

17.
我国既有建筑存量大,节能水平低,使用体验差,运行使用阶段排放的二氧化碳占社会总排放量比例较高。居住建筑问题更为集中,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美好生活建设。绿色改造不仅能大幅降低建筑碳排放强度,更可改善建筑使用体验,具有双重价值,是建筑部门应对双碳目标的最优举措。建议将改造前后的碳减排效果与财政、绿色金融结合,形成双碳目标下新的绿色改造模式,解决绿色改造资金匮乏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某装配式建筑项目工程为例,对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建立计算评价模型,与现浇建筑进行碳排放分析对比,并针对装配式生产阶段进一步提出碳减排途径,对减排途径进行计算,确定减排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现浇建筑,装配式建筑在建筑物化阶段可减少碳排放量2.65 kg/m2。  相似文献   

19.
针对“双碳”目标下北京市面临的减碳压力,以居住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为切入点,运用LCA理论,结合STIRPAT模型、情景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研究方法,对居住建筑运行碳排放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合理预估。研究表明,有9个影响因素对北京市居住建筑运行碳排放存在显著影响。在北京市“十四五”节能减排政策的作用下,居住建筑运行碳排放速率明显降低,但依然不能实现居住建筑“碳达峰”目标。常住人口、集中采暖面积、居民生活能耗、单位GDP能耗、新建居住面积对北京市居住建筑碳减排贡献最大。因此居住建筑碳减排工作要重点关注发展规划的完善、人口数量控制、居住建筑开发面积;推行绿色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强化监督管理;针对不同主体需求实行差异化激励政策。  相似文献   

20.
总结过去经验发现,全国发展绿色建筑采取的技术措施、绿色材料等都极为相似,缺少了对建筑特定地域的地域性思考。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协同设计、参数化表达等优点有助于推动绿色建筑地域化发展。以BIM技术为基础,建立地域性绿色建筑设计优化平台,梳理BIM技术与昆明DBJ53/T-49—201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BIM与地域特性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对应关系,提出了地域性绿色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应用BIM技术的设计流程与设计观念模型,该模型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地域特性建立早期设计模型,结合绿色建筑性能分析软件进行设计方案优化得到优化模型,为今后推动绿色建筑地域化发展提供设计思路,提高建筑设计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