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分析了新建城市铁路隧道基本建设特征,进一步得到了近接施工条件下既有桥桩基变形模式,以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工程为依托,结合实测数据,比较了相同工程环境下钻孔灌注桩防护、门型墩防护、复合锚杆桩防护以及断面预注浆加固防护方法的地表变形与既有桥桩变位结果,分析了各种防护措施的变形控制效果,为相似条件下铁路隧道近接既有桥梁施工防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风险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施工风险进行了改进,得到一种更加先进的评价方法,之后以此为基础,选择某工程双侧近接段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方法的应用效果予以验证。通过验证可以发现,新方法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评价结果,可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中,为现代双侧近接既有隧道工程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谭敏 《建筑技术》2023,54(15):1857-1859
为了保证新建隧道长距离平行近接既有地铁的安全施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研究了某工程的主要风险,并比选了不同注浆方案综合效果,结合现场监测对拟定的加固措施进行的验证,结果表明:(1)对于新建隧道近接侧穿运营地铁工程:近接风险(S 1)>自身风险(S 2)>工程地质(S 3)≈水文地质(S 4),即施工中应首先考虑近接施工对于既有运营地铁线路的影响,其次是施工自身风险。(2)3种方案的综合效果:注浆2 m方案>注浆3 m方案>注浆4 m方案,推荐该工程采用注浆2 m的加固方案。(3)现场采用深孔注浆加固方案后,新建隧道安全施工通过该区域,既有运营隧道监测指标均小于安全阈值。优选出的控制措施保障了长距离平行近接施工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4.
新建隧道近接既有隧道下开挖会产生复杂的应力状态。以某拟建隧道为背景,通过有限元软件研究了近接既有隧道开挖施工力学,分析了新建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及变形情况,为近接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建隧道施工对近接隧道的影响,一直是隧道设计和施工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但现阶段对此还没有一致的认识。为了进一步研究新建隧道施工对近接隧道影响机理,设计了能够模拟隧道分步开挖的室内模型试验装置,并用该试验装置进行了砂土地层中新建隧道施工引起近接水平平行隧道位移的试验研究。试验重点研究了两平行隧道间净距、埋深对既有隧道位移的影响。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得到了既有隧道拱顶和靠近新建隧道一侧拱腰部位的位移发展规律。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新建隧道开挖会对既有平行隧道结构产生侧向挤压效应,隧道埋深和净距对既有隧道的位移都有影响,但隧道间净距变化对位移量的影响更大。当隧道间净距大于2倍隧道直径时,新建隧道开挖对既有水平平行隧道位移的影响非常小。研究成果可为砂土地层中近距离平行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国军 《重庆建筑》2021,20(8):39-43
郑万高铁重庆段巫山隧道下穿既有渝宜高速岳家岭隧道,公路隧道路面距铁路隧道拱顶最小距离为17.3m,为保证既有隧道在施工期间的运营安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下穿段施工工法进行了比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新建铁路隧道采用中隔壁法和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施工后,既有公路隧道路面最大沉降分别为7.8mm和7.5mm,均满足沉降评价标准,且下穿后既有公路隧道衬砌结构安全系数也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铁路隧道初期支护和临时支护均满足规范要求,采用中隔壁法施工时,铁路隧道的初期支护可以满足规范要求,但临时支护安全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故将原设计I18型钢钢架变更为双层I18型钢钢架或I25a型钢钢架,以增大中隔墙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城市下穿车行隧道与既有结构相冲突,上下、左右近接等案例日益增多,本文依托一系列工程实例,对近接既有结构车行隧道关键技术展开研究,提出“墩结构或桩基托换”、“钢筋砼压重板联合抗浮锚杆”、“超前垂直压密注浆钢管桩”等一系列有特色而适用的关键技术,确保既有结构安全使用及新建隧道安全施工,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8.
介绍南水北调引水隧道穿越北京地铁1号线五棵松车站的暗挖施工方法及既有地铁车站结构的变形控制措施.采用的第三方自动化监测对既有车站结构进行监控,有效地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监测与信息反馈,确保了既有地铁1号线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市知春桥排水隧道近接桥梁桩基施工为例,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明挖法施工对近接桥桩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坑近接桥桩施工过程中,桩基受穿越的部位产生的变形较为明显,基坑侧墙中部和底部会产生较大的变形,由此提出了一些施工建议,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博 《城市建筑》2023,(8):135-138+142
文章以兰州地铁2号线盾构隧道近接在建暗挖隧道施工为背景,结合地表沉降、附近建筑物沉降和地下管线沉降监测数据,对富水强风化粉砂岩和砂卵石复合地层下盾构隧道近接暗挖隧道施工变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监测断面处靠近盾构隧道侧变形较大,远离侧变形较小;建筑物靠近路线外侧沉降平均值更大,为8 mm;靠近线路内侧沉降平均值较小,为3 mm;地下管线靠近盾构隧道侧沉降值最大为26mm,远离盾构隧道侧最大沉降值为10 mm。建筑物沉降值和地下管线沉降值均远小于地表沉降值,表明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均可抵消部分地层变形影响。监测数据均在设计要求之内,表明暗挖区域洞内深孔WSS注浆、盾构管片增加环向支撑等加固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隧道和地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四川建筑》2021,41(3)
在城市修建地铁及其配套工程时往往会面临近接既有工程的问题。为保证工程施工时的安全以及降低新建工程时对既有工程带来的影响,在施工期间必须同步进行监控量测。基于新建京张高铁清华园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对其近接的地铁13号线高架桥梁的桥梁结构、桥墩结构、桥上轨道结构、轨道静态尺寸、无缝线路钢轨位移、道床结构裂缝检查进行了监测,提出了合理的监测方案。同时在对桥梁结构监测时采用了全自动监测技术,文章对该技术的创新应用及应用效果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2.
马程昊  白晨光 《建筑科学》2012,(Z1):250-252
本文旨在以苏州地铁一号线近接盾构隧道施工为背景,通过Midas-GTS有限元软件对盾构隧道近接施工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分析近接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管片受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运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模拟桥桩施工对既有地铁隧道结构的变形影响,并与实测值作对比,探究了桥桩施工工况下对邻近既有地铁隧道的变形影响程度。通过运用控制变形的方法,研究了有无钢套管、桩-隧相对位置、桩-隧水平净距、桩径4个因素分别引起的邻近地铁隧道的受力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软件模拟计算得到的隧道竖向位移要大于实际监测值;有钢套管的桥桩施工对邻近既有地铁隧道的影响较小;桥桩越长、桩径越大对既有地铁隧道影响就越大;桩-隧水平净距越大,邻近既有地铁隧道产生的变形就越小。  相似文献   

14.
杨伦 《建筑技术开发》2022,49(5):153-156
小净距近接上跨施工给既有隧道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以新云居山隧道近接上跨清凉山公路隧道工程为背景,提出采用对既有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进行拆换加固的施工技术,对拆换施工关键技术进行总结分析,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拆换结构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上部新建隧道的施工过程中,置换后的衬砌结构最大拱顶位移值为5.2 mm、最大收敛值为1...  相似文献   

15.
结合广州地铁5、6号线区庄换乘站近接隧道施工,对拟定的先开挖5号线后挖6号线和先挖6号线后挖5号线两种工序进行数值模拟。通过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为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新开隧道施工对近接既有人防工程的影响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萧山北干山永久路新开隧道下穿人防工程监测项目现场实测底板位移和底板围岩压力变化情况,研究近接人防工程在公路隧道钻爆法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安全.对底板位移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应用线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底板位移平稳下降,整个监测过程中没有出现异常位移变化,各监测点的位移历时曲线也基本符合线性函数的变化规律.对底板围岩压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在30d的实测数据中出现了2次较大的压力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原因,调整施工方案,避免了上部人防仓库在施工过程中遭受冲击破坏,保证了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下工程所处地段大多地层软弱且周边环境复杂,新建隧道附近往往存在大量既有的地下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线,设计和施工不当极易引起过大的地层变形,破坏这些地下结构。笔者结合深圳市下穿深南大道的丰盛町地下过街道D区隧道的施工,通过优化隧道设计和施工方案,总结出适用于软岩小间距隧道的一套设计与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引水双线隧道下穿既有北京地铁1号线五棵松车站施工,采用了自动化远程监测技术.通过五棵松车站自动化监测数据的分析,对车站结构的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对该工程的施工提供了信息反馈与指导.同时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地铁的高速发展,建筑密集化程度日益加深,地铁盾构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运用,关于盾构近接既有线施工也越来越多。施工中穿越、重叠问题直接对整个既有地铁线路的影响越发深刻。科学了解盾构隧道近接施工影响规律,以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是当前城市地铁建设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向洋  杨登平 《山西建筑》2013,(2):195-197
结合广州地铁5,6号线区庄换乘站近接隧道施工,对拟定的先开挖5号线后挖6号线和先挖6号线后挖5号线的动态施工力学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计算结果的比较,有利于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