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铁路、民航、城市轨道交通出行占比不断提升,旅客出行需求的稳步增长,高品质、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增强,对于综合客运枢纽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需求更加旺盛。从铁路、民航、城市轨道交通三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模式出发,提出换乘是新时代综合客运枢纽系统中的核心问题,必须建立快捷、有效的换乘体系,为旅客提供安全、方便、快捷、温馨的出行环境。最后,总结出新时代综合客运枢纽换乘模式的七个设计理念,以期为其他后续设计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站城融合发展理念对枢纽的交通运行、空间组织、功能复合均提出了新要求,为更好地服务于站城融合枢纽的规划建设及既有枢纽的改造,对站城融合背景下智慧枢纽的换乘引导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从旅客可接受换乘距离、换乘引导瓶颈与可靠性、换乘引导信息三方面分析了换乘引导需求,并从道路交通管理、枢纽客流管理、换乘衔接、停车管理、出行服务五个方面对未来第四代新型智慧枢纽交通换乘引导系统的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修学华  刘琰 《江苏建筑》2013,(2):19-20,28
文章介绍了南京汽车客运站的规划与交通换乘设计,详细分析了其集中紧凑布局、多层次衔接、立体换乘等设计特点,强调现代综合换乘枢纽中的汽车客运站不仅要满足客运站客流集散需求,更要组织好城市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解决城市人群交通出行的便捷。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大型换乘枢纽的客流组织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大型换乘枢纽为背景,以城市轨道交通大型换乘枢纽的特点、客流特征为基础,重点论述了大型换乘枢纽客运组织工作中的运营计划协调、设施设备合理布局、客流引导等问题,并结合世纪大道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要快速、有效、安全、合理地疏散与引导大型换乘枢纽的客流,除了要合理设计与建设外,还应在枢纽建设好后有效地利用既有的设施设备,合理有效地对客流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5.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多线换乘枢纽客流构成复杂、客运组织难度大的问题,在车站设计阶段借助行人仿真模拟对车站布局和客流组织进行了动态分析,并依据设计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王琦  牛艳丽 《福建建筑》2012,(11):19-21
本文通过研究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的乘客换乘行为,分析了国内外换乘实施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以及交通换乘的含义,总结归纳了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客流的特性以及换乘影响因素,以期对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结合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4号线罗湖北站的建设实践,从城市、交通和建筑功能设计的视角,探讨复杂客流换乘组织、大型城市公共空间、可持续功能布局与人性化出行需求等相互之间的高效融合方式,为类似大型交通换乘枢纽的一体化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世博游客提供全面、优质的枢纽换乘环境,提高世博出行信息服务质量,根据世博不同客流的出行特征,分析其到达至离开枢纽的整个行为过程链,得到世博客流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提出世博会期间不同枢纽为世博客流提供的具体的交通信息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9.
城市铁路客运枢纽是一种交通换乘系统,其中包含了多种交通方式,铁路客运与市内客运交通方式的衔接为该系统主要的换乘行为,此外,城市客运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也是系统所具备的功能,但在我国多数的城市中,主要是由道路公共交通来承担客流的集散,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城市铁路客运枢纽和道路公共交通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具体的衔接。  相似文献   

10.
从城市居民出行的生理特性出发,分析了出行者机体生理恢复的理想时间,根据人体恢复常态时间与连续出行时间、身体能量代谢的关系,得出衔接交通方式的理想换乘距离,最后总结了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客流预测以及车站设施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聚集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在繁忙的工作之后,越来越渴望找一个舒适的人居环境来调节身心,响应人们对生态住宅的向往,房地产开发商更加注重居住区的园林绿化,使人与自然更加接近,园林绿化在发挥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使开发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基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的换乘接驳和客流集散两方面特性,论述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选址规划的重要性,并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选址规划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公路客运枢纽是现代化城市对内客运方式和对外客运方式的衔接点。具备轨道建设能力和水平的大中城市中,城市的客流集散模式、服务区域均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和站点布局存在显著的关联。论文主要研究轨道交通影响下公路客运枢纽服务区域的形态,明确服务区域的确定方法,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对公路客运枢纽服务区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25)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在出行方式上的选择上更注重安全、舒适与便捷。武广高速铁路(现为京广高铁武广段)自2009年12月26日开通运营以来,客流量逐年上升,2014年春运期间,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管内高速铁路发送旅客人数首次超过了普铁,无可争议的证明了高速铁路的优越性。同时,客流量的急剧上升,给高速铁路车站客流交通组织上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若没有解决交通衔接问题,将会降低高铁对旅客的吸引力。本文针对衡阳东站客流达到最高峰时期的客流集散衔接组织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客流组成、旅客出行心理、交通接驳方式优劣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大客流交通衔接方面的若干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喆  吴莹 《工业建筑》2014,(Z1):114-115,38
现代化的交通客运建筑应具备合理高效的交通组织功能,并且能够满足大量客流集散及换乘的要求。山东省枣庄客运换乘枢纽将为新城区和老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提供重要的支撑。换乘枢纽以"一体化设计"、"以人为本"和"零换乘"为主要设计理念,并结周边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的公路交通建筑。  相似文献   

15.
浅析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当今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简要阐述了人与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功能、空间设计的联系,提出了改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换乘现状的建议,从而使城市轨道交通真正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16.
大型高铁站换乘布局衔接模式影响旅客的换乘效率,以天津西站为例,利用Anylogic仿真模拟软件对立体式换乘布局衔接模式内旅客出站换乘情况模拟,以换乘时间与区域客流密度为统计指标分析存在的问题。从换乘衔接布局、换乘衔接空间位置与换乘衔接数量及换乘衔接设施等方面提出优化措施,对比优化效果。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措施可有效减少旅客换乘时间与降低拥挤程度,对提升枢纽内旅客出站换乘效率,改善现存不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对立体式换乘布局衔接模式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非集计交通预测模型效用函数难以确定的问题,研究综合客运枢纽规划设计换乘方式选择预测的模型和方法。根据人的决策思维过程,将换乘方式选择行为分为需求特性识别和换乘方式识别两个阶段,建立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需求特性识别以及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换乘方式识别的两阶段预测模型,提出模型构建思路和方法以及模型检验方法。结合厦深铁路深圳东站综合枢纽详细规划案例进行分析,得到铁路旅客选择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出租车、私人小汽车以及步行等换乘方式的概率分别为0.308、0.299、0.126、0.083和0.184,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唐利 《城市建筑》2022,(24):30-32
结合我国当前的城市交通体系发展现状,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需求,打造高质量的交通规划方案已经成为了多方关注的重点。本文建立在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换乘布局的基础上,对TOD模式下的换乘空间展开针对性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空间本身具有流线复杂的特点,服务于城市交通体系,需满足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诉求,处理得当可以带动城市片区的良性更新与可持续发展。TOD交通枢纽换乘布局的合理性建立在立体化空间组织以及行人出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打造全方位的交通组织及换乘方案,能够为当前的轨道交通枢纽流线组织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旭旻  沈莉芳 《规划师》2011,27(10):30-33
铁路枢纽区与一般区域相比,具有到达交通量大、内部交通较为复杂的特征.铁路枢纽场站是实现不同交通方式换乘的场所,其布局直接影响枢纽核心功能——换乘的便捷度,同时场站是静态交通的载体,场站所承载的交通实体的行为决定了场站布局.基于交通流分析的铁路枢纽场站布局,要充分分析铁路枢纽区交通流、客流的构成及其行为特点,满足各交通流...  相似文献   

20.
作为城市"大公交"系统的"中枢",枢纽是整个公共交通网络运营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枢纽布局与建设对提高城市公交系统运营效率至关重要.目前,在我国诸多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公共交通网络的骨架与主体,各个轨道交通站点则是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中心,围绕轨道车站利用枢纽来实现客流快速集散、带动地区开发,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按照计划,上海2020年的轨道交通网络将达800 km规模,如何发挥轨道站点枢纽锚固作用、如何通过配套枢纽综合开发提高土地价值反哺公交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该文重点从有关政策文件解读、上海枢纽综合开发案例分析,提出上海在推进轨道配套枢纽建设中有关综合开发方面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