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空投变压器差动保护动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7年4月29日科技园变空投变压器时,主变差动保护误动作过程。得出主变差动保护误动作主要是空投变压器产生的二次谐波占基波比例小于定值中的制动系数(0.17),导致A、B相闭锁条件开放,差动出口跳闸。根据误动原因提出应采用波形对称原理的保护装置。  相似文献   

2.
针对110 kV万茜变电站35 kV侧线路遭受雷击,线路保护电流一段动作现象,使用录波分析软件分析故障前的电流相位、差动动作值和C相动作轨迹.在分析主变差动保护动作原因的基础上,得出了在单相接地故障状况下,主变高压侧出现三相电流幅值基本相同以及相位基本一致的结果.证实了此次故障是一起典型的B相区外故障,差动B相可靠不动;C相区内故障,差动C相正确动作.C相区内故障,主要是一体化电流互感器遭受高电压,绝缘被击穿,导致区内C相接地.通过分析主变差动动作原因和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旨在更好地完善变压器保护的运行和维护.  相似文献   

3.
正常情况下使用三相电流的继电保护测试仪测试变压器差动保护制动曲线时,一般采取分相测试,即需在非测试相串联接入补偿电流或采用调整补偿系数的方式抑制非测试相动作。据此提出了一种新的测试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让变压器保护装置单相、两相或三相同时动作或不动作,并对几种典型变压器差动保护的接线方式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新方法合理、有效,测试数据与传统测试方法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4.
励磁涌流引起的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作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励磁涌流和内部故障的可靠鉴别是实现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关键问题,它直接制约着变压器差动保护正确动作率。介绍了一起励磁涌流引起的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作行为。对变压器差动保护的配置、故障录波数据和保护动作行为进行了分析,结合二次谐波制动原理和间断角制动原理对故障录波数据中变压器励磁涌流的谐波数据和波形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对励磁涌流相关整定值进行改进的防范对策。分析方法及过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端差动的风电场集电线路保护新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分析了风电场故障对集电线路电流保护及距离保护的影响,提出了多端差动的单元式保护与风电场多段保护,并通过PSCAD/EMTDC进行了仿真,验证了多端差动保护动作的正确性,得到多端差动保护提高了风电场集电线路的保护灵敏度与可靠性,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相似文献   

6.
针对区外故障切除后造成差动保护误动很大程度由电流互感器(TA)饱和所致,分析了变压器和发电机差动保护误动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式电流互感器(ETA)的差动保护,信号传感器采用不饱和的空心线圈,前段采用悬浮式电源供电,以光纤作为信号传输媒介,保护原理采用成熟可靠的二段式折线比率保护加谐波闭锁.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防止TA饱和导致的误动,可大幅提高差动保护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光伏电站在电网中的占比持续增加,使得电网的短路电流呈现幅值受限、初相角受控的特征,导致区内故障下差动电流大于制动电流的特有关系不再成立,传统电流差动保护将出现不正确动作风险。文章首先基于光伏发电单元故障响应特性,构建了光伏电站短路电流幅值与初相角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分析光伏电站接入容量变化对送出线路两侧制动电流与差动电流比值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推导获得了适应差动保护的光伏电站边界接入容量解析表达式;最后,利用PSCAD/EMTDC仿真试验,证明了文章所提边界接入容量的计算表达式,以及在评价含光伏电站电网的传统差动保护适应性等方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潘麟 《电力与能源》2012,(5):489-491
以传统的零序电流保护、主变差动保护和电子式差动保护为例,介绍了各自保护原理和进行了类比,验证了由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构成的差动保护,具有信号传输误差小、保护动作可靠和正确率高的优势。数字化变电站运用电子式互感器保护和光缆通信网络技术,改变了常规变电站的陈旧保护模式,显著提高了数字化变电站保护动作的准确性,对上海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9.
针对一起500k V智能变电站双母双分段中压侧的跳闸事故,扼要简述保护动作情况和动作时序。针对中压侧全停事故,深入分析母线差动保护和主变保护动作的行为,指出智能站中压侧母线及主变的动作条件和机理。通过对比常规站双母双分段之间的失灵回路,提出智能站双母双分段之间的互启失灵、动作原理以及保护与智能终端的配合思路,并对失灵的原因和改进方式进行着重研究。探讨主变与母线差动保护之间失灵联跳回路的原理和条件,分析智能站在联跳及失灵回路和逻辑判别上的差异,指出复压闭锁、过电流判别以及固定延时的改进措施。重点探讨新型智能站CT极性回路的置反情况,结合本次跳闸事故,指出CT极性配置方案和保护动作原理,并根据运行方式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变压器纵联差动保护动作的可靠性,本文设计了一种模糊自适应纵联差动保护。当发生区内故障时,模糊逻辑自动调节减小制动系数,增加了区内保护的灵敏性;当发生区外故障时,模糊逻辑自动调节增大制动系数,增加了保护的可靠性。通过Matlab仿真结果表明,模糊自适应纵联差动保护切实可行,并且比传统纵联差动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西部水利水电资源极为丰富的特征及社会各界对水利水电开发产生的误解,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分析了我国西部水资源开发现状,并与国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我国水电开发程度还比较低,而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普遍比较高,生态环境也越好。因此,片面强调原生态不仅不是什么生态文明,而是一种生态愚昧。西部经济发展的本身,必须解决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发挥西部某些地区的资源优势。我未来的发展必然要依靠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在西部大开发的成败。  相似文献   

12.
变压器比率制动式差动保护灵敏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分析了Y,d11变压器内部发生两相金属性短路故障时变压器绕组、电流互感器及加入差动保护回路的电流分布,得出微机变压器比率制动式差动保护灵敏系数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Yn/Y接线变压器单相接地短路差动保护动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Yn/Y变压器微机差动保护在保护区外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故障时,由于零序电流的存在将使变压器差动保护可能出现误动.用不对称理论对单相接地短路故障备序电流进行分析,得出变压器差动保护区外误动原因并提出防误动的措施.验证了变压器差动保护区内单相接地短路故障时单侧电源与双侧电源的变压器差动保护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4.
变压器零序差动保护原理及调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变压器差动保护用于防御变压器绕组和引出线多相短路、大电流接地系统侧绕组和引出线的单相接地等故障,与瓦斯保护共同构成了变压器的主保护。而保护装置针对自耦变压器,还配置了零序差动保护。结合自耦变压器的结构特点。以南自PST1200变压器保护装置为例分析了零序差动的原理构成及特点.简要总结了零差保护的调试方法,能够较快且准确的校验零差保护逻辑功能的正确性,并已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   

15.
百万核电机组的主变压器通常由3台500 kV单相变压器构成,单相接地故障是其主要故障型式之一,零序电流差动保护是针对单相接地故障的主保护。目前可供选用的零序电流差动保护装置的保护原理主要是比例制动式差动保护,在技术细节上仍存差异,保护整定计算方法不同,对电流互感器的配置适应性也不同。针对两类不同的零序电流差动保护原理,并分析其适应的不同情况,提出核电厂主变压器零序电流差动保护设计方案及其保护整定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励磁变压器保护主流采用电流速断+过流保护方案,其电流速断定值按躲低压侧绕组引出端三相短路整定,存在内部短路故障检测灵敏度低的缺点。本文分析了一起励磁变压器内部短路故障案例,因故障点发生在励磁变压器低压侧,电流速断保护灵敏度低而无法快速切除,导致故障持续扩大,损失严重。励磁变压器差动保护采用电流基波分量计算,具有成熟的现场运行经验,对于高次谐波的影响,只要采用合适的软、硬件滤波环节,适当提高定值门槛,即可取得良好的运行效果,能大大提高内部短路故障检测灵敏度,因此建议有条件时投入该功能。  相似文献   

17.
The paper has presented the impact on the line protection performance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MUs (merging units) in the process bus level. The paper begin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n modem digital substation structure and process bus. Then,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performances of different sensors such as CTs (current transformers), CVTs (capacitive voltage transformers), FOCS (fiber optical current transducers) and FOVS (fiber optical voltage transducers). With the use of above transducers together with MUs, the performance of distance protection function and line differential protection function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presented. Finally,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 study are present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