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简要介绍了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海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6项主要任务,指出了近期海委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4项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2.
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要素,水资源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生产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针对海河流域的水生态问题,提出从法制建设、规划设计、机制建设、行政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加强水资源保护,促进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为突出的地位.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更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科学实施海河流域河湖管理与保护,建设好水生态文明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在简要介绍海河流域河湖管理与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应做好的7项工作,分别是加快河湖管理顶层设计、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红线控制、推进河湖确权划界工作、加大河湖生态修复力度、严厉打击河湖违法行为、加强河湖监管科技手段、积极争取河湖管理财政投入.  相似文献   

4.
<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谋定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思路,从强化水资源管理、推进重点河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提升流域综合治理能力等处着重发力、真抓实干,将"绿色"描绘成海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底色。  相似文献   

5.
开展海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要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内涵,着眼于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源涵养能力全面提升以及水生态功能整体提高,着力构建水资源保护体系,不断提升水生态环境的管控能力,以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是当前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明确了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的8项任务。  相似文献   

7.
<正>1水生态文明的涵义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2新乡市水资源概况河南省新乡市北依太行,南邻黄河,总面积8629km2,全市分属海河和黄河两大流域,海河流域4075 km2,黄河流域4094 km2,境内还有卫河、共产主义渠和天然文岩渠等。新乡市是一个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本  相似文献   

8.
《人民黄河》2021,43(3)
围绕南四湖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对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水资源管理等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基于内外部环境和外部条件下态势分析的SWOT法,构建了适用于南四湖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将流域水生态文明状况划分为4个等级,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南四湖地区典型流域洙赵新河流域进行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洙赵新河流域现状相符,该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能够有效识别该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水利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部署,细致梳理了松辽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及已取得的成就,深入思考了松辽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责,提出了加强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应着力从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节水用水管理、构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格局、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等方面开展实施,为加快松辽流域城乡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建设美丽流域,美丽中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流域为单元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新思路。从综合评价、建设分区、科技支撑和保障制度等角度出发,探讨了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以桂江流域为示范区,提出了基于自然属性和人类活动属性的水生态文明分区方法,凝练了流域水生态文明分区建设模式,并提出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方案和保障制度。研究成果可为实现流域综合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结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海河流域水生态治理体系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湖水库与地下水水生态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流域水生态体系。以保持水系连通性、水体流动性、水质良好性、水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协调好水生态体系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是今后一个时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工作。以海河流域为例,分析了近年的水生态演变趋势,提出了海河流域水生态治理体系建设的相关建议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简要介绍了漳河上游流域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漳河上游流域水利改革创新需要坚持的理念与方向和推动漳河上游流域水利改革创新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海河流域农田水利建设历史悠久,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恢复和发展、根治海河、灌溉体系初步形成、改革发展转型、改革发展深化等阶段,流域农田水利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针对当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对流域农田水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给出了加强流域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水生态文明内涵的解读,阐述了大湖流域水生态文明的特征,提出了由三个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及人水关系系统)、三类自然地貌单元(山区、平原、湖区)、两个社会经济系统(城市、农村)及25个指标构成的大湖流域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方面,引入了差异化权重评分系统和多尺度赋分方法。分级评价标准考虑了我国现有水生态文明试点评价工作的经验和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经济社会特点,将水生态文明状况划分为五级,以体现大湖流域整体水生态文明状况及流域内水生态文明的空间差异性。将该方法应用于江西省鄱阳湖流域,评价其水生态文明空间格局,并进一步明确了鄱阳湖流域整体及分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方向。研究成果对评价大湖流域水生态文明、明确进一步建设的重点任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委)在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积极践行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持续夯实水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强化流域水利监管,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水利支撑,以扎实的工作成效展现了新时代海河水利新作为。一、把握新思路,开启海河水利新征程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缺乏系统理论支撑,尤其是欠缺全局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生态流域体系,迫切需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高度,科学系统地创建生态流域的理论体系,助推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通过总结我国流域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发展历程,分析国内外相关生态流域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提出了生态流域的新概念,阐述了生态流域的定义和内涵,并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管理、水经济8个维度进行顶层设计,初步构建了生态流域的理论体系,并论述了黄河生态流域构建亟待开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为加强"十三五"期间海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管理、补齐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短板,在总结"十二五"期间流域入河排污口管理现状基础上,分析了管理存在问题,从登记及统计制度、监测体系、分规模管理、限排制约因素研究、布设规划等方面提出流域入河排污口规范化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海河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水生态环境恶化。通过剖析京津两市与河北省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尽快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合理调节上下游地区各相关主体间的生态利益关系,对促进海河流域人水和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海河流域近20年实施的多种模式生态补偿所取得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海河流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和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总结了太湖流域以规划为指导,坚持流域综合治理,以工程为基础,推进流域水生态修复与保护;以调度为抓手,促进水体有序流动;以制度为保障,加强流域综合管理;以科技为支撑,积极推进太湖健康状况评估等一系列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艰巨形势以及下阶段工作重点,提出了太湖流域仍须进一步加强流域综合治理与管理,继续大力推进流域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改善各项工作,为建设流域水生态文明提供重要支撑和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20.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基于水生态文明发生的过程和要素,从自然环境、水利活动和社会经济文化层面及其相互关系,对鄱阳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内涵进行解析,提出水生态文明的具体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特点。从鄱阳湖流域特点、历史发展等角度分析了流域水生态文明特征,提出应从自然、水利、社会三个层面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水利行为—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