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窑街三矿工作面淋水严重,对井下工人健康影响很大。通过深入分析矿井水文地质情况,研究矿井淋水的来源和水渗流通道产生的原因,根据矿井水渗漏通道分布,制订了“疏、堵、排”相结合的治理措施,有效地治理了矿井淋水。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土城矿矿井水的产生和矿井水处理工艺,并对矿井水处理进行了经济分析。矿井水经过处理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我国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是实现煤炭绿色开发和矿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通过调研咨询、统计分析、专家咨询等方式,系统分析了我国煤矿矿井水保护利用现状,提出了我国煤矿矿井水保护利用发展战略和工程科技。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吨煤开采产生矿井水为1.87 m3,每年产生煤矿矿井水约6.88×109m3,煤矿矿井水平均利用率约为35%;根据煤炭产量发展趋势研究预测,2035年前我国煤矿矿井水每年可以稳定在6.0×109m3以上,煤矿矿井水将是我国长期稳定的非常规水资源,实现矿井水高效利用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到2025年、2030年、2035年,我国煤矿矿井水利用率分别达到55%,70%,80%的总体目标;通过总结分析我国煤矿矿井水保护技术、矿井水处理与利用技术发展历程与趋势,提出了"2+5+5+3"的我国煤矿矿井水保护利用工程科技:即掌握"煤层开采覆岩断裂带发育规律与地下水运移机制"、"矿井水水-岩耦合化学作用机理"等2项基础理论;突破"地下水赋存...  相似文献   

4.
结合煤矿矿井水井下再利用新技术在某矿区的成功应用,总结了其应用工艺、应用条件及所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防水密闭墙结构,将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井水注入采空区,进行沉淀、过滤、储存作为矿井生产生活水源,提高了矿井水利用率,解决了矿井水供水和污水外排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经济及社会效益,为其它有条件的矿区及矿井井下采空区的储水再利用的安全实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午 《陕西煤炭》2020,39(1):160-163
根据陕西省红石岩煤矿已有的钻探、物探和水质化验及生产揭露的地质资料,分析了矿井的地质条件和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结合近3年矿井涌水量观测数据,认为矿井的直接充水水源是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和老空积水及因采动影响产生的导水裂隙带进入井下的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主要充水通道为导水裂隙带和老窑巷道,主、副井筒周边采空区积水和四采区采空区积水是矿井的主要水患,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水措施,以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6.
宜洛煤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历史上发生有底板寒灰水、小煤矿老空水、地表水等突水事件,不但影响矿井正常生产,而且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损失[1-3]。为了查明宜洛煤田义络矿、李沟矿两对矿井的主要水害,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规避水害事件的发生,通过分析、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矿井充水条件,查明了矿井主要充水水源和充水通道,指出了矿井防治水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水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7.
煤矿开采必然产生大量矿井水,并可能引发水环境污染问题,研究并揭示矿井水的水质形成与演化机理,是煤矿区水污染防控的理论基础.矿井水的水质形成及演化过程非常复杂,受水动力场、水化学场、微生物场和温度场多场作用控制.通过矿井水水质形成的多场作用研究和文献调研,界定了煤矿区矿井水污染场地的研究范围,提出了我国矿井水水质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矿井水样的测试分析资料,对徐州-大屯矿区矿井水水质和污染潜势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矿井水属高矿化度水,水化学类型以Ca2 、Mg2 、SO42-为主;不同煤矿矿井水水质存在差别,三河尖矿和张双楼矿矿井水中SO42-和Cl-含量显著较高,对环境的污染潜势较大;控水构造类型和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对矿井水水质产生了明显影响,在构造封闭控水且煤中全硫含量相对较高的情况下,水岩作用较为强烈,可能导致矿井水中SO42-离子含量增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枣陶煤田矿井水害的基本概念,在认真分析枣陶煤田矿井水害基本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枣陶煤田矿井水害的基本现状、特点和产生的原因。针对性提出了枣陶煤田矿井防治水工作的基本思路和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孔君  张跃怀 《煤炭工程》2005,(10):33-34
矿井井下水资源利用技术充分利用了水的自然落差所产生的压力,满足矿井生产要求,使矿井井下水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地表水的过度开采,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同时该技术既简单、可靠,又投入少,符合矿井长远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1.
分别从发展历程、涵盖内容、国家政策等方面对我国绿色矿山的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调研原四批661个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和2019年遴选的953个国家级绿色矿山单位的数据,分析总结了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的特点,归纳了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某铝土矿为例,在介绍该矿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了绿色矿山建设的总体方案,明确了重点建设工程,建设效果评估结果表明该矿达到了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通过绿色矿山建设现状及案例分析,提出了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浅谈自动化、信息化与数字矿山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数字矿山、信息化矿山、自动化矿山是煤矿今后发展的方向,描述了数字矿山的内涵,数字矿山、信息化矿山和自动化矿山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信息化是现代化矿山的实质,给出了煤矿信息集成的7个方面及信息化矿山的结构体系,提出创建我国数字矿山的设想和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三维建模在虚拟矿山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计算机上虚拟出传统的矿井三维实体形态是近年来虚拟矿山系统研究的热点。介绍了一种基于OpenGL开发虚拟矿山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提出了两种矿井虚拟现实系统三维图形建模方法,结合实例详细说明了虚拟矿井系统软件开发的总体设计思想以及系统的整体构架和各个功能模块,对煤矿安全生产、矿井优化设计和计算结果的可视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宫良伟 《现代矿业》2013,29(4):5-7,13
概述了煤矿企业数据的组成和依赖关系,详细介绍了煤矿技术数据的结构和属性,分析了煤矿企业数据的特点和相互关系:煤矿企业数据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层次性,且具有很强的地理空间背景。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煤矿信息化的基础工作是技术管理信息化;煤矿信息化软件要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或无缝融合。  相似文献   

15.
宫良伟  韩福顺 《金属矿山》2011,40(4):111-114
阐述了CAD矿图和GIS矿图的区别,并说明了把CAD矿图转换为GIS矿图的必要性。同时介绍了在AutoCAD Map 3D下,从CAD矿图到GIS矿图的转换过程和注意事项。并以李村煤矿实际矿图为例,论述在AutoCAD Map 3D环境下,由CAD矿图生成GIS矿图的步骤。  相似文献   

16.
丁福龙  解洪亮 《铀矿冶》2017,(Z1):12-16
结合青龙铀矿10年来的生产实际,从工艺技术、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矿山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和资金投入等5个方面阐述了青龙铀矿在绿色矿山建设方面的实践和成果,总结了绿色矿山建设的经验和体会,制定了绿色矿山建设的保障措施,提出了矿山资源环境一体化的理念和若干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简要总结我国数字矿山建设成效的基础上,梳理了数字矿山内涵及其不同理解,讨论了自动采矿、遥控采矿、矿山物联网、感知矿山、智能采矿等相关概念及其与数字矿山的联系。结合采矿科技进步,采用数字化、信息化与自动化3条主线对数字矿山等概念进行了矩阵描述。指出: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是智能采矿的3项关键技术,数字化与信息化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矿山自动化;数字矿山是感知矿山与智能采矿的基础,感知矿山是智能采矿的保障。以当前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和金属矿无人采矿系统技术发展为例,明确了数字矿山借力物联网的新任务。并面向矿山安全与智能采矿,分析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数字矿山的5个主攻方向,即数字矿山集成平台、采矿模拟仿真系统、露天矿全自动化系统、井下定位与导航技术、采场环境智能感知技术。  相似文献   

18.
从煤矿应急救援预案内容的编制、煤矿应急救援预案的管理和煤矿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等方面阐述了目前煤矿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对煤矿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矿山测绘的未来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以发展的眼光分析了矿山范畴从陆地向海洋和外星球扩展的趋势,进而讨论了新型矿山测绘学科体系、数字矿山测绘与未来矿山测绘学科框架等基本问题.分析了面向数字矿山、海洋与外星球采矿的未来矿山测绘发展方向;指出应在充分发挥3S技术优势和信息技术优势的同时,加快数字化矿山测绘标准建设和新型矿山测绘仪器的研制步伐,并切实加强新型矿山测绘高等教育和人才培训,以适应未来矿山测绘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数字矿山系统框架与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8,自引:8,他引:20  
数字矿山是当今采矿科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和3S技术发展与高度结合的产物,它将深刻改变传统的采矿生产活动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分析了数字矿山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对数字矿山的层次结构和系统框架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数字矿山战略实施的关键技术,并对数字矿山的发展前景做了初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