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污水厂的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重金属以及致病菌和病原菌等,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本文作者采用SBR工艺对城市污水进行了生物脱氮除磷试验研究,通过选择合适的污泥龄并对环境因素进行控制,使脱氮与除磷同时达到了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影响SBR法除磷脱氮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影响SBR法除磷脱氮的主要因素张琳,马华年(太原工业大学)(天津大学)ICOD基质对除磷的影响Sicbritz等(1980)提出磷的去除取决于易生物降解的快速COD浓度S。s),后来一些研究者(Malnon等,1984;Hascoct等,1985)进...  相似文献   

3.
以DO、ORP、pH控制SBR法的脱氮过程   总被引:47,自引:10,他引:47  
为实现SBR法脱氮在线模糊控制,以啤酒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进水混合液氨氮浓度的试验,详细地研究了SBR法在去除有机物和硝化、反砂化过程中DO、ORP、pH的变化规律。试验表明,DO、ORP、pH的特征点和平台的重现性很好,可以作为SBR法去除有机物、砂化、反硝化的过程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4.
SBR法处理城市污水的脱氮除磷功效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采用SBR工艺对广州的城市污水进行了生物脱氮除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碳、氮、磷比例不理想的情况下,达到了既去除有机物又能脱氮除磷的效果,当总停留时间控制在4.5-5.5h,污泥负荷为0.14-0.26kgBOD5/(kgMLSS.d)时,出水BOD5浓度为5.12-13.62mg/L,去除率达85%-93%;出水COD浓度为10.7-32.2mg/L,去除率达82%-88%;出水NH3-N浓度为2.83-9.23mg/L,去除率达53%-87%;出水TP浓度为0.1-0.45mg/L,去除率达85%-99%。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厂存在的脱氮碳源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以纤维素为主的固体碳源、污泥水解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以及有机工业废水等新型碳源,并探讨了这几种新型碳源的研究现状,为提高脱氮效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SBR工艺脱氮除磷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概述了SBR脱氮工艺中的同步硝化/反硝化,亚硝化脱氮现象,讨论了影响SBR除磷的碳源,聚磷菌与非聚磷菌竞争,pH值,好氧曝气,污泥龄,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并对SBR工艺中脱氮与去除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了可以同时脱氮除磷的一种SBR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7.
强化SBR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若干对策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根据SBR工艺的特征及氮、磷去除的机理,介绍了提高SBR工艺脱氮除磷效能的改进运行方式,并对该工艺运行中排水及排泥等的合理控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强化AB法的脱氮除磷功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AB法的运行特点及在脱氮除磷方面的局限性,采用了外加碳源,间歇曝气等措施来强化AB法的脱氮除磷功能,小试结果表明,仅利用厂内碳源(即将A段部分污泥回流到间歇曝气池)仍不能实现满意的除磷效果,同时从厂外引入碳源(投加乙酸钠或引入高浓度啤酒废水)则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将有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国内外人工湿地外加植物碳源强化脱氮的研究进展,从脱氮效果、脱氮费用和CO_2排放量的角度,分析得出植物碳源比小分子碳源更具明显的优势,并结合其降解难易程度,筛选出了更适合外加碳源的植物。  相似文献   

10.
SBR脱氮除磷最佳运行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丽静  张鑫  冯雷 《市政技术》2009,27(6):642-643
SBR反应器脱氮除磷的适宜运行工况为"瞬时进水-厌氧-曝气-缺氧-沉淀-排水排泥-闲置".在此运行工况下,研究COD、TN、NH3-N、TP去除敛果来探讨厌氧时间、曝气时间、缺氧时间与脱氮除磷和有机物去除之间的关系,并确定最佳厌氧时间、曝气时间、缺氧时间,进而得出生物脱氮除磷SBR工艺的最佳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1.
垃圾渗滤液为碳源时A~2/O法的脱氮除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垃圾渗滤液为碳源,进行了A2/O法的脱氮除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垃圾渗滤液投量的增加,A2/O工艺的出水总氮浓度降低,而对总磷的去除率却呈下降趋势.当垃圾渗滤液投量为0.2%时,出水总氮为11.38 mg/L,对总氮的去除率为62.40%,较对照的提高了13.96%;出水总磷为0.21 mg/L,对总磷的去除率为94.35%,较对照的下降了2.61%.当垃圾渗滤液投量为0.4%时,出水总氮为9.16 mg/L,对总氮的去除率为68.59%,较对照的提高了20.15%;出水总磷为0.26 mg/L,对总磷的去除率为92.37%,较对照的下降了4.59%.之后随着垃圾渗滤液投量的进一步提高,出水总氮和总磷浓度均高于对照试验的.可见,适当掺加垃圾渗滤液可提高脱氮效果,解决原水碳源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型UniFed SBR生物除磷脱氮工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介绍了新型UniFed SBR工艺的运行方式、在除磷脱氮方面的特点及其在实际污水处理厂的应用实例.其特点是在SBR运行周期的沉淀和排水阶段,将进水均匀地引入沉淀污泥层,以取得反硝化和厌氧放磷所需的适宜条件.与复杂的连续流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相比,该工艺采用单池运行,不需物理分区和污泥回流即可达到较高的除磷脱氮效率,还可减少基建投资.  相似文献   

13.
有机碳源及溶解氧对污水脱氮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文澧 《山西建筑》2010,36(14):179-181
介绍了有机碳源、溶解氧对常用污水生物脱氮处理工艺(A2O,Carrousel氧化沟,SBR)的影响,指出反硝化除磷、间歇曝气、低氧脱氮除磷技术在处理低碳、高氮磷城市污水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SBR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及其脱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飞  韩洪军 《中国给水排水》2006,22(Z1):406-409
采用内径为300mm、高为650 mm的圆柱形SBR反应器进行试验,采用鼓风曝气,用温控仪控制水温在要求的范围内,由时间程序控制器控制进水、闲置、曝气、沉淀和排水全过程,用DO仪和pH计分别在线判断SBR反应器的运行状况,研究SBR系统对有机物和氮的去除过程及其脱氮效果,同时结合试验数据对有氧条件下反硝化及异养硝化菌进行较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DO浓度控制在3~5 mg/L时,其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明显,脱氮效果最佳,总氮去除率可达80%,COD的去除率达90%.采用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还可以克服污水中碱度不足的现象,由于反硝化不断产生碱度,补充了微生物对有机物和含氮化合物的降解引起水中pH值的下降.当温度为18~25℃时,SBR系统氨氮的去除比较稳定,说明SBR工艺可实现常温同步硝化反硝化.  相似文献   

15.
杨平平  王红涛 《山西建筑》2005,31(6):135-136
利用序批式反应器(SBR)试验装置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研究,讨论了影响SBR脱氮除磷的碳源、pH值、好氧曝气等因素,并对SBR工艺中脱氮除磷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可以同时脱氮除磷的一种SBR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6.
传统SBR处理工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要求同时进行有机物、氮和磷的去除时.基本的运行方式虽在有机物的去除方面可达到较为满意的处理效果,但难以达到满意的脱氮除磷效果。当前.对于SBR工艺脱氮除磷原理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除磷脱氮SBR系统的污泥膨胀及其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SBR系统可能诱发污泥膨胀的原因进行了初步试验分析,认为潜在的多糖聚合物、曝气阶段初期高负荷低溶解氧、曝气阶段末期的低基质高溶解氧以及厌氧和硝化过程对碱度的过量消耗等都是渗在的诱发污泥膨胀的原因。实践证明,通过控制系统的溶解氧、碱度以及投加土壤上清波的办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这类膨胀。  相似文献   

18.
采用SBR反应器,以硝化污泥和厌氧氨氧化(ANAMMOX)颗粒污泥的混合污泥为接种污泥,以有机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温度为25℃,水力停留时间为12 d,pH值为7.2~8.5,进水NH4+-N为220 mg/L左右、NO2--N为138 mg/L左右、COD为294 mg/L的条件下成功启动了SBR反应器。在高氨氮、低有机物浓度的条件下,ANAMMOX菌和异养反硝化菌能够实现共存,且ANAMMOX菌仍能成为优势菌属,AN-AMMOX反应是反应器中的主导反应。镜检发现,优势菌尺寸约为1μm,呈圆形或椭圆形,成簇聚生,表面可观察到明显的漏斗状缺口,具有典型的厌氧氨氧化菌特征。污泥中形成了以厌氧氨氧化球状菌为主、其他杆状菌和丝状菌共存的微生物混培体。  相似文献   

19.
20.
《Planning》2014,(25)
氮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污水脱氮技术一度成为污水处理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因此,研究和开发高效、经济的生物脱氮工艺成为当前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