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质装备》2021,22(5)
青海大柴旦细晶沟金矿区地质条件复杂,特别是中下部的千枚岩地层蚀变严重,易遇水分散剥落形成坍塌,局部地层遇水膨胀变形,在施工中易诱发埋钻、包钻事故,造成施工困难。针对矿区地层特点,从设备材料的选型、钻孔结构优化、钻头的改进、内部管理等方面入手,重点引入新的泥浆体系解决千枚岩地层的孔壁失稳的施工难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了在复杂地层的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2.
乌鞘岭隧道岭脊段极限位移及变形控制基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鞘岭隧道岭脊段千枚岩地层地应力高,围岩松软.隧道开挖后,围岩收敛变形较大.施工过程中,曾出现格栅拱架扭曲变形,局部地段二衬开裂等现象.为了选择合理的支护参数,制定合理的支护措施,有效地控制隧道变形,对该区段隧道施工时的极限位移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结合现场量测结果,制定了施工过程位移控制基准,用于指导施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西部广泛分布的千枚岩隧道大变形问题,该文以薛城隧道为例,对薛城隧道变形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通过地质分析、试验检测等,对其变形影响因素、力学机制及支护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该隧道拱部结构病害和路面仰拱病害进行了处治。能有效地解决薛城隧道的变形问题,为相同地层内的隧道施工及后期运营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宝才  肖辉 《金属矿山》2009,39(6):46-48
鞍钢眼前山露天铁矿北帮中上部边坡由碳质千枚岩和绿泥千枚岩等软岩构成,在开采卸荷及大气降雨的作用下高差约110 m的岩体产生整体大面积变形及开裂,通过地表位移监测确定了岩体的变形范围、滑移趋势及与降雨显著相关的特点。叙述了鞍钢眼前山铁矿北帮滑体变形监测的具体情况,总结了变形区滑移规律。采取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保证了矿山的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5.
随着铁路、公路隧道的不断发展,穿越高地应力的隧道也不断出现,研究探讨高地应力条件下软岩隧道的变形力学特征及其控制技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乌鞘岭隧道深层地段围岩产生大变形的特点,结合乌鞘岭隧道岭脊地段千枚岩地层的设计施工,在现场选择一试验段,对初支内力、初支和围岩接触压力和边墙收敛进行现场试验,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总结了高地应力条件下软岩隧道围岩的变形力学特征,并提出其相应的控制技术,为以后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雷家隧道出口段存在浅埋、偏压、围岩强度低、地下水发育、千枚岩边坡易软化、抗滑能力差等不利于工程构筑物稳定的地质条件。为预防施工安全事故,确保工程质量,根据现场工况条件设计了隧道出口段相关工程变形监测方案。该文通过分析边仰坡、支挡工程、隧道出口段等构筑物的长期变形监测数据,探究了构筑物的变形特征和变形原因,并根据变形原因优化了病害工程整治方案。结果表明:变形监测及稳定性分析工作为优化隧道出口段工程病害整治方案提供了信息指导,为确保工程质量和隧道运营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徽县洛坝矿区是甘肃省有色勘探公司三队、106队施工的一个矿区。该矿区是以厚度大的千枚岩为主的水敏性地层,过去106队在该矿区施工过几年,他们碰到的主要问题是千枚岩遇水膨胀、分散、坍塌,造成事故多,材料消耗多,岩矿心采取率  相似文献   

8.
1 概述 眼前山铁矿二期扩建开采中,在矿体上盘设计铺设铁路双干线地段由碳质千枚岩构成的边坡发生变形破坏,使铁路双干线不能按原设计进行。该地段岩体特别是碳质千枚岩的工程地质性质不清,严重影响对该地段边坡变形破坏的治理。因此,查清碳质千枚岩的工程地质特征成为面临的十分紧要的任务。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边坡工程地质,根据GB50021-94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结合矿山设计、生产、科研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和地段特有的工程地质条件,有下列问题需深入研究并作出科学的结论; (1)碳质千枚岩的天然赋存状态 在设计境界内碳质千枚岩暴露在边坡上将有几个阶段?这就必须查清碳质千枚岩与上下盘绿泥千枚岩的接触关系,以及研究碳质千枚岩是怎么形成的?进而碳是怎么形成的等一系列岩土成因问题成为本课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碳质千枚岩的岩体强度 这是研究边坡稳定性的核心问题,这就是通常说的岩性和构造两个评价边坡稳定性的基本要素。碳的含量各部位不同,因而强度不同,故必须区别对待。 (3)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 研究地段有大量的出水点,水是否是影响该地段边坡稳定的最主要因素?水的来源及含水层分布等问题均需要解决。 鞍山地区地质研究历史比较悠久,...  相似文献   

9.
韧性剪切带形成于地壳深部的线性高应变带,变形带内一般发育糜棱岩化岩石、初糜棱岩、糜棱岩、构造片岩.在花岗岩等硬质岩类内发生的韧性剪切一般可分出糜棱岩化带、初糜棱岩带、糜棱岩带、甚至构造片岩带,变形分带明显;而在粉砂岩、千枚岩等软质岩类发生的韧性剪切变形主要表现为强片理化分带.  相似文献   

10.
赣东北大队一○二分队施工的某矿区,位于多种构造体系的交接部位,岩层挤压破碎,压扭性断裂较多,陡立片理发育。主要岩石有变质沉凝灰岩、千枚岩、凝灰质千枚岩以及变质细粒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可钻性一般七至八级,部分九级。钻孔设计深度多为一千米,部分钻孔使用泥浆作业。  相似文献   

11.
银山铜铅锌金银多金属矿区的地层是以千枚岩为主的,由于千枚岩片理极为发育,产状变化大,因此,以往在中深孔钻探施工过程中,均存在着钻孔弯曲度超规范的情况,严重制约着钻孔质量。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提高钻孔质量和探矿效果,组织进行了技术攻关,采取以预飘为主的措施,取得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12.
丹巴磨子沟金矿区的地质构造总体是以热穹窿所形成铜炉房背斜为主,核部主要为一套成矿的炭质千枚岩层。岩浆岩、变质变形带及构造联合控制矿体的形成,区内顺层韧性剪切高应力带与破碎带广泛发育。主要储矿构造是在一组雁列式排布的北东南西向构造及近东西向发育的次级断裂,以矿化石英脉的形式展布。由于炭质千枚岩层对金有吸附作用,矿化石英脉中所带的矿化热液在通过炭质千枚岩层时,致使金滞留富集,而形成囊状、透镜状、似层状金矿体。本区的赋矿岩石、矿化形成阶段、矿物组合及元素组成,均可与穆龙套型金矿床进行对比,具有了穆龙套金矿典型地质特征,成矿前景在深部及矿区外围都会有一定的规模。  相似文献   

13.
大斜孔勘探施工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它不仅能达到直孔钻探的地质目的,而且还能深入到过去直孔无法勘探的矿床禁区,能获得显著经济效益。本文分析了在千枚岩地层进行大斜孔绳索取心钻探施工的难点,以及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并分别从施工方案、钻探机具、施工工艺、钻进参数和冲洗液的选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1 概述 水泥工业采用的硅铝质原料大都为沉积岩,变质岩仅有千枚岩一种。沉积岩有粘土、页岩、泥岩、砂岩及粉砂岩等。从统计资料看,黑龙江省粘土、页岩、千枚岩硅酸率较低,粉砂岩硅酸率中等,砂岩硅酸率较高;粘土、千枚岩钾钠含量(K_2O+Na_2O)普遍较高;粘土含水份较高(原料矿含水份高,在北方水泥生产中增加能耗,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千枚岩、  相似文献   

15.
我队金刚石钻进从1976年5月开始试验,至1978年较大规模推广使用,已完成钻探工作量21594米,完工钻孔24个,大部分深1000米左右,去年金刚石小口径钻进占全大队完成钻探工作量的35%以上。主要施工地点102矿区为花岗闪长斑岩铜矿,属双挤山群,岩石由变质沉淀灰岩、凝灰质千枚岩、古生代侵入岩,千枚岩、变质细粒闪长岩和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组成,岩石可钻性大部为7—8级,部分8—11级,平均孔深为1000米左右,直孔。由于矿区属于三大构造体系的交换部位,岩层挤压破碎历害,陡立发育,断层较多,给钻探施工带来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6.
陈台沟铁矿复杂地层深孔钻探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陈台沟铁矿区地层的岩性及结构构造情况,总结了该矿区钻探施工所遇到的坍塌、掉块、漏水、涌水、缩径等不良地质现象所带来的施工问题,厚大千枚岩强烈造斜地层造成钻孔弯曲问题,深层钻进遇"打滑"地层等3大难题,提出了解决此3大问题的措施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复杂地应力作用下的千枚岩岩体变形规律复杂,工程岩体问题多。研究复杂地应力作用下岩体变形规律,为解决相关工程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根据某矿区的应力分布及岩体力学参数,构建三维模型及数值分析模型,设计了6个模拟方案,分析各个监测点的X、Y、Z轴向位移、应力。显示大多数点的位移值都大于变形临界值,在550~600 m中段的综合位移最大,与该区域首先出现裂隙相吻合。掌握了该矿区的岩体变形规律,针对竖井井壁裂纹、地表露天边坡滑动等灾害,制定了长锚索加固、废石充填处理、削坡减载治理方案,指导矿山企业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宜万铁路堡镇隧道的实际情况,介绍了软岩大变形的变形原因及应对方法、软岩大变形地段的施工技术及施工监测、施工注意事项,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云峰 《采矿技术》2009,9(5):144-148
会东淌塘铜矿矿区地层为元古界会理群淌塘组,主要岩性为炭质绢云千枚岩、绢云千枚岩、炭质千枚岩、绢云千枚岩等浅变质岩组成,该矿床为埋藏较深的小型隐伏矿床,在地质勘探期间一直认为矿区总体上是一单斜地层,按照这一指导方针圈定的矿体与矿山开采所揭露的矿体出入较大。结合近年来矿山收集到的实际地质资料,对矿区地质特征做了系统的总结和描述,对矿区总体构造、矿体特征和矿床成因进行了重新总结与分析研究,指出矿床成因应为由顺层构造破碎带控制的热液型矿床,并就矿山后续地质找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矿山开采过程中巷道和采场的变形破坏是地应力、地质构造和岩体强度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应力是其中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研究原岩应力测量结果有助于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整个工程区地应力分布情况,为工程设计和矿山开采提供依据。本文采用套芯解除法对某矿埋深600 m以深的2个中段进行了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应力场主要以水平应力为主导,最大水平主应力值为14.25~20.17 MPa;中间主应力值为8.34~11.35 MPa;最小主应力值为5.67~8.68 MPa,为竖直应力。测区最大主应力方向NNE~NEE,各测段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的相差较大,其比值平均在2.54左右,造成剪应力值相对较大。通过Rcmax评价岩体稳定性,-258 m中段,英安斑岩、闪长岩、石英斑岩围岩属于低应力,无岩爆;绢云母千枚岩围岩大变形等级轻微。-378 m中段,英安斑岩、石英斑岩围岩为高应力,有岩爆倾向;闪长岩围岩属于低应力,无岩爆;绢云母千枚岩围岩大变形等级轻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