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薄壁零件加工振动的抑制效果多采用定性分析,难以定量判定其振动严重程度。为了能够定量分析加工振动的抑制效果,评价加工振动的严重程度,文章在加工振动信号测量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加工振动评价方法研究。在加工振动信号采集机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振动试验设计,并采集加工中的加速度信号、声音信号以及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建立了反映三者之间映射关系的拟合经验模型,并根据工件表面质量和加工精度提出了无振动、轻微振动和严重振动的定量评价方法,为加工振动的测量判定和加工振动抑制效果的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切削速会加强振动随针对薄壁零件在高速铣削加工过程中存在的振动问题,为有效抑制加工振动,采用单因素试验,对每齿进给量、度、工彳车径向轴向切深、径向切深等加工参数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显示:每齿进给量并不是越小越好;转速过高过低都振动:切深增随轴向切深增大振动增强;随径向切深增大振动逐渐减弱,较大轴向切深下,径向切深小于1mm时,大而增强。综合数据优选:薄壁零件高速铣削时,每齿进给量在0.1~0.15mm之间;转速在11000—14000r/min之间;较小的轴向切深和较大径向切深会有效抑制加工振动。 相似文献
3.
4.
薄壁零件高速铣削加工具有传统铣削加工无可比拟的优势,是薄壁零件切削加工的发展方向。本文分析和讨论了薄壁零件高速铣削加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加工工艺、切削刀具、数控编程以及装夹方式等关键技术问题,介绍了提高薄壁零件加工精度、表面质量和加工效率的技术方法和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5.
6.
7.
对于薄壁零件高速铣削加工工艺来讲,在当前的薄壁零件加工中拥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所以对高速铣削加工工艺相关技术进行认识研究,以及推广对于提高薄壁零件加工工艺质量及作业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本文的内容中,就将对薄壁零件高速洗液加工工艺相关策略进行简要探讨,并就如何制定合理相关工艺提供一些建议,以其能够为当前薄壁零件高速... 相似文献
8.
9.
10.
何建斌 《机械工人(冷加工)》2009,(12):31-32
在现代加工制造业中,薄壁零件的加工都是我们经常碰到的,不论是模具加工,还是腹板、侧壁和叶片加工,都需要进行可行性加工工艺的分析,以实际加工得到的数据最终确定最好的加工路径和方案。为此,本文着重薄壁零件的铣削加工方法和工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车削薄壁套零件时,由于零件壁薄、刚性差、强度低,容易产生变形与振动,影响零件的尺寸精度,形位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由此提出几种解决方法来控制车削薄壁套零件产生的变形与振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某机载电子设备内部含晶振的模块单元,通过建立振动模型,采用计算机仿真辅助设计,力图寻找出晶振模块单元抗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给出一种轿车面向行驶平顺性分析的简化仿真模型 ,应用仿真模型对某国产轿车进行了随机不平路面输入下的汽车振动系统性能参数仿真试验研究 ,得出了振动系统性能参数对汽车行驶平顺性指标———车身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的影响规律 ,为确定该车振动系统性能参数优化设计的设计空间和优化值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某飞机牵引车夹持-提升装置受扰动振动大的问题,对夹持-提升装置与机轮-起落架组件进行联合力学分析和建模,通过频率响应法得到包含元件刚度-阻尼特性的系统振动微分方程;利用Matlab仿真研究了系统在外界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位移干扰下的振动特性,分析了元件刚度-阻尼匹配特性对系统振动的影响;通过Ansys有限元计算和振动仿真对夹持-提升装置进行了抗振优化设计和效果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结构优化了机轮的约束方式和承载分布,装置刚度得到提升,结构受载形变减小为原来的1/3,受扰动时振动的幅值和时间降低50%以上;提升板1~6阶模态分析表明,提升板发生共振的可能性较低。该研究能够为飞机牵引中的减振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The static deflections of cutting tool and workpiece are the primary source for the deviation of machined components from the design specifications during end milling of thin-walled geometries. The deviations are expressed as per the Geometric Dimensioning and Tolerancing (GD&T) principles using size, form, and orientation of the featur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to estimate cutting force induced cylindricity error during end milling of thin-walled circular components. The framework combines computational elements such as Mechanistic force mode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 based workpiece deflection model, Cantilever beam formulation based tool deflection model, an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based cylindricity estimation algorithm.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the static deflections of a cutting tool and thin-walled component influence the cylindricity error considerably. The inevitable aspects associated with the end milling of thin-walled circular components such as concave-convex side machining and workpiece rigidity are investigated subsequently.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cylindricity error during concave side machining is considerably smaller due to geometric configuration imparting adequate stiffness to thin-walled components. The study also demonstrated that an appropriat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ve cutting conditions and the component thickness could reduce cylindricity error considerably. The outcomes of the present study are substantiated by conducting a set of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s and end milling experiments over a wide range of cutting conditions. The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propo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can assist process planners in selecting appropriate cutting conditions to manufacture thin-walled circular components within tolerance limits specified by the designer. 相似文献
16.
周春国;白文超;崔亚辉;王慧武 《机械传动》2017,41(6):119-123
在以2K-H型斜齿差动轮系为原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转化机构的传递效率,在实际啮合区间内进行分段积分,得出了在实际啮合段中内啮合与外啮合斜齿轮啮合效率。并结合理想机械的概念,在考虑斜齿轮轴面重合度和磨擦啮合功率损失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斜齿轮差动轮系传动效率的计算公式。利用所给算例数据,计算出该轮系效率的理论值,再运用ADAMS与MATLAB联合仿真得出仿真结果,分析两者表明运用所推导效率公式得出的计算结果与仿真结果相吻合。所述的分析方法亦可以推出其他类型差动轮系效率。 相似文献
17.
电气接插件瞬断测试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关于接插件瞬断测试技术的总体设计方法,给出系统组成及关键部件的设计思路,对瞬断测试模块、动态模拟激振模块、自检模块的设计原理进行说明。采用该技术研制的测试仪能测量微秒级的瞬间断路,允许使用者根据自己对瞬间断路的判定标准对仪器进行相应的设定,例如设定断路电阻的大小、瞬间断路的时间长短。 相似文献
18.
高超;赵志专;舒元林;刘海 《机械传动》2017,41(9):155-158
以某款变速器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轴齿系统动力学模型,求得变速器在某一工况下壳体所承受的动态时域历程和载荷谱。以动态载荷为激励,建立有限元和边界元的仿真模型,计算壳体表面振动加速度以及壳体近声场辐射噪声。其次搭建变速器壳体振动与辐射噪声测试平台,测试相同工况下的壳体表面振动加速度值和近声场1m位置的噪声频谱图,并与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及边界元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对变速器壳体不同局域进行优化,通过仿真计算,结果显示优化后变速器壳体振动幅值及辐射噪声均得到较好抑制。 相似文献
19.
20.
提出一种2UPS-RPS-UPU构型的四自由度并联机构,建立了其运动学反解方程,利用速度投影求解了驱动杆速度变化规律,并推导了机构速度雅可比矩阵;基于非保守系统下的拉格朗日方程,推导了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为机构动力学分析奠定了基础。提出一种可快速求解拉格朗日方程的方法,结合方程特点,将2阶偏微分项简化为乘积运算,1阶偏微分项通过类似于差商求导的方法简化求解,并利用Matlab对推导结果进行数值计算,绘制机构运动学、动力学各参数变化曲线以及相互关系;并将三维模型导入ADAMS进行仿真,最后对比ADAMS和Matlab仿真结果,表明两种结果完全吻合;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为后续研究和求解该类问题提供了方法依据;对该机构的进一步研究,以及相关类型的并联机构设计、控制以及性能分析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