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硅凝胶/CMC接枝聚丙烯酸盐的吸水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具有良好耐盐和高亲水性能的硅凝胶与羧甲基纤维素接枝聚丙烯酸盐的高吸水树脂进行复合,制备出无机高分子的硅凝胶一羧甲基纤维素接枝聚丙烯酸盐耐盐高吸水复合材料,从而提高了高分子吸水树脂在盐水中的吸收能力及吸收速度,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吸盐水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复合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初步探讨了硅凝胶一羧甲基纤维素接枝聚丙烯酸盐耐盐高吸水复合材料的吸盐水机理。  相似文献   

2.
高吸水丙烯酸系树脂的制备方法和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介绍了高吸水丙烯酸系树脂的制备方法、发展现状及应用.聚丙烯酸系高吸水树脂的主要制备方法有合成聚丙烯酸系聚合物、淀粉和纤维素改性接枝丙烯酸系共聚物.为了提高聚丙烯酸树脂的耐盐性等性能,降低吸水树脂的制造成本,与无机物复合改性和新聚合实施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反相乳液聚合的方法,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原料,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研究反应时间、合成温度、引发剂量、纤维素用量、交联剂量对树脂吸水能力的影响,并确定树脂的最佳制备条件:在反应时间2.25h,加入占单体质量1%的纤维素,引发剂占单体摩尔分数的0.71%,交联剂占单体质量分数为0.12%时,制得的树脂吸水倍率最高可达2280.42g/g.采用扫描电镜(SEM)对高吸水性树脂进行表征,并分析高吸水树脂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以麦饭石(MDS)、丙烯酸(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羧甲基纤维素(CMC)为原料,采用微波辐射法制备(AA-AMPS-CMC)/MDS高吸水树脂。通过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树脂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麦饭石、引发剂、交联剂的质量分数、单体配比、中和度、微波功率对吸水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麦饭石和有机单体之间发生了插层复合反应形成高吸水树脂;在最佳合成条件下,树脂在去离子水和生理盐水中的吸水倍率分别为1 169 g/g和80 g/g,与未加入MDS的树脂相比,吸水倍率分别提高了73%和46%,这表明在体系中适量引入MDS显著提高了树脂的吸水性能;另外在较高温度下,树脂也显示出了良好的保水性能。  相似文献   

5.
半互穿网络聚丙烯酸高吸水树脂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过硫酸钾 (KPS)为引发剂 ,以溶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丙烯酸羟丙酯与 2 -丙烯酰胺基 - 2 -甲基丙磺酸共聚物 (P(HPA/AMPS) )。以P(HPA/AMPS)为互穿聚合物 ,KPS为引发剂 ,N ,N′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MBA)为交联剂 ,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以交联聚丙烯酸钠为基质的互穿网络型高吸水树脂。研究了互穿聚合物P(HPA/AMPS)对高吸水树脂吸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互穿聚合物的加入能有效提高聚丙烯酸钠吸水树脂的耐盐性及吸水能力 ,互穿聚合物的用量及组成对高吸水树脂的耐盐性及吸水能力有较大的影响。当P(HPA/AMPS)用量为 2 .4 % ,组成为n(HPA) /n(AMPS)为 0 .5时 ,合成的PSA -IP -P(HPA/AMPS)高吸水树脂具有最佳吸水能力 ,其吸去离子水量为 2 0 75ml/g,吸生理盐水量为 115ml/g ,分别比PSA高 36 .1%和 35 .3%。  相似文献   

6.
为了系统分离苎麻麻骨中的纤维素,并对其分离的纤维素制备微晶纤维素从而提高苎麻资源化利用率, 采用蒸汽爆破-碱法提取分离苎麻麻骨纤维素,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NaOH浓度三个因素对纤维素提取效 果的影响,同时研究了Na2SO3浓度、HCl浓度、水解温度和水解时间对苎麻骨微晶纤维素制备工艺的影响,并对纤 维素和微晶纤维素进行了红外分析。结果表明,苎麻骨纤维素的最优提取分离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90℃、NaOH浓 度10%、反应时间8h;微晶纤维素制备的最优工艺条件为HCl浓度4%、水解时间60min、Na2SO3浓度6%、水解温度80℃。 本研究结果为苎麻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也为其他植物生物质资源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改善丁腈橡胶(NBR)和高吸水树脂(SAR)的相容性,以实验室自制的两亲性聚氨酯(TPU)作为高吸水树脂和丁腈橡胶的增容剂,白炭黑作为补强剂,通过物理共混方法制备出遇水膨胀橡胶,并对其吸水性能、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PU的加入明显降低了吸水树脂的析出量并提高了平衡吸水量,对遇水膨胀橡胶的力学性能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纤维素选择性氧化制备二醛纤维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碘酸钠选择性氧化纤维素制备二醛基纤维素。经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反应时间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以氧化剂浓度、反应温度、pH值为因素,每个因素设计3个水平,采用滴定方法测定醛基含量,以醛基含量为指标,确定影响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最佳工艺条件。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为35℃,高碘酸钠与纤维素的摩尔比为2∶1,pH值为2。影响反应的因素顺序是温度、pH值和氧化剂浓度。采用红外光谱表征二醛基纤维素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9.
探索了可用作色谱填料的纤维素-SiO2复合颗粒的制备方法,将纤维素和硅胶溶于NaOH/尿素体系中,得到纤维素-SiO2溶液,用溶胶一凝胶转相法制得复合颗粒.研究了乳化剂用量、搅拌转速、纤维素分子量以及纤维素和SiO2的投料比对所制备的复合颗粒粒径和形貌的影响,以扫描电镜、粒径分析等对复合颗粒进行了表征.发现粘度小的分散相和分子量小的纤维素适合制备粒径大的复合颗粒,反之亦然.当纤维素与SiOz的投料比大于3:1时,复合颗粒呈球形,小于3:1时,多数颗粒的形状为无定形;当乳化剂Span80的用量为10%,搅拌转速为600r/min时,复合颗粒的形状较规则.在不同的条件下,所制备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9~45μm,比表面积在110~4802/g之间.调节乳化剂用量、搅拌转速、纤维素分子量以及纤维素与SiO2的投料比,能制备出粒径适当、比表面积大的复合颗粒,这些颗粒具有介孔结构,且孔径分布较均匀,机械强度高,适合用作色谱分离填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丙烯酸为原料,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水树脂。研制出一种新型分散剂,解决了在反应中聚合物粘槽,不呈颗粒及后处理困难等问题。考察了中和度、单体浓度、引发剂、交联剂、分散剂用量、油水比、搅拌速度,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和树脂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物料的最佳配比,使制备的树脂吸水速度快,吸水倍数高。  相似文献   

11.
The grafting polyacrylamide onto wood pulp cellulose (cell-g-PAM) was performed with cerous ammo-nium nitrate as the initiator and hydrolyzed to produce the super absorbent resin. The FTIR shows that the poly-acrylamide is grafted on the cellulose. After hydrolyzation, part of acrylamino groups are transformed into car-boxyl groups. The XRD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graft polymerization occurred at the amorphous section and the surface of the crystal section of cellulose. The SEM graph reveals that there is a layer of polymer on the surface of cellulose fiber and the fibril structure of the cellulose surface is covered. After hydrolyzation, the surface of the product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ell-g-PAM‘s and the surface is scraggy. The technical conditions to prepare high water absorbent resin were confirmed. Through the radical graft copolymerization, the high water absorbent resin can be produced from wood pulp cellulose.  相似文献   

12.
A super absorbent material was prepared with the super absorbent resin ( SAR ) and inorganic gel. The SAR of the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grafting acrylic acid ( CMC-AA ) was copolymer synthesized using the method of inverse-phase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The influences of the monomer concentration, neutralization degree, the initiator, dispersion agent, cross-linking agent, reaction and drying temperature on the grafting copolymer properties were examined. Meanwhlie, its properties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model for absorption mechanism of this absorbent composite wa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3.
一种高吸水材料的合成及其除烟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糊精糊化,加入特定的引发剂与交联剂和丙烯酸盐接枝共聚,制得到高吸水性材料.考察了不同实验条件对该材料性能影响的规律.并通过实验对该材料的烟雾沉降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该材料可较大程度地提高烟雾颗粒的沉降速度,可望成为一种新型的除烟剂.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溶液共聚法合成易降解的高吸水性复合树脂.通过IR、DSC、TG和生物光学显微镜等对高吸水性复合树脂进行了初步表征,根据测试分析的结果初步探讨了高吸水性复合树脂的合成机理:复合树脂由丙烯酰胺和丙烯酸在引发剂过硫酸铵、交联剂多羟基聚合铝阳离子的共同作用下共聚合成,膨润土微粒粘附在高分子网络结构的极性官能团上.  相似文献   

15.
纤维素/AM/AA接枝高吸水树脂的反应机理及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合成纤维素/AM/AA接枝高吸水树脂的接枝共聚机理,其机理为自由基接枝共聚机理,包括链引发、链增长、键终止和氧化过程。通过IR谱实验特征谱的出现表明丙烯酰胺和丙烯酸已接枝到纤雏素上。采用溴化法对接枝效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高吸水树脂的接枝效率为76%。  相似文献   

16.
环氧树脂耐候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光稳定剂GW-682、抗氧剂KY-1010、紫外线吸收剂UV-531等抗老化助剂为主,对环氧树脂浇铸体的耐老化性能进行研究,研究其对环氧树脂老化行为的影响,并利用DSC和红外光谱分析手段研究了不同配比的抗老化助剂对环氧树脂浇铸体老化过程的影响,并测定了光老化过程中环氧树脂稳定剂体系物理机械性能,确定了最佳的光稳定剂、抗氧剂、紫外线吸收剂配比。  相似文献   

17.
以丁腈橡胶和自制的两性共聚吸水树脂为主要原料,以炭黑和白炭黑为补强剂,使用物理共混方法制备出吸水膨胀橡胶,并对其吸水性能,力学性能性能及耐环境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吸水树脂质量份为40 phr,炭黑为20 phr,白炭黑为30 phr时制备的吸水膨胀橡胶的吸水性能和力学性能可达到最佳值,并具有一定的耐高温,耐盐,及耐酸碱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腈纶作为增强填料,与丁腈橡胶、吸水树脂通过共混制备改性吸水膨胀丁腈橡胶复合材料。研究了腈纶、吸水树脂用量对吸水膨胀丁腈橡胶吸水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纤维在橡胶中的分散状况。结果表明,腈纶在吸水膨胀丁腈橡胶中分散均匀,且当腈纶用量为10份、吸水树脂用量为60份时,吸水膨胀丁腈橡胶综合性能达到最佳。此时,应力方向上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分别可达6.37 MPa和943.08%,垂直方向上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分别为5.86 MPa和715.29%,邵氏硬度提高至74 HA。吸水膨胀丁腈橡胶吸水达到平衡的时间由21 d缩短至9 d,此时吸水率可达570.34%,质量损失率为4.85%。  相似文献   

19.
高吸水性树脂在工业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吸水性树脂经过检测,结果证明其无毒无菌,对人体无害,将高吸水性树脂应用一主油田钻井泥浆等工业领域的试验,已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以淀粉、丙烯酸、高岭土为主要原料,采用复合引发体系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制备了高吸水复合材料,主要考察了物料配比、引发剂用量及配比、反应温度等因素对产物吸液性能的影响。复合吸水材料制备的较佳工艺条件为:m(AA)∶m(starch)∶m(kaolin)=6∶1∶0.3,丙烯酸的中和度为75%,m(initiator)∶m(starch)=0.015,其中n[NaHSO3]∶n[(NH4)2S2O8]=3,m(MBA)∶m(AA)=0.001,温度85℃。在此条件下,合成的高吸水材料吸蒸馏水倍率为607g/g,吸生理盐水倍率为65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