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画艺术的"民族性"特征在中国动画发展史中一直有所体现,如思想内涵、题材选取、创作手法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动画艺术"民族性"的精神内核,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动画的"民族性",使其在"民族性"动画的发展中得到传承。文章试图从动画创作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中国动画的影响、动画的"民族性"特征、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寻找到使中国动画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脱颖而出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德江傩戏文化独具艺术特色,它曾在我国民间工艺美术史上绚烂绽放,但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傩戏的传承与推广也极具挑战。文章挖掘傩戏文化中应用于动画创作的可行性要素,同时借助持续性数字化发展的新媒体平台,对弘扬傩戏文化、创作出具有民族性的动画短片都极具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动画学派的辉煌得益于民族化艺术道路的坚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动画产业的高速扩张带来的却是创作的现实困境。民族元素的开发和融入是任何文化创意产业都必须面临的课题,也是它们获得持久发展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只有回归民族文化,紧密结合现代动画科技,才能使中国动画走上从中国学派到中国气派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民族性类型与动画创作的相互关系入手,剖析了现代中国动画民族性类型倾向的现状,提出了中国动画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民族倾向并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技术完全改变了传统媒体传播模式,其间继承着广阔的行为、观念、动画艺术特征并保留独特的视觉感官效应。在动画设计活动中广泛吸纳数字媒体调试经验,能够合理激发业内人士想象力,令各类民族传统价值观与特殊习俗融入动画情境之中,逐渐过渡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因此,本文具体结合数字媒体艺术渲染功能,阐述动画起源与发展历程,为日后动画设计工作系统化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动画应运而生,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动画产业成为迅速发展的朝阳产业,也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的动画产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市场对动画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使得动画教育迅猛发展起来。本文分析了中国动画产业与动画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如何更好的发展中国动画教育。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虚拟技术普及后,产品展示动画技术进入了技术的高速发展后的同质化时期。文章以产品展示动画技术入手,通过对制作动画使用的数字虚拟技术与文化美学的关系进行梳理,阐明了产品展示动画的技术发展过程中审美文化意识的重要作用。并探寻三维数字技术以及后期剪辑技术实时虚拟产品的设计意图和审美意图的方法。实现产品展示动画制作技术的美学途径,为产品展示动画在数字虚拟技术领域向审美文化领域的跨越与融合提出了新思维、新视角与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国国产动画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在国产动画作品中。将中国的传统元素积极融合在动画中,成为国产动画的一个新亮点。从传统艺术出发,结合传统艺术中的经典元素.也是现代动画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国的传统色彩,譬如中国红、蓝色等色彩自身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中国动画产业的结合,将会为动画艺术增添更多的生机。同时也是国产动画作品坚持走民族文化的道路,发扬民族传统的重要体现。文章重点探究国产动画作品中的中国传统色彩的应用,为进一步开创国产动画产业的民族化艺术道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是所有数字化媒体的总形式,在新媒体的时代下,人们对理念、技术与形式的革新使得数字动画技术得到了飞快的发展,通过数字技术、网络移动技术等渠道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其技术的不断改良为人们带来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加大了传播的力度,本文就数字动画技术的分析在传播中起到的作用做分析.  相似文献   

10.
动画技术是动漫产业中重要的一环。我国动漫产业困惑的集中表现是越来越大手笔的资本投入和越来越低效率利润回报,先进和适用动画技术无疑是突破困惑方式之一。文章通过对三维扫描技术进行研究,通过三维扫描仪为三维造型为动画制作提供角色支撑,让传统泥塑艺术与当下的数字艺术在这里得到连接与互通。其重建技术为传统偶动画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技术方向,它具有低成本,独立性强的特点,可以为小成本动画制作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也为高校实验动画寻找到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媒体技术的发展,广告传播方式和种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广告信息使人们产生了视觉疲劳,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更富创意的动画广告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和喜爱。本文将理论与优秀案例相结合,阐明数字化时代动画广告创意的特征,从主题定位、创作思维、表现手法、镜头语言四个方面探讨动画广告创意表现,使动画形式与广告诉求达到完美统一,更加吸引受众,从而更加完美的传达广告信息。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各民族在各个历史阶段创造出的文物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见证。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文化展示的公共平台,在我国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前博物馆已经步入智慧化建设时代。本文对数字化采集技术、文物真实感重建技术、虚拟结合智能交互和智慧平台建设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对诸多数字博物馆与艺术机构的案例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在元宇宙下建设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元宇宙技术融入智慧博物馆建设,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方向,有利于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有利于保护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文化繁荣、构筑文化自信以及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人们可视化要求越来越高、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数字媒体时代,建筑漫游动画的市场迅速发展起来.通过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分析了建筑漫游动画的特点、作用、需求和实现技术,研究了三维数字技术在建筑漫游动画中的应用,利用三维数字技术制作了潍坊职业学院滨海校区建筑漫游动画,总结了建筑漫游动画的制作要点、制作流程、技巧、注意事项和建筑漫游动画制作关键技术.指出了建筑漫游动画是未来建筑表现的一种新形式,也是三维数字技术新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动态视觉影像艺术是随着经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借助数字技术,以动态视觉艺术为中心的影像表达方式。这种跨学科的、具有独特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数字动态视觉影像艺术,已经成为时代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及人类社会数字信息传媒的视觉艺术表现方式之一。文章从数字化动态视觉影像艺术的产生、发展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力求对在边缘交叉学科中产生的数字化动态视觉影像艺术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动画的制作水平明显提高,但相比较于美、日等动画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动画前期创作是动画创作与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它决定了动画的风格与精神。文章探讨在动画前期创作中引入传统卷轴画视觉语言,以拓展动画前期的创作思维。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入,来彰显动画作品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深化中国动画精神内涵,建立"中国动画"品牌形象;传递本民族特有的东方美学思想,实现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包装设计在商品销售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令人瞩目,包装使产品五彩缤纷、魅力十足。作为意识文化和经济活动的双重载体,民族化包装不仅是获取经济效益的竞争手段,也是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发展民族化包装的同时与现代设计思维紧密结合,民族性与国际化互相吸收并借鉴,必将形成具有中国代表性的优秀包装。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技术在三维人体动画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技术广泛应用于三维人体动画领域中.基于图像/视频的人体运动数据获取技术、数字角色和场景建模、交互式角色动画控制与运动生成等方面都大量应用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同时,机器学习理论在三维人体运动数据重用以及后期智能角色动画创作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得到一些很好的研究成果.文中以三维人体动画创作流程为主线对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讨论了三维人体动画制作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全球现在已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的推动之下数字动画技术已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因其能够真实地对事物进行模拟,所以它在娱乐、艺术等领域备受关注。数字动画技术在新媒体方面通过运用虚拟的手段最大化的展现其表现效果,在快速传递信息的同时不断地对传播内容进行丰富以及不断对其传播的速度进行提高,使事物的视角效果更完美,从而进一步的促进了新媒体时代媒介的传播潜力。本文主要简单地介绍了数字动画技术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基本知识,并举例说明了数字动画技术在新媒体时代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定格动画市场份额的增长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定格动画在制作方式和视觉效果上已经无法满足动画多元化的发展需求。而CG数字化技术日益成熟,强烈的视觉效果令人惊艳,连带影响了动画产业的发展模式。文章通过探讨如何运用CG数字技术来提升定格动画的制作空间,以期降低并减少传统定格动画在时间、耗材以及人力方面的损耗。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已步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视觉传达设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今天,视觉传达设计人员拥有了更多的技术选择,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应当主动革新、积极汲取新知识。文章结合笔者工作经验与相关理论知识,在文中探讨了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观念,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