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表明,东濮凹陷南部桥口-新霍-唐庄地区构造是同一个构造断裂体系,油气分布及成藏规律具有相似性;在深入认识黄河断裂系、玉皇庙断层在该区域油气主控中的作用和地位基础上,充分运用构造精细研究新观念、新方法,通过整体综合性的构造精细研究,可以找到新的勘探有利区和潜力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王府地区气藏分布的特征研究,分析在登娄库组气藏的主控因素。主要针对王府地区登娄库组构造气藏和岩性气藏解剖研究为基础,分析王府地区的成藏条件和成藏的主控因素等,认为王府地区具有形成气藏的条件,储层、烃源岩、断层和构造等都为形成气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亚地区费尔干纳盆地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亚地区费尔干纳盆地的构造及其演化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盆地以断裂为界,可分为北部俯冲断阶带,中央坳陷带和南部台阶带等三大构造单元,每个构造单元又细分为若干个次级构造单元。盖层构造的形成与古生界褶皱基底断裂密切相关。盆地经历了五个演化阶段,其中三个主要的阶段形成了盆地的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4.
商741井区沙三中火成岩形成于沙三段沉积晚期,此时中央隆起带的主控断层一临邑断裂活动强度加剧,导致了深部岩浆沿断层从该地区的构造应力集中地区上涌,侵入到沙三段中期所形成的暗色泥岩中,形成超浅层侵入相火成岩。由于岩浆的温度极高,而围岩的温度低,火成岩内发育原生气孔、裂缝、次生构造缝裂、溶孔溶洞等,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运移到这些孔隙中,形成了沙三中火成岩油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铜城断裂构造样式、断层活动性、演化过程及其余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铜城断裂上升盘为"帚状"组合构造样式、下降盘一侧为典型的"包心菜"构造样式;吴堡期,主要发育北东向及北北东向断裂系统,三垛期主要发育近东西向断裂系统。铜城地区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七个阶段,影响并控制了该区烃源岩、圈闭形成及油气富集。研究成果对于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贝西斜坡地区断裂及不整合面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贝西斜坡地区的成藏条件整体研究,研究区已发现的圈闭集中在主断裂附近,并与主断裂方向一致延北东东向分布,局部构造以断块和断鼻为主,伴有构造一岩性圈闭和岩性圈闭,圈闭形成后,主要的运移通道是断裂和不整合面。从断裂分布特征、形成时间以及对油水的控制作用基础上,综合分析断裂对断裂在成藏方面的控制作用,总结了不整合面对地区油气的运移作用和保存作用。  相似文献   

7.
火焰山地区燕山期位于台北凹陷西部古弧形带的中段,喜山期被火焰山断裂分成南北两个部分[1],北部上盘为火焰山油田所在的火焰山构造带,南部下盘为神北构造带,为北西西向展布。针对火焰山地区具体的地质特征及资料情况,根据岩屑、岩心及电性资料综合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此次主要对火焰山断层上盘北部斜坡带-北部冲断带侏罗系七克台组下段开展断裂解释、构造成图、薄储层预测等工作,总结分析构造演化特征和成藏主控要素,明确了下步滚动评价的潜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针对东濮凹陷构造的复杂多变性,从凹陷的古地壳厚度和主控断裂结构形态变化等方面,阐述东濮凹陷内构造频繁变换的类型及其变换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东岭地区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断层发育较多,断裂系统组合复杂。通过开展精细构造解释研究后指出,研究区构造形态整体上呈东西分带、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断裂平面发育具有极为明显的方向性,主要发育NE和近SN向断裂;断裂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断裂控制了圈闭的形成,形成一系列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断裂在活动时期可以直接作为油气运移的输导体;断裂控制油气的分布与聚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阿克库勒地区断裂演化的研究发现,各时期断裂的形成和演变控制了该区的主要局部构造的形成,对储层起到了改造作用,同时对于油气的运聚起到了重要的沟通作用。阿克库勒地区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及印支-燕山期四期重要的构造运动,这些构造活动形成的断裂和老断裂的再活动和这一地区油气形成运移的期次相匹配,因此,把断裂演化与油气运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塔里木阿克库勒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化工进展》2006,25(1):117-118
1.精细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南堡凹陷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石油集团研究出一套较高勘探程度富油气凹陷的精细勘探方法,提出并实践了适合该区地质特点的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研究与管理模式。通过综合研究,明确提出了南堡凹陷今后勘探的三个重要领域:北部高柳地区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南部地区浅层构造油气藏和南部东营组岩性油气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叠前时间偏移处理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研究勘探成熟区油气运聚规律,从惠州凹陷西南部富油构造带入手,依托油田、已钻井、地震等资料,定性-定量化研究影响油气输导的主控因素,建立研究区油气输导能力综合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惠州凹陷油气垂向输导的主控因素包括油源断裂活动速率、断面脊宽度、源-断接触面积及排烃强度;侧向输导条件则主要受控于构造脊发育条件和构造倾...  相似文献   

13.
世界制鞋业出现新变化据国际经济界权威人士分析,世界制鞋业正在发生新变化;从投资趋向看,正在由成本高的国家向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发达国家的一些制鞋商正在中国、越南、泰国等国家寻找合作伙伴,以求建立新的生产基地;从地区之间看,从欧洲、北美转向远东:从...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为研究金属管道焊接接头延性断裂行为及显微表征。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金属管道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利用拉伸机对焊接接头进行拉伸试验、利用冲击试验机对焊接接头进行冲击试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断裂口微观外貌,分析其延性断裂行为。实验结果表明:304L奥氏体型不锈钢焊接接头显微组织主要由柱状树枝晶与等轴树枝晶组成;当应力超过600 MPa时,会发生韧性断裂行为,形成断裂韧窝;若冲击韧性沿厚度方向不断降低,便会促进裂纹扩展形成延性断裂行为,冲击断口纤维区存在非金属夹杂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拉萨地区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资料为依据,在对该资料进行处理与解释后,对该地区的重力异常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拉萨地区重力异常特征总体走向为近东西向,南部高、北部低,南部表现为重力梯级带特征,北部表现为宽大的重力低异常;通过对重力资料处理和分析,结合地质资料和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及其断裂构造在重力场上表现出的特征进行断裂识别,共识别出断裂19条(一级断裂4条、二级断裂9条、三级断裂6条),其中的11条断裂是被首次发现,并对识别出的断裂中的几条主要断裂进行了综合解释;东西向断裂发育早、断距大、活动期长,将研究区划成了东西向的条带状结构,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一般发育晚、断距较小,将东西向断裂进行了后期改造,使区内重力场明显具有南北成带、东西成块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刘磊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36(16):136-138
通过对湘桂地区构造演化特征、构造类型及油藏特征分析认为该地区主要油藏类型为生物礁油气藏,其次为背斜油气藏和岩性-构造复合油气藏,局部发育有沥青封堵型油气藏。进而通过从构造演化、烃源岩热史分析与油气成藏过程入手,结合古油藏解剖,探讨湘桂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表明:盆地原型控制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烃源岩的高演化程度决定着湘桂地区以寻找气藏为主;从油气保存条件来看,抬升剥蚀以及断裂活动是早期油气改造和破坏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通过多年的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其中古生界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良好勘探潜力,其中古生界发现的高产稳产井均沿着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深大走滑断裂带展布,此外在中新生界也发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揭示出顺北地区中新生界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此文通过对顺北地区中新生界断裂解释,明确中新生界断裂特征及其与下伏古生界断裂的关系,总结断裂样式及形成演化规律,明确断裂对圈闭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鄂南麻黄山西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麻黄山西地区成藏地质条件和成藏过程的系统研究,麻黄山西地区油气藏形成主要受6种因素的控制:①油源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②断裂活动控制了构造圈闭的形成,沟通了生油层和储层;③不整合面与断裂相配置,使油气向更广阔的区域运移;④沉积相奠定了成藏的有利区带;⑤异常高压可提高储层的孔、渗能力,作为有利的封盖条件;⑥区域盖层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运动复杂,构造类型多样,以青铜峡-马家滩地区的转换带为界,西缘形成了南北两个截然不同的逆冲体系。前者控制着古生代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展布特征,而前陆盆地构造运动强烈影响了古生界地层的埋藏演化史。由于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早期形成的断裂受到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而重新活动,从而使断裂活动具有继承性发育的特征,断裂活动对油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塔河油田九区奥陶系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勘探开发潜力,岩溶作用是该区奥陶系储层形成的主要机制。本文通过钻井奥陶系岩心、薄片观察及地化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同生期大气水溶蚀作用遵循三级层序高位体系域高频层序界面控制模式;海西早期岩溶遵循大气水沿断裂渗入流动岩溶模式,断裂是主控因素;海西晚期热液溶蚀也与断裂密切相关。区内奥陶系储层主要为岩溶洞穴型及孔洞缝型储层,且为受多期溶蚀或岩溶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其中加里东中期与海西早期岩溶作用叠加改造形成岩溶孔洞缝型储层和岩溶洞穴型储层,海西晚期热液溶蚀作用对岩溶缝洞型储层具有一定程度改造。该认识对于研究区内奥陶系储层的评价和后续开发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