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朱建华  杨晓泉 《现代食品科技》2012,28(11):1429-1433
通过葡萄糖酸内酯(GDL)冷致诱导热变性大豆11S蛋白-刺槐豆胶(LBG)共混溶液形成凝胶,并对凝胶微结构、粘弹流变性、硬度性质、在模拟肠胃液中的溶胀性能及对核黄素的控释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多糖浓度的增加冷致凝胶微结构由蛋白连续相转变为多糖连续相形貌。添加多糖为0.05%~0.15%(m/V)范围时,伴随粘弹模量和硬度值呈增加趋势,随多糖量增加至0.25%(m/V)时凝胶硬度由峰值的46.7 g降低到38.2 g。凝胶弹性模量及硬度越大,随润涨时间延长,在模拟胃液中体积正向溶胀越大,而在模拟肠液中体积负向溶胀(即消减)愈小。荷载核黄素的共混凝胶在模拟胃液和肠液中的缓释性能与共混凝胶弹性模量及硬度值、微结构均一性及孔隙尺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稳态剪切和小变形振荡流变分析方法研究了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对大豆11S蛋白-葡聚糖共混溶液的稳态剪切粘度和及其冷致凝胶过程动态流变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照样及超声处理后的共混溶液均为假塑性流体,共混溶液的表观粘度随超声时间或超声功率增加呈降低趋势。与对照样相比,经237.5 W超声处理6 min后,粘度的下降幅度达46.6%。当超声处理时间或功率分别位于0~9 min或0~142.5 W范围时,共混溶液经超声处理后均可冷致形成非共价三维网络共混凝胶,凝胶的G'和G"随时间或功率增加呈增加趋势。当超声时间或功率分别增加到12 min或237.5 W时,共混凝胶的G'分别由峰值的954.7 Pa和609.9 Pa降低为367.3 Pa和507.8 Pa,同时凝胶起始时间被迟滞。超声处理对凝胶线性粘弹区域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大豆11S蛋白分别与3种不同荷电量卡拉胶组成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热性质、凝胶流变性质及微结构,并探讨了共混凝胶的成胶动力学及机理。结果表明:ι-卡拉胶对大豆11S蛋白的相容性比κ-卡拉胶弱,添加λ-卡拉胶样共混体系更易发生相分离;添加3种卡拉胶均提高了大豆11S蛋白的热变性温度,但降低了热焓值,影响效果依次是λ-卡拉胶﹥ι-卡拉胶﹥κ-卡拉胶;共混凝胶随卡拉胶所带负电荷的增加其弹性模量值呈降低趋势,且凝胶网络结构由蛋白-多糖双连续结构转变为蛋白凝胶网络单连续结构;增加卡拉胶所带负电荷可降低共混凝胶形成过程表观活化能,同时降低了温控程序终点的弹性模量值。  相似文献   

4.
Alcalase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Alcalase蛋白酶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形成过程中温度、酶的添加量、酶反应速率及水解度对凝胶体系流变学性质的影响及蛋白质各亚基在水解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反应存在着温度限制,同时也受水解度和酶添加量的影响。在较低温度:20℃、30℃时能得到较高的凝胶强度;温度升高,凝胶强度减弱。低温下,较大的酶添加量有利于反应体系的胶凝,而高温下,较低的酶添加量才有利于体系的胶凝。低的水解度下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凝胶,40℃时水解度超过8%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凝胶。经Alcalase作用后,大豆分离蛋白的7S和11S球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解。  相似文献   

5.
以大豆分离蛋白/魔芋胶(10.0%/0.3%)共混溶液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超声处理(0、10、20 min,475 W)及添加蔗糖共溶质(0%、10%、20%)对溶胶-凝胶转变过程流变性质及凝胶化速度(v_g)的影响,并分析了质构及微观结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未经超声处理时,随蔗糖共溶质浓度增加,可显著提升共混体系黏弹模量(G′)、凝胶化速率、硬度及黏附性(P0.05);未添加蔗糖条件下超声处理明显弱化了共混体系的v_g及G′,并降低了硬度及黏附性,伴随微观结构发生团块状聚集化;超声可抑制蔗糖共溶质提高共混体系凝胶强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葡聚糖对大豆7S蛋白凝胶流变性质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变形振荡流变及激光共聚焦技术研究葡聚糖分子质量对热致大豆7S蛋白凝胶的微观结构及动态黏弹性质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热致大豆7S蛋白凝胶的黏弹性质随添加葡聚糖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增加,主要由于大分子质量的葡聚糖可以扩大其在葡聚糖/大豆7S蛋白混合体系中的空间占有体积和降低大豆7S蛋白的临界凝胶浓度所致.同时提高变温速率和葡聚糖分子质量对大豆7S蛋白凝胶黏弹性质有协同增加效应.增加葡聚糖分子质量7S蛋白凝胶结构逐步由相分离结构转变为互穿型蛋白-多糖双连续结构.  相似文献   

7.
葡聚糖-大豆分离蛋白共混凝胶流变性质及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H监控,动态流变,激光共聚焦(CLSM)及图像分析技术研究葡萄糖酸内酯(GDL)诱导葡聚糖-大豆分离蛋白(SPI)共混体系形成凝胶的动态粘弹性质及微结构,并探讨凝胶形成动力学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添加葡聚糖可抑制SPI凝胶形成,使凝胶的粘弹性质降低并出现相分离现象,且葡聚糖浓度和分子质量对SPI凝胶结构具协同弱化效应;与对照样相比,加入葡聚糖后凝胶的微结构相分离程度随葡聚糖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加剧,温度升高推动凝胶形成的速度弱于相分离的速度,并降低了凝胶的弹性模量值;凝胶形成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GDL诱导球蛋白-中性多糖共混凝胶形成动力学与模型方程G′(t)=G′f{1-exp[-k(t-t0)]}非常吻合,添加同浓度多糖条件下凝胶形成速率随葡聚糖分子质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大豆蛋白是否具有保肝作用,本文采用昆明种雄性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建立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模型,通过灌胃方式1次/d给予不同组别小鼠不同剂量、不同成分(大豆分离蛋白SPI、11S、7S)的蛋白(300mg/kg、500mg/kg、700mg/kg),并设一组大豆蛋白饲料组(SPI含量为20%),持续15天,于末次给药后注射CCl4油溶液(10ml/kg,0.15%)。通过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力,肝脏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肝脏指数评价保肝效果。结果显示:每天摄入700mg/kg的SPI对由四氯化碳致肝损伤鼠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与模型组相比,700mg/kg的7S蛋白能显著抑制由四氯化碳引起的血清中ALT、AST活力升高和小鼠肝脏中MDA含量的升高,并能显著提高其肝脏中的GSH含量、GSH-Px活力(P<0.05)。结论:大豆蛋白可抵御CCl4致化学性肝损伤,其中的7S蛋白是主要的保肝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非淀粉多糖类胶体对淀粉流变特性的影响,测定5组不同配比刺槐豆胶/玉米淀粉混合物0∶1.2、0.1∶1.1、0.2∶1.0、0.9∶0.3、0.4∶0.8(质量比)的黏弹性。采用Power-Law模型对静态流变学试验数据进行回归拟和,决定系数R~2均在0.99以上,流体指数n1,表明玉米淀粉及两者混合体系属于假塑性流体;随着刺槐豆胶/玉米淀粉混合物质量比的提高,混合体系的稠度系数显著增加,流体指数降低,假塑性增强。当刺槐豆胶/玉米淀粉质量比小于0.3∶0.9(质量比)时,稠度系数增加不再显著。动态流变学试验显示,刺槐豆胶/玉米淀粉质量比大于0.3∶0.9(质量比)时,弹性较大,黏度适中。刺槐豆胶/玉米淀粉质量比为0.4∶0.8(质量比)时,黏度最大,弹性最小,混合体系具有更好的协同增稠效果。  相似文献   

10.
对由琼脂与刺槐豆胶组成的复合胶液进行了流变性能,旋光性能测试,对其形成的凝胶进行了力学性能与负载盐酸二甲双胍药物的缓释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复合胶液温度的降低,琼脂分子与刺槐豆胶分子发生了相互作用;随着复合胶液中刺槐豆胶含量的增加,复合胶液的表观黏度明显增大,温度降低过程中表观黏度突增时温度点移向高温区;复合胶液的旋光度值在降温过程中明显增大;复合凝胶的硬度、耐咀性明显降低,内聚性增大,凝胶骨架结构网孔更加致密细小,药物突释现象减弱,药物缓释效果更加明显。其中样品25/75(琼/刺)效果最佳,5h达到最大溶胀率,溶胀过程吸水率可达22倍,其载药率为16.59%,载药样品的缓释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T50时间为88min,整个缓释过程可持续5h以上。  相似文献   

11.
魏燕霞  谢瑞  郭肖  丁采荷  张继 《食品科学》2017,38(1):149-153
研究刺槐豆胶/黄原胶复配体系的流变性,并采用流变学的Cross模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刺槐豆胶与黄原胶复配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当刺槐豆胶与黄原胶的复配体积比为4∶6时,复配体系的黏度最大,触变测试中形成的滞后环面积最大,并且在黏弹性测试中储能模量G’表现出最大值。因此,刺槐豆胶与黄原胶的最佳复配比例为体积比4∶6。对最佳比例复配体系进行不同温度处理后测试可知,最佳复配体系的最适处理温度为80℃,得到的复配体系黏度最大;复配体系的p H值在6.0~10.0之间时,其黏度变化较小,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2.
刺槐豆胶对冷冻面团水分分布及面包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刺槐豆胶(Locust bean gum,LBG)加入冷冻面团中,利用核磁共振测定冷冻面团的水分分布及状态,扫描电镜测定面团的微观网络结构,扫描仪及质构仪对面包的纹理结构和质构特性进行分析,研究持水性强的刺槐豆胶对冷冻面团水分分布状态的改善作用,探讨面团微观网络结构,纹理及质构特性与水分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冷冻面团冻藏周数的增加,对照组面团中深层次结合水占比由17.40%下降至14.40%,自由水占比上升了3.40%,面筋蛋白包裹淀粉颗粒能力逐渐下降,淀粉颗粒的排布逐渐混乱,面团的发酵速度逐渐缓慢,冷冻面团烘烤面包的纹理结构不再均一有序,硬度增大,弹性下降。加入LBG后,深层次结合水占比由17.20%下降至15.40%,自由水占比上升了2.70%,面筋蛋白网络结构及其烘烤面包劣变幅度减小,说明LBG有效的延缓了面团中深层次结合水的转化,改变了冷冻面团的储藏特性。  相似文献   

13.
大豆蛋白组分7S和11S的凝胶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动态流变仪研究了AIcalase碱性蛋白酶在酶凝大豆蛋白7S,11S组分和不同配比的7S和11S组分的混合物的过程中温度、酶的添加量对体系流变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7S和11S的酶凝反应均受温度和加酶量的综合影响,低温均有利于两者的凝胶:20~40℃下都能得到较高的凝胶强度;在各个温度下两者也都有一个最适的酶添加量.两者相比较:温度对11S的影响更为明显,相同条件下11S所形成的凝胶强度要比7S大.11S是使大豆蛋白胶凝的主要组分,7S是影响胶凝的重要组分。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改善小麦淀粉凝胶性质,通过动态流变学、静态流变学、光学微流变等方法探讨海藻酸钠(AG)和刺槐豆胶(LBG)两种亲水胶体的复配比对小麦淀粉黏弹性和凝胶质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配比的AG和LBG均能提高小麦淀粉凝胶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稠度系数,降低损耗因子,AG与LBG复配物具有良好的增稠效果。小麦淀粉-亲水胶体复配体系的黏度随剪切速率升高而降低,表现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行为,符合幂定律模型。光学微流变结果证实,AG和LBG的加入提高了小麦淀粉凝胶的弹性指数和黏性指数,降低固液平衡指数。当AG与LBG质量比为1∶1时,AG和LBG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小麦淀粉凝胶更为致密、弹性更强,表现出最优的黏弹性。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剪切黏度、动态黏弹模量、石英晶体微天平等技术研究了离子种类及混合条件对κ-卡拉胶/刺槐豆胶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K+可促进两者的相互作用,而Na+、Ca2+、Mg2+则对两者相互作用没有明显影响。K+对κ-卡拉胶/刺槐豆胶相互作用的促进存在阶段性,即0~25mmol/L时促进效果逐渐增加,达到30 mmol/L时促进效果减弱,继续增加K+浓度则会进一步促进κ-卡拉胶/刺槐豆胶的相互作用。在固定K+浓度时,卡拉胶和刺槐豆胶质量比为3:7、pH为4.0时有最佳协同效应。这种相互作用与卡拉胶螺旋结构数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卡拉胶/刺槐豆胶对猪肉糜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亲水性胶体是用于改善肉制品品质的常用添加剂之一。本文通过在猪肉糜中添加卡拉胶和刺槐豆胶,研究两种胶体及其复配对猪肉糜色差、质构、水分活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比例的卡拉胶与刺槐豆胶的复配胶对猪肉糜品质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卡拉胶/刺槐豆胶添加量为0.16%/0.24%时,猪肉糜品质较佳,硬度达到521.20±15.40,咀嚼性达到27.00±10.40,失水率降低至0.040±0.002。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大豆蛋白11S/7S比值对豆乳乳液特性的影响,选取7个不同11S/7S比值(0.55~5.09)的大豆品种制备豆乳,并检测豆乳中蛋白溶解度、粒径、Zeta电位、豆乳粘度、游离巯基、表面疏水性和沉淀率等与豆乳乳液特性紧密相关的指标。结果表明:大豆中11S/7S比值较小时,豆乳中蛋白溶解度高,粒径小,豆乳粘度小,蛋白Zeta电位绝对值高,游离巯基含量多,表面疏水性高,豆乳沉淀率低,豆乳稳定性高。反之,大豆中11S/7S比值较大时,蛋白溶解度低,粒径偏大,豆乳粘度大,蛋白Zeta电位绝对值低,游离巯基含量少,表面疏水性低,造成豆乳沉淀率高,豆乳稳定性低。但当原料中11S/7S比值处于3.0~3.49时,各豆乳上述指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