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艾里森的文艺思想深深植根于非裔美国人的民俗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文学的传统之中。艾里森不仅批判白人至上的意识形态观,强调艺术超越世俗和种族冲突的功能,而且还萌芽了种族融合的思想。在非裔美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史上,艾里森前瞻性地预言了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2.
“普鲁弗洛克”是西方现代派诗歌先驱人物艾略特笔下的“多余人”形象。作为具有异质性、叛逆性和现代性的中国新诗开拓者,穆旦深受艾略特的荒原意识的影响。在对自身的怀疑、否定和绝望之中,拥有可贵的自审和反思精神,并通过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生存环境的深刻把握,塑造了一个分裂、挣扎、残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破碎和变幻的自我,正是一个“普鲁弗洛克”似的“多余人”。  相似文献   

3.
从凡·高此个案出发,研究艺术与时代的关系,从而推论出艺术家与时代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艺术家必须从时代汲取营养,做到与时代融合,但艺术之为艺术,在于她有不朽之魅力,因此艺术又能超越于时代,去追求人类普遍的理性与永恒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艾兹拉.庞德,在二十世纪初期开创了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意象派诗歌运动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他对意象的兴趣和研究,与中国古典诗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五四”时期胡适的诗学主张与创作正是中国新诗潮流的起源,而他的诸多诗学理论却是受到了庞德及意想派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东西方开一代诗风的庞德和胡适的诗学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论述,探讨了庞德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新诗的兴起与开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穆旦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具有很强代表性的诗人,其对诗歌艺术价值的坚守和对现实、人性的探询创作出了富于智性的诗,表现出智性与感性相交织的思维方法和审美特征.诗人坚持的是诗歌艺术的精神立场,这种"反抗绝望"式的坚持显示了诗人穆旦人格精神的伟大.  相似文献   

7.
围绕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五四时期中国新诗的影响这个中心,通过分析拜伦和华兹华斯两位英国诗人的诗歌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阐述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影响的中国现代诗歌在观念和形式上的演变,从而得出外国文学思潮的引进有一个民族化的过程,与民族文学传统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论高等教育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高等教育超越论的现实意义及理论意义,并就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实施超越的现实途径进行了较详实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从体裁、可评判性、艺术美感与历史发展等方面分析新诗建立格律的必要性,以及格律体新诗在诗行、字数与音组等问题上对古诗的继承和新变的可能性:林庚“半逗律”所揭示的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对称原则,格律体新诗的诗行亦应符合这一原则,但新时期当有新的特点,诗行可二分或三分,形式上形成首尾或首中尾的对称结构;诗行字数不宜作精确控制,但大致可限定在一到十字之间;音组兼顾文意与诵读习惯,字数在一字到五字为要.  相似文献   

10.
11.
穆木天以其深厚的象征主义文学根基及独到的感悟,对象征主义诗歌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这探索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的,在理论方面提出"纯诗"论的主张,在实践方面创作了大量象征主义诗歌,出版了《旅心》这部优秀的象征主义诗集。穆木天并不会食洋不化,完全照搬西方。生长于中国大地的穆木天,自然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穆木天成为了中西合璧诗人。理论与实践并行,中国与西方的结合,使得穆木天对象征主义的探索拥有结构上的系统、全面与内容上的丰富、独到。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诗歌的共同点——意象入手 ,对二者诗学中意象的实质、意象的意义及其诗歌所具的绘画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认为后者倾向于形式主义的原因在于其与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艺术构思及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高职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学,更承担着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任务。汉语文化中的诗词歌赋是优雅而寓意深刻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区别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将中国传统诗歌翻译成英语,与国际友人们一起分享我们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是新时代的目标之一,这样就使格律诗英译成为一大重点与热点。格律诗的产生,是基于一系列基础要求的完善而形成的。因此,在对格律诗进行英译的同时,很难顾全其所有内容、形式,必然存在取舍问题。因而,格律诗的具体英译方法需要探索和尝试。无论是形式上的格律平仄、声韵特点、阅读特点,还是内容上的对仗修辞、典故运用、文化习俗,都要进行一定的比对与研究。可以说,格律诗的翻译方法探讨,既是对中英诗歌的共同点进行考校,也是对对等翻译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从音、词和句三个方面探讨了英国古诗与中国古诗之间的差别井举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6.
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创新要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词教学中的赏析审美原则,首先应有一个知人论世、具体分析的历史唯物观.就诗词赏析的方法来说,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同时,还要随时代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在具体的鉴赏过程中,主要把握好四个环节:将具体作品放在大的社会历史环境下,透视作品;结合作者的生平阅历,细心透彻研读作品;通观整个文学领域、文学体裁和文学特征,准确把握作品;用灵活变换的角度去审视、感悟作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诗词语言精炼,修辞巧妙,富有音乐美和形式美。古诗中修辞的运用,既非外界压力所迫,亦非个人刻意所求,它是诗词作家思维方式和情感表现习惯的自然反映。本文挑选了几种有特色的修辞手法,比较并分析前人对这些修辞的翻译策略,以期能对今后的古诗词译介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在文化的所有领域,几乎都有诗的痕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文学都具有诗化特征。新诗是传统诗歌的现代形态,推动以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为内容的新诗二次革命是迫切的美学使命。  相似文献   

19.
论诗歌的美学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是用最凝练的语言、最丰富的情感、最美妙的想象组合而成的语言艺术,它有绘画一样的视觉,音乐一样的风格,神话一样的意境,故诗歌的视觉美、声韵美、风格美、意境美,共同构成了诗歌的美学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各种媒体迅猛发展,这其中,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海量性、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征成为了个中翘楚,而诗歌作为人类文明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亦免不了要与网络相融合。作为诗歌与网络结合的产物,网络诗歌从诞生起就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现阶段,我们也唯有正视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与最佳的契合点才能实现诗歌与网络的完美结合,并进而推动中文诗歌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