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在寻求文化自信、促进设计和工艺不断创新的今天,将大漆中的髹饰技法这项传统工艺和大漆的装饰元素融入到现代服饰配饰设计当中,既继承传统文化,又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与文化需求。文章就漆艺的髹饰技法在服饰配饰中的装饰应用进行研究,对漆艺服饰配饰的现状进行剖析,以期给现代漆艺服饰配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杜钟勋 《中国生漆》2013,32(1):27-28,49
作者研读了《漆艺髹饰学》、《髹饰录解说》两本漆艺专著,就漆艺技术方面的感想和大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 本文主要介绍古代创造设计的并流传至今的涂、描、莳、雕、贴、嵌等技法。漆器是用漆涂装的一种装饰品。用各种技法和纹样修饰漆地。从大的方面来分,漆器的主要技法有:涂、描、莳,雕、贴、嵌等。一、涂涂漆是修饰前漆工最基本的技法,自古以来称作髹漆。首先,把铁红染料溶于水,涂刷,染为红色,再用黄蘖染为黄色,然后再涂透明漆中的春庆漆。  相似文献   

4.
<正> 罩漆如水之清,纹色明于外,透彻见底,佳绝可赏。罩明髹涂即透明髹涂,它是在罩漆之后能把下层的装饰花纹和木纹,金银粉质的特点和美感表现出来的一种髹涂方法。它有揩漆、罩漆、揩罩推光等技法。罩明髹涂的应用范围最广,大自建筑物小至家俱工艺品之类。目前漆画罩明应用也很广泛,由于天然漆的褐色重,氧化聚合成膜后色泽变深,所以这样罩明髹涂比上清漆、喷漆等要困难一些,但其施工如果得法,就会明  相似文献   

5.
杨文光 《中国生漆》2009,28(2):40-42
髹漆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漆艺为中国传统技艺瑰宝,漆艺髹饰文化保护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何豪亮 《中国生漆》1989,8(1):14-15
<正> 罩色髹主要是热色罩明效果较好,冷色罩明较差,因此《髹饰录》列有罩朱髹,明彻紫滑为良,揩光者佳绝(揩光即推光)。罩黄髹、糙色正黄,罩漆透明为好。赤底罩厚为佳,黄底罩薄为佳。第一种:纯朱地纯黄地罩透明漆,干燥后研磨推光。可以用刷“一髹而成”因刷上漆,一般都上的较厚,干固后可以研磨推光。“数泽而成者”是薄揩,因为揩擦的漆较薄,可以多揩几次,最后研磨推光,均有透明光滑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 四川美术学院何豪亮副教授撰写的《漆艺髹饰学》即将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我国漆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大量极为宝贵的工艺技法。近年,有关漆艺技术和现代材料的涂装出书不少,而论述传统髹饰工艺的专著寥寥。六十年代有沈福文先生《中国髹漆工艺美术简史》,八十年代有王世襄先生《髹饰录解释》出版,如沧海明珠,是漆艺弥足珍贵的文献。当今,何豪亮先生的《漆艺髹饰学》问世,值得我们庆幸。作者经过精心调研、亲身实践、积几十年伏案之苦,始克写成。本书内容丰富、文图并茂。广为漆工艺、漆木家具、考古、美术、科研、教学、漆画、漆加工等单位提供了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文献。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传统文化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盖蒂艺术中心)漆艺研究组在日本举办会议期间非常关注于漆器的修复与保存问题,但却缺乏基本的技术知识含量。只有一小部分组员注意到了有关髹饰程序的旧有记录方面。而我一直都对包括日本、中国、韩国、琉球在内的亚洲各个地区的髹饰技术的异同特别感兴趣。在此,我讨论到了有关中国的髹饰技术记录,为的是介绍这方面研究的一个面貌。  相似文献   

9.
何豪亮 《中国生漆》1989,8(2):24-30
<正> 《髹饰录》单素章,黄明单漆条,杨明德:“又有揩光者,其面润滑,木理灿然……。”王世襄老先生在《髹饰录解说》中谈到:“北京有一种普通用的木器叫‘榆木揩漆’,在木头上打红黄色的色地,然后罩漆木头纹理可以隔着漆看见正是黄明单漆的一种做法,“我国这种木纹罩明的做法有好几种,在髹涂方法上就有刷涂、布擦、手揩等作  相似文献   

10.
失传已久的《髹饰录》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从日本回传其抄本的复本以来,成为了中外学界研究中国传统漆艺绕不开的一部知识宝典。《髹饰录》的巨大影响不但关涉古代漆艺,而且对今天探讨传统漆艺如何更新发展带来了有益的灵感。特别是上世纪末形成有关“漆艺髹饰学”的讨论,便随着《髹饰录》的研究进步而得到了凸显。“漆艺髹饰学”的提出与《髹饰录》研究密切相关,二者皆以“髹饰”的概念为核心,既清晰又强烈地突出了对中国传统漆艺特色的承袭和发扬,为当前的中国漆艺理论以及与实践研究的结合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清朝乾隆时期髹饰技法集前代之大成,融会了前朝的风格特点并有创新和发展。本文通过《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中《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以及内务府奏折类等档案文本,对有关乾隆朝宫廷漆器制作档案进行整理并结合现存珍贵的漆器实物,系统地对其制作的髹饰技法及风格特点进行了论述。发现乾隆时期的宫廷漆器拥有着丰富的髹饰技法,有素髹(黑漆、朱漆、紫漆、金漆等)、描金、雕漆、彩漆、填漆、填漆戗金、镶嵌漆、波罗漆、堆漆等,其技艺在继承前代漆工艺的同时逐步提升且有机融合多样风格,工艺复杂考究、装饰精致华美,达到了漆器髹饰技艺的高峰。  相似文献   

12.
<正> 明代著名漆工黄大成撰写、杨明(清仲)于明天启五年(1625)加注的《髹饰录》,是我国唯一仅存的堪称集大成的漆工专著。其中详细叙述“自然纹样”髹饰技法的就有两章,一是坤集的  相似文献   

13.
侯林辉 《中国生漆》2011,30(4):14-16
凡举事成事在人次在物。目前,生漆与漆艺几乎失却自我,要拯救,就得重视经典古著《髹饰录》,唤醒记忆,漆魂兮归来!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生漆》2016,(2):26-29
随着漆艺创作者对材料自觉意识的醒悟,现代意义上的大漆髹饰,正试图以工艺语言的属性与身份,努力建构着自己的现代艺术表现语汇。在这一过程中,髹饰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展。从漆艺髹饰的媒材层、工艺层、表现层出发,通过分析"髹饰"背后的物质因素与人为因素,可以看出,大漆髹饰语言的审美表现主要包含了质地要素、技术要素以及色泽要素。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国的漆器产地很多,风格各异,坯胎也多种多样,福州漆器则以脱胎著名,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我国几千年的髹漆工艺一脉相承的。早在汉代漆器制坯就已有“夹紵”技法,主要用于日用小盘、杯、盒等;魏晋南北朝时这种技法发展用于脱胎造像,梁景文帝时就有丈八高夹紵佛像,但这一技法自宋以后逐渐失传。清乾隆年间,福建闽候(今福州)漆匠沈绍安为县衙门修理匾额,发现其内系用夏布加漆灰裱成,虽然髹漆表层已斑剥,但漆灰夏布的衣骨仍然很牢固。沈氏由此钻研“夹紵”技法,经过反复研究试验,采用夏布涂生漆将泥像逐层裱上,入窨干固后在底部打一小孔泡入水中,水从小孔渗入将泥像溶解泄出,留下漆布坯壳,终于使“夹紵”技法得到恢复。福州脱胎漆器早期产品仅为脱胎佛像、寿星等,以后发展到花果、动物和各式器皿;装饰技法也从单纯金髹、黑髹增至泥金银和彩髹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漆》2014,(4):39-40
<正>木村氏名孔恭,字世肃,号巽斋,通称坪井屋太吉,又称吉右卫,室名蒹葭堂,是日本江户时代元文至享和年间(1736-1803)赫赫有名的收藏家,集文人画家、本草学者、鉴藏家于一身。蒹葭堂所藏海内外珍本秘籍甚为丰富。在木村孔恭殁后,蒹葭堂《髹饰录》抄本在1804年被收入昌平坂学问所。[9]及后,在明治五年(1872),原幕府昌平坂学问所的藏书与红叶山文库合并,在东京建立第一个公立图书馆——浅草文库,原藏于昌平坂学问所的蒹葭堂《髹饰录》抄本也一并藏入。明治十四年(1881),浅草文  相似文献   

17.
德川本《髹饰录》,作为同是保存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髹饰录》抄本,与蒹葭堂本《髹饰录》相同,皆是该馆所存中国漆艺文典精粹。但历年来国内仅知有蒹葭堂本,而对于德川本的情况所知甚少。本文便针对德川本《髹饰录》的研究情况作介绍,同时论及有关《髹饰录》早期在国内流转至日本期间的一些情况,谈谈其中的可能性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8.
《髹饰录》由明代黄成著写,是髹饰法则与理论结合的漆艺理论书。本文通过解析《髹饰录》的构成与特征,展现黄成的髹饰观,揭示了《髹饰录》在漆艺史、工艺美术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单分析了宜兴青瓷的发展历史及传统风格,具体介绍并探讨了作为宜兴青瓷装饰创新的彩釉绘饰之工艺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20.
长北 《中国生漆》2015,(1):13-17
笔者在研究《髹饰录》和对东亚漆艺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对漆器髹饰工艺领悟渐深,由此不断发现自著《〈髹饰录〉图说》的不足。现整理心得,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