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3)
"微时代"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微课"作为微时代的重要产物,在教学上具有系统性与针对性,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中应用微课已成必然趋势。本文从微课概念以及课程设计思路入手,结合实际案例对微课设计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30)
作为微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微课也正在开启教育的"微"时代,微课作为新型事物,以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特点,为众多教育工作者所热衷。作为教师,我们应科学利用微课为学生的"学"服务,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精选教学主题,设计教学活动,锤炼教学语言,注重设计细节,实实在在提高微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9)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各种媒体不断涌现,如今时代已被贴上了"微时代"的标签。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作为教育领域中的新生产物,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使用这种现代化的课程资源来优化传统教学。以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作品"树的基本概念"为例,阐述微课的制作流程,并通过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总结微课的教育价值,进一步提出微课的评价标准,希望能为教师更好地认识微课、开发微课以及促进微课在教学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30)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特征日益凸显。"微课",即微型课程,是在如火如荼得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特征侵入教育领域后,无数教学工作者共同助力,催生的新生事物。本文首先对微课内涵进行阐释,然后尝试分析微课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效果,最后针对微课在旅游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3)
在大数据时代,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广泛使用,教育领域的"微时代"序幕也相应拉开。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要注意"微"和"精"这两个要领。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2):88-92
微课这种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教学形式,在开放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远程教育平台的运用,对于开发微课教育资源与推动开放教育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14)
近年来,微时代以数字传媒技术为基础,以迅捷丰富的信息传播为主要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应顺应微时代的教学特点,接受微时代的挑战,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加大对思政课教学软硬件的投入,积极推动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24)
"微时代"下应运而生的微课是一种新资源类型,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文章从习作前、习作中、习作后三方面阐述微课是如何辅助习作教学、提高习作教学实效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8):83-84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对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需求,如何创新计算机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是每位计算机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微课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对计算机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种情况,文章首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下应用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的可行性,其次详细分析了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微课教学的应用做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6):144-150
在微时代,网络等新媒体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既矛盾着,又相互促进着。在阐述"立德树人"教育的理论源泉及面临的困境,讨论微时代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从更新教学理念和加强组织和监管机制建设两方面来对微时代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1)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其中"微课"更是备受欢迎。当今,"微课"已经成为了一种逐渐被人们推崇的新型教学方法。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可以很大程度激发学生对学习词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然而"微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中还存在这一些问题,对这些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优化"微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20):27-28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科技水平也日益提高,同时也促使着我国更加稳步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发展和前进。互联网等网络媒体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之中,由此可见互联网的强大力量。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可以说"互联网+"时代为其发展带来了便利条件,充分地展现了科学信息技术的高效性和快捷性。各大高职院校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实现"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对此,文章展开分析和讨论,找出"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基础"应用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明确在"互联网+"时代的基础之上,计算机微课应用于基础教育的优势,最后探索"互联网+"时代微课教学结合案例一体教材在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优化应用,希望能够改善学习效果,为国家培养实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31)
<正>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数字时代已经来临。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选择"微课"这一切入点,让微课来助力语文教学。"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十分钟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微课具有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间的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微课可以大力发挥作用的舞台。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8,(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的微课迅速崛起,它旨在短时间内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某个疑难点,受到学生及教师的一致肯定与推崇,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在教育领域,尤其是远程教育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主要探析微课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有哪些方面的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9)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而微课程作为"微时代"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表现形式,是一种高效的教育产品。本文针对中职专业课程设计,在微课制作的视角下,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微课教学视频各方面给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最后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展示这些教学策略下的设计效果。本文对于微课视角下中职专业课程设计的可行性说明有助于中职教师更好的开展微课教学。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27)
随着我们的生活走进了"微时代","微文化"正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微课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其短、简、精、易于操作、传播快等特点,给历史综合实践课程带来了新的元素,有效解决了历史综合实践课时少,指导困难的问题。根据不同指导课型制作微课,让学生观看后在实践中理解运用,有效提高历史综合实践课的课程效益。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12)
<正>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访谈进入我们的生活,如今似乎到了"微时代",连45分钟的课堂都出现了"微型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微型课"。所谓"微型课"是指利用十五分钟左右时间讲解一个知识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的一种微视频。微课的作用为"解惑"而非"授业",它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课后辅导,不能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微课时间须严格控制在十五到二十分钟之间。对于初中英语教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35)
"微时代"是互联网进步发展的产物,微信、微博、微课等微载体改变了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但其蕴含的多样化文化和碎片化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微时代"下如何推动高校传统思政教育优势和网络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灵活运用微载体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鲜活起来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0,(30)
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人们已经逐步迈入全面"微时代",微课作为"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性成果,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欢迎。微课手段不仅实现了知识内容的动态化,而且可以把更多核心内容突出呈现,课外内容有效拓展,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多次反复观看,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教学中教师宜从课前先导、疑难突破、延伸拓展、复习巩固等多个环节引导学生利用微课实现高效学习,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1)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微课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微"革新,可视化教学的课题研究更是掀起了老师探究的热情。在各式各样的可视化教学手段中,"微课"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其中的优势,以多媒体技术为媒介,将数学知识具体化,更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微课在吸引师生眼球的同时,更助力于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