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吗啉生产废水的特点,制定处理工艺路线,通过生化试验和化学氧化试验,研究该工艺对废水COD和氨氮的处理效果,并确定生化各段停留时间及氧化剂投加量等工艺参数,最终开发出一套处理吗啉生产废水的工艺路线。试验结果表明:生化段试验进水COD平均7 725 mg/L,平均出水COD为168 mg/L,COD平均去除率为97.7%;进水氨氮平均浓度489 mg/L,出水氨氮平均浓度为2.3 mg/L,氨氮平均去除率为99.5%。最后经化学氧化处理后,出水COD<60 mg/L,氨氮<5 mg/L,达到GB 8978  相似文献   

2.
采用化学强化一级工艺处理武汉城市污水(BOD5一般低于100 mg/L),可在较低的运行费用条件下去除污水中较多的污染物质.在规模为3.5×104 m3/d的生产性试验中,气动反应时间为10 min,沉淀时间为50 min,有机助凝剂(M1011)投量为0.15 mg/L,进水污染物高、中、低浓度的PAC投量分别为50、40、25 mg/L时,可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出水SS<30 mg/L,COD<85 mg/L,BOD5<30 mg/L(进水BOD5≤75 mg/L),对TP的平均去除率为67.3%.  相似文献   

3.
采用MBBR对某污水厂扩容2×10~4m~3/d,改造后污水处理规模达到12×10~4m~3/d;改造时,保持厌缺氧区不变,好氧区采用两级MBBR、微动力混合池型,强化系统抗冲击能力;好氧区投加SPR-3型填料;同时将二沉池改建为高效沉淀池,新增转鼓过滤。改造后水量提升20%,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优化运行后可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水质;生化池出水TN均值为10. 40 mg/L,TN去除率为83. 50%,好氧段可去除TN 6~10 mg/L;生化池出水TP为0. 43 mg/L,TP去除率为93%,缺氧段发生显著的TP去除现象,在高效沉淀池投加铁盐絮凝剂后,出水TP可降到0. 30 mg/L以下;系统内同步硝化反硝化(SND)及反硝化除磷菌(DPB)的出现,实现了碳源限制下的同步强化脱氮除磷,未投加碳源情况下TN和TP稳定达标,通过SND途径去除TN贡献率为13. 20%,通过DPB途径去除TP贡献率为88%,实现了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4.
南方某大型水质净化厂设计处理规模为260×104m3/d,主要处理微污染河道水。为提高系统的硝化能力,采用纯膜MBBR工艺对原平流沉淀池末端进行改造。悬浮载体全部投加3 d后,出水氨氮<1.0 mg/L,达到了设计标准。稳定运行期间,系统出水氨氮浓度为(0.19±0.14)mg/L,氨氮平均去除率达到91.64%,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纯膜MBBR系统具备良好的间歇运行能力,悬浮载体离水7 d后恢复通水,用时4 d即可保障出水氨氮浓度达标。考察了温度、水力负荷、进水氨氮浓度、气水比对出水氨氮浓度的影响,并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对出水氨氮浓度的影响程度排序为水温>进水氨氮浓度>>水力负荷和气水比。出水氨氮浓度与水温呈负相关,与进水氨氮浓度呈正相关。纯膜MBBR工艺良好的抗低温和水质冲击性能以及合理的设计参数,确保了在温度<15℃以及进水水质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出水水质稳定达到设计标准。气水比对出水氨氮浓度影响较小,在0.7~2.0的气水比条件下悬浮载体流化良好,出水氨氮浓度均值<0.5 mg/L,稳定达标。水力负荷对出水氨氮几乎没有影响,系统具备良好的耐水力冲击性能。经过纯膜MBBR工艺改造后,系统出水COD、BOD5、TP、SS均优于改造前,项目总运行费用为0.076~0.109元/m3。  相似文献   

5.
雨季时城市污水处理厂面临实际处理量远超过设计处理量,可能导致运行不稳定等问题。采用一级强化模式应对雨季冲击负荷,探讨污水处理厂实现稳定达标的策略。通过实际处理量为10.7×104m3/d的生产性试验得到,PAC和PAM联合投加的一级强化处理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仅投加PAC的,且前者成本相对较低。当HRT1 h,PAC和PAM投加浓度分别为102.7和0.39 mg/L时,初沉池对COD、TP和SS的去除率分别为86.2%、80.3%和92.1%,但对NH+4-N的去除率仅为8.7%。将一级强化处理出水和生化处理出水混合后,出水污染物浓度可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一级强化工艺处理1×104m3污水的干污泥产量约为2.73 t,运行药耗和电耗综合成本约为0.104元/m3。应对雨季冲击负荷时,一级强化与生化处理相结合能有效维持工艺稳定达标运行。  相似文献   

6.
以硅藻精土为混凝剂、絮体颗粒为过滤介质,研究了集混凝、沉淀、过滤于一体的絮体床过滤技术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表面负荷为1.59 m3/(m2·h)、硅藻精土投加量为200 mg/L的条件下,系统在80 min内即可完成启动;系统运行稳定后,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良好,出水COD、TP、SS、浊度平均值分别为38 mg/L、0.24 mg/L、5.2 mg/L、4.9 NTU,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2%、94.9%、95.5%、94.3%;另外,系统对氨氮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为22.6%.一体化絮体床过滤系统的出水水质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当表面负荷由1.59 m3/(m2·h)增至5.57 m3/( m2·h)时,出水浊度和COD仍可分别稳定在5 NTU和50 mg/L以下.  相似文献   

7.
采用A/O工艺处理高浓度氨氮合成氨废水,通过两个月的调试运行,对其最佳运行参数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氨氮合成氨废水经稳定运行的A/O系统处理后,出水水质可达到《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458—2013)的直接排放标准;最佳运行参数如下:进水量为300 m3/h,氨氮负荷0.12 kg/(m3·d),硝化液回流比为200%,污泥回流比为80%,C/N值为4.5~5.5,污泥浓度为3 500~5 000 mg/L;系统内碳源不足时,投加碳源可以明显提高脱氮效果;当进水氨氮浓度400 mg/L、氨氮负荷0.12 kg/(m3·d)时,氨氮去除率明显下降;氨氮去除率与游离氨浓度近似呈二次函数关系,最佳游离氨浓度为40 mg/L。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斜管沉淀池由于布水不均匀造成沉淀出水浊度高的问题,在斜管沉淀池前增加整流段,采用平流加斜管沉淀池相结合的形式,成功地将延安市某县城老水厂的处理水量由1.2×104m3/d提高至1.6×104m3/d,沉淀池出水浊度由6.15 NTU降到2 NTU以内,沉淀池出水TOC浓度平均值为1.85 mg/L,平均去除率为39.67%,降低了后续滤池的运行负荷,使出厂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相似文献   

9.
生物固定化MBR处理高氨氮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规模为1m^3/d的MBR处理学生宿舍化粪池出水,考察了普通MBR与生物固定化MBR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普通MBR处理高氨氮生活污水时,其对氨氮的去除率不高(〈60%)且波动较大;采用生物固定化MBR处理高氨氮生活污水时,其对氨氮的去除率〉90%,出水氨氮〈10mg/L,且非常稳定。所投加的生物固定化载体成本低,有利于在实际工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沉淀——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黄河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供水技术》2008,2(6):39-41
采用沉淀-超滤组合工艺,以黄河微污染水源水作为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水厂常规工艺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沉淀-超滤组合工艺运行稳定后,对浊度的去除效果非常显著,出水浊度为0.07~0.09 NTU;对藻类有显著的去除效果,出水中未检测出藻类;在高密度沉淀池投加3 mg/L粉末活性炭后,组合工艺能有效去除CODMn,出水CODMn≤3 mg/L;高密度沉淀池对氨氮的去除率为30%,组合工艺总去除率为54%;在未投加任何消毒剂的情况下,工艺出水细菌基本为零,能保证很高的微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Brücke Wolken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