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35)
本文对济宁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探采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处理与解释,并及时提供设计工作面、回采工作面的地质动态解释成果[1]。处理结果能够使煤层底板标高的动态解释误差控制在1.0%之内、解释厚度变化趋势、精细解释落差3m以上断层、查明新生界(Q+N)厚度变化、查明区内直径大于20m的其他地质异常体[2]。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使用波组对比进行构造解释的必要性,并结合实例,从勘探区地质资料认识不清、人工合成地震记录误解、时窗大小选取不当和重时间剖面轻属性切片等方面,探讨了精细构造解释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三维地震勘探的原理,结合山西某煤矿勘探区的地质情况,从煤层底板标高、断层、陷落柱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三维地震勘探探采中存在的问题及误差的产生原因,以取得理想的探测效果。  相似文献   

4.
刘玮 《山西建筑》2014,(19):104-105
结合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特点,分析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的作用,并对该技术在煤矿采区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指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采区地质勘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6)
本文在描述黄土塬矿区地质概况的基础上,结合以往三维地震勘探成果资料,分析了在黄土塬区进行地震勘探的难点,提出了应用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思路,并总结了勘探的难点。阐述了黄土塬区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设计、采集、处理与解释方法,并用解释成果证明了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在黄土塬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雷光辉 《河南建材》2015,(2):149-150
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应用Geo Quest全三维解释系统,利用处理所得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资料解释主要以人工解释为基础,工作站人机联做解释为工具,由粗到细,由时间剖面到时间切片,由剖面到平面依次进行。  相似文献   

7.
丛琳  李欣欣  赵国石  张国臣 《矿产勘查》2021,12(6):1424-1433
松辽盆地南部M区块构造复杂,原构造解释成果是基于二维地震资料得出的,随着近些年的开发,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近年来补充了很多测井、地质资料,并且对M区块西侧进行了三维地震资料的采集。本文通过对三维资料的解释以及三维资料未覆盖的二维地区的重新解释,最后将解释成果通过软件拼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研究区地震构造解释的精度。本次断层解释所得到的断层与原断层相比,主要在断层数量和断层形态上有所不同,并且通过此次构造解释,一些典型问题也得到了良好的解决,为有利区块的优选和布井方案编制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提高了老地震资料精度以及地震勘探解决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8.
物探技术在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中的应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渗墙墙体介质与周围坝体介质的物理性质差异为探地雷达、高密度电阻率法、地震映像法和瑞雷波法等检测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基本条件。通过某大闸和某水库防渗墙的检测表明,这些方法主要适用于普查、检测或作为详测的先行手段,可查明成形状况及内部缺陷。但在裂缝、胶结不良等缺陷性质和尺寸的精确判断方面,检测精度仍较低。针对现有方法技术的实际情况,应注重现场测试技巧、资料精细分析和综合解释判断。  相似文献   

9.
刘毅  李亮  柯纬  白亮亮  曹武庆 《四川建材》2023,(10):36-37+40
随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矿方对物探成果准确率要求的提高,煤层厚度的准确预测也成为了矿方关注的重点,出现了许多关于煤厚解释的新技术、新方法。其中,最常见的解释方法有多参数分析法、地震波振幅分析法、地震属性分析法、波阻抗反演等,不同的解释方法适应于不同的地震地质条件及勘探要求。针对陕西彬州小庄煤矿的具体地震地质条件,通过收集地质资料,分析出3号煤层的厚度较薄,4号煤层巨厚,对于3号煤层厚度预测采用反应较敏感的地震属性技术,对于4号煤层厚度预测则采用波阻抗反演技术,最终通过选用合适的煤层厚度解释技术,从而达到比较科学准确地预测3号、4号煤层厚度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
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不仅在控制煤层赋存形态及断层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而且在准确圈定地质异常体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对煤矿生产中经常遇到的地质异常体的地质特征及地震反射特征进行总结,并通过三维地震勘探资料与煤矿实际揭露进行比对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查明万利矿区某新建矿井地质构造发育情况,同时开展采区地面三维地震勘探和井下槽波地震勘探的综合地震勘探。本文介绍了三维地震勘探采集及处理解释方法,针对三维地震解释的对安全生产有较大影响的断层再进行井下透射和反射两种槽波地震勘探方法进行深入勘探,经过钻孔揭露验证,两种地震勘探方法均成功解释了F8断层,槽波地震勘探成果精度更高。结果表明,综合地震勘探方法对新建矿井地质构造发育的探测是有效的,大范围三维地震勘探结合槽波地震的精细勘探,可为矿井巷道开拓及工作面的布置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地震CT探测技术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将地震CT技术应用于综放顶煤工作面的构造及结构面探测,通过采探对比分析,证明地震CT探测综放面内隐伏断层线性成像明显,结果与实际比较吻合,工作面内煤层增厚区及裂隙发育区也有显现,地震CT探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保障综放面的高产高效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18)
在简述渭北黄土高原内白水煤矿地质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厚黄土覆盖浅埋煤层区域进行三维地震勘探的难点,讨论了关键技术。论文论述了在观测系统设计、资料采集及资料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结合验证资料,证明了在厚黄土覆盖浅埋煤层区域进行三维地震勘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采空区的地震响应特征,根据某勘探区的地质条件,从野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资料解释等方面,阐述了三维地震勘探属性解释法在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指出该方法可以更加准确、直观的圈定勘探区的采空区范围。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5)
为了详细查明赵固一矿矿区内煤层的赋存、构造等地质情况,为煤矿生产、安全提供地质保障,笔者对该区进行了多次三维地震勘探。充分利用采集的资料,将两块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三维连片处理,通过观测系统归一化,面元均化等关键技术处理,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查明了勘探区内主采煤层二1煤层的埋藏深度、起伏形态及煤层厚度变化趋势;解释了断层61条,奥灰顶界面形态,新生界及二1煤层上覆基岩厚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冯校辉 《矿产勘查》2021,12(3):703-709
河南永夏矿区李大庄矿探区内煤层构造发育.结合区域构造地质背景,在三维地震勘探区开展地层对比追踪、断点解释和组合断层等工作,查明了探区褶皱形态与类型,刻画了断层的数量、密度、性质、断距和展布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探区褶曲及小的波状起伏较多,主要发育有6个褶皱;共组合煤层断层274条,正断层273条,逆断层1条,其中7条为...  相似文献   

17.
李连英  田泽峰 《山西建筑》2004,30(19):46-47
针对常村煤矿地形和地质的特殊性,从野外施工方法、勘探成果等方面阐述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常村煤矿采区的应用过程,指出该技术有较高的准确率而广泛用于煤矿采区。  相似文献   

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宁东镇积家井矿区内存在煤层冲刷带,将谱分解技术应用于煤层冲刷带的识别当中,对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频谱分解,得到不同频率的调谐数据体。采用方差体技术对同频率的调谐数据体进行方差计算,再进行属性分析,该方法同时具有频谱分解和方差体属性的综合优势,大大提高了煤层冲刷带的解释精度,精细刻画了煤层冲刷带的分布范围。实际巷道揭露资料表明,所预测的煤层冲刷带范围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22)
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为丰富的一种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煤炭资源的利用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如何安全地进行煤矿作业成为现如今煤矿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进行煤矿作业时透水事故是近些年煤矿作业中遇到的一个非常普遍的事故形式,如何防止透水事故的发生已成为各国煤矿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对我国近几年煤矿水害现状进行了介绍,同时提出几种现如今常用的超前探水技术并做了具体描述,对红外探水技术和三维电法探水技术工作方式、特点及局限性做了简要描述。超前探水技术的应用降低了钻探的工程量,同时确保了煤矿钻探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强震作用下结构发生局部屈曲造成损伤对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建立杆系模型以及三维精细钢框架模型,比较了是否考虑累积损伤抗震指标的差异。应用国内外典型试验结果,验证了三维精细模型对模拟局部屈曲累积损伤现象的准确性及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杆系和三维精细壳单元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拟静力加载以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了结构变形、滞回耗能、破坏形态等方面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加载初期,杆系模型和三维精细壳单元模型计算结果基本一致;随着结构损伤累积,两者出现明显的差别,杆系模型会低估结构的变形大小以及塑性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