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解决德庆县境内枯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通过对渌水河流域小罗水文站及其流域以上雨量站点的枯季降水、蒸发、径流的年际变化及年内分配进行分析,得出流域枯季降水、径流特性的规律,为地方部门用水调度、枯季水资源合理调配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北江流域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以北江流域13个雨量站10年逐月降水量及北江流域干流石角水文站同步逐月流量数据为输入条件进行水文模型参数率定,应用气候情景设置方法研究了北江流域在降水和气温等不同气候变化条件下径流量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气温变化1℃对年径流量及其年内分配的影响变化均在1%以内。降水量变化对年径流量影响十分显著,降水量变化10%对年径流量的影响变化可达到15%,而对径流年内分配的影响变化在1%以内,影响较小。随着气温下降和降水量的增加,枯季径流量占年内分配比例均有所上升,枯水期来水量提高,有利于流域城乡供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项式回归模型的枯季径流预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冶河流域径流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径流和降水主要集中在5月-10月.由于受地质环境条件、流域下垫面因素作用,汛期径流与枯季径流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枯季径流预报采用汛期径流量与枯季径流量建立多项式回归模型,通过对不同阶数的多项式进行对比分析,三阶多项式曲线拟合程度较好.采用符号检验和偏离数值检验法对该曲线进行检验,曲线拟合效果显著.并对枯季径流预报结果进行评价,按照枯季径流预报规范的要求,预报合格率达89.3%.该流域枯季径流,是沿河工业用水、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分析和预报冶河枯季径流来水情况,为制定工农业用水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钊 《广东水利水电》2003,(3):39-40,43
通过西、北江下游水文站近40年的水文实测资料进行西、北江的枯季(指每年的l~3月,10~12月)流量变化分析,从下游控制断面三水、马口站入手,分析多年和年内枯季径流量、流量变化的规律,目的是希望对我们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提高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并对受多水系(西江、北江)、多流体(径流、潮流)复合影响的区域进行初步的水文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进 《中国防汛抗旱》2023,(12):47-51+56
选用珠江流域西江高要站、北江石角站和东江博罗站1956—2016年天然河川径流量资料,分析了各江河径流变化特性和开发利用情况;根据距平百分率评价了丰枯变化情况;并基于组合经验概率分析了三大水系枯水遭遇概率和连续枯水概率。结果表明:(1)西江径流量丰富,年际变化小;东江径流量较少,年际变化大。(2)西江、北江和东江的径流量年内变化都很大,枯季易发生干旱。(3)西江与东江枯水年遭遇的概率远低于北江与东江枯水年遭遇的概率。(4)三大水系同时出现枯水年的概率为14.7%,同时出现特枯年的概率为6.6%。(5)61 a中2 a以上连续枯水,西江、北江和东江各发生3次、6次和4次。研究结果对做好广东省水资源优化配置,在时间上蓄峰补谷、在空间上以丰济枯,支撑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无资料地区以降水径流法推求径流资料系列时,除了要有年径流统计参数外,还应有其枯季径流和最枯月径流的有关指标,而由于受气候、下垫面条件(地形、植被、岩溶等)差异的影响,各地枯季径流特性各异。本文通过贵州省86个县、市、区气象站及45个水文站(控制集水面积由几十~上万km2)建站至今的实测资料分析,得出了贵州省各个地区枯季的时段、各站枯季径流统计参数、最小月径流模数和多年平均最小日均流量模数的关系,对了解贵州省的枯季径流特性和在无资料地区径流设计中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冶河流域枯季径流量趋势特性及演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气候因素、下垫面因素、地质因素和降水强度等因素对枯季径流的影响。采用相关检验法对枯季径流变化趋势分析,枯季径流趋势性显著,而且呈递减趋势。采用有序聚类法对枯季径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1978年为突变点,枯季径流系列呈两个时段。将两个时段的汛期径流和枯季径流进行相关性分析,回归效果显著。枯季径流量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人类活动。分析和研究该流域枯季径流的变化规律和变化趋势,为该区域水资源分配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60年来我国主要江河枯季径流变化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主要江河的枯季径流系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主要江河1950~2008年枯季径流系列变化过程,对比分析了1980年前后两段时期枯季径流的变化,揭示我国主要江河近60年来水文情势变化及趋势,反映枯季径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9.
广州虽属南方丰水地区,但本地的水资源量较少,时空分布不均,枯季径流明显不足。出于改善广州市水环境的目的,在枯季适当引入北江清水是关键措施之一。芦苞水闸与西南水闸建成后,减轻了洪水对广州市区的威胁,但同时也减少了北江通过两涌进入广州的水量,尤其是在平、枯水期,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对此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分析进入广州的水量变化,为增加西南涌、芦苞涌的引水量,改善两涌沿岸的农田灌溉和水环境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云南位于长江上游,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流域水资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发展提供基础资源保障。基于全国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利用数理统计法、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秩次相关法和累积距平法,分析了云南省境内长江流域的降水、蒸发、径流的变化特征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①1956~2016年降水和径流多年平均分别为957.3 mm和377.4 mm,Cv值分别为0.10和0.19,年内分配极为不均,汛期/全年分别为88.8%和76.0%,历年降水与径流过程对应;②降水和径流深最大的是宜宾至宜昌干流区,降水最小的是赤水河,径流深最小的是石鼓以下干流;③降水和径流变化均为不显著减少,系列过程都存在跳跃性,降水过程跳跃点为2003年和2008年,径流过程跳跃点为2008年;④汛期和枯季降水系列变化分别为不显著减少和增加,汛期降水系列跳跃点为2008年,枯季降水系列无显著跳跃;⑤1980~2016年蒸发多年平均为1 173.7 mm,Cv值为0.07,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多年平均年蒸发量达1 784.5 mm,年最大蒸发量超过2 000 mm,变化趋势为显著减少,系列过程跳跃点为1997年;流域水资源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因子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基础依据,也可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水资源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江苏太湖流域降雨径流年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江苏太湖流域(1956—2012)降雨为基础,分析江苏太湖流域径流及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该流域降雨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及两者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降雨径流都呈增长趋势。降雨平均每10年增加29mm,径流平均每10年增加26mm;降雨在年内季节分配上,夏季、冬季呈加大趋势,春季、秋季呈减小趋势;加大的降水年内分配的不均导致径流在年内分配的更加不均匀,径流集中在汛期,汛期径流量约达年径流量的84.8%,加大了某季节内的洪水、干旱风险。  相似文献   

12.
降雨空间尺度对径流模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不同分辨率的雷达降雨数据所产生的降雨空间分布的变化对径流模拟的影响发现:本文所用的基于DEM的蓄满产流分布式水文模型对降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是比较敏感的;由于降雨空间分辨率的变化计算的径流总量、洪峰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的大小又与降雨场的特征、流域面积的大小以及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随着面平均降雨量(P BAS)的增减,洪量也随着增减,P BAS与洪量有很好的相关性;降雨CV值的增加导致洪峰和洪量都相应的增加;流域的面积越小洪峰和洪量对降雨空间变化就越敏感;在前期干旱的条件下降雨空间变化导致的洪峰和洪量的变化要比在湿润的条件下产生的洪峰和洪量的变化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降雨产品,采用RainyDay暴雨生成器生成具有不同时空分布情景和降雨历时的设计降雨,通过分布式水文模型GSSHA模拟分析径流峰值对降雨时空异质性的响应规律,结合协方差分析方法和所构建的降雨时空异质性指标体系,定量研究不同降雨时空异质性指标对径流峰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短时序(2008—2016年)栅格降雨数据和RainyDay暴雨发生器,可以生成与实际降雨时空分布相似的流域设计降雨;降雨时空异质性对径流峰值具有显著的影响,其影响比降雨历时和降水量对径流峰值的影响大;雨峰系数、降雨集中度、1 h最大降水量对径流峰值的影响较大,其中雨峰系数的影响随着降雨历时或降雨重现期增大而减小,而降雨集中度则相反。  相似文献   

14.
High-quality rainfall information is critical for accurate simulation of runoff and water cycle processes on the land surface. In situ monitoring of rainfall has a very limited utility at the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 because of the high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rainfall. As a step toward overcoming this problem,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observations can be used to retriev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rainfall coverage because of their global availability and frequency of measurement.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remote sensing rainfall estimates over a catchment can be used for water balance computations in the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The TRMM 3B42V6 rainfall product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hydrological cycle simul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n South China. A tool was developed to interpolate the rain gauge observations at the same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olution as the TRMM data and then evaluate the precision of TRMM 3B42V6 data from 1998 to 2006. It shows that the TRMM 3B42V6 rainfall product was reliable and had good precision in application to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The TRMM 3B42V6 data slightly overestimated rainfall during the wet season and underestimated rainfall during the dry seas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RMM 3B42V6 rainfall product can b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data source for large-scale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s.  相似文献   

15.
为评估北江流域生态径流调节效果并分析径流调节量的时空变化,基于SWAT模型,考虑气象、水文、下垫面等因素,模拟北江流域水文过程,分别计算1980、2000、2015年的植被生态系统对径流的调节量及其经济价值。结果表明:2015年土地利用情况下,生态系统对北江流域的多年平均年调节径流深为-141.2 mm,调节比例为-12.2%,调节价值量为396.2亿元;丰水期的调节径流深为枯水期1.8倍,调节比例小于枯水期,而且丰水期的调节量主要集中在前汛期。流域上游的调节径流深比下游大,2000年与2015年北江流域调节径流深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但由于植被覆盖减少、建设用地扩张,北江流域径流调节量减少0.82亿m3,调节价值量降低5.85亿元。  相似文献   

16.
以澜沧江流域为对象,采用气候倾向率、MK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1958-2015年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年内分配及演变趋势,揭示径流演变的驱动要素。结果表明:澜沧江流域气温空间分布不均,上游温度低降水少,下游温度高降水多;降水和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径流峰值比降水峰值滞后一个月;1958-2015年气温呈上升的趋势,降水和径流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径流出现突变的年份,年径流减少21.5%;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对径流减少有一定贡献;气温与径流的相关性较差,降水径流相关性于2005年之后变差,尤其是夏秋两季。  相似文献   

17.
Understanding the hydrology of glaciated catchments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assess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water resources to a changing climate. Based on multi-isotopes of water (2H, 18O and 3H) and dissolved radon (222R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ies of major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long the main flow and tributaries in the Nianchu River catchment were examined and the isotopic response to climate variation was identified.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changes of isotopic composition that differ from other rivers in the Nianchu River catchment was apparent. Along the direction of runoff, river δ18O exhibited more depletion,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water mixing and groundwater discharge. End-member mixing analysis using isotopic tracers suggested that annual recharge from summer rainfall and glacial meltwater maintained the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their respective contributions rate were 65.9% and 26.5%); groundwater had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on runoff in the dry season (about 46.6%). Summer rainfall and meltwater rapidly infiltrated through a series of faults and fissures and were, stored in underground reservoirs and released to runoff in the dry season, thereby ensuring rapid circulation and renewal of water resources (annual renewal proportion was about 40%). It was concluded that rainfall infiltration, meltwater and groundwater storage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hydrology of this alpine-cold catchment. Similar to a general alpine-cold catchment, the stable isotopes (δ2H, δ18O) of river runoff will gradually be enriched, while groundwater reserves will increase in the Nianchu River catchment as a result of climate warming and an acceleration of glacial-melting.  相似文献   

18.
窟野河流域径流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窟野河流域为对象,采用有序聚类方法,诊断了近60 a来实测径流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阶段实测径流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响应关系,初步揭示了径流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近60 a来窟野河流域实测径流量以1980年和1998年为分割点总体呈现阶段性减少趋势,其中,1999年以来减少尤其明显。不同阶段的年降水、径流关系有一定差异,相比而言,汛期(6-10月份)的月降水量与径流量具有相对较好的相关关系;非汛期(11-5月份)的月降水径流关系点群散乱,在月平均气温低于5℃时,月径流量与月平均气温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窟野河流域汛期产流受高强度降水支配,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演变的影响有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变化环境下西江下游枯季径流变化特征,为西江流域枯季水量的统一调度提供参考。基于梧州水文站1950—2015年逐日流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R/S法、滑动T检验等多种方法分析了枯季平均流量和各月径流分配均匀程度和变化幅度的趋势性和变异性。结果表明:西江下游60多年来枯季流量未发生变异,且以5. 11 m3/(s·年)的增长率呈不显著增长趋势,具正持续性。枯季各月流量分配的均匀度显著地趋于均匀,变化幅度显著减小。枯季月均流量连续最小3个月主要在1—3月,可见后枯水期补水形势依然严峻。采用PPCC法对以枯季流量序列为频率分析特征指标的5种假设分布进行适用性量化裁定,得出LP-Ⅲ型分布更适用于表征西江枯季流量的频率分布,该分布显示极端枯水事件发生频率有从前期的1. 52%到后期的4. 55%的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