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桥梁的抗震性能一直是需研究的主攻课题。阐述了桥梁延性抗震设计与减隔震抗震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并介绍了几种新型减隔震装置的性能及优缺点。对一拟建的连续梁桥在顺桥向地震作用下分别采用延性抗震设计和减隔震抗震设计,对比了顺桥向结构关键部位的地震响应,总结了其适用范围和关键控制因素,为同类桥梁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结合城际高速连续梁桥的抗震设计现状,介绍了桥梁结构抗震设计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铅芯橡胶支座减隔震设计措施,指出铅芯橡胶支座具有较高的延性和柔性,可起到良好的隔震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预制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及其抗震性能,介绍了近年来减隔震技术在提高预制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基底隔震体系、层间隔震体系、梁柱节点安装耗能阻尼器等。鉴于减隔震技术在提高结构抗震性能方面的有效性,总结了该项技术在预制混凝土结构中的国内外应用概况,并探讨了预制混凝土结构减隔震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针对减隔震技术在提高预制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中的不足,指出预制混凝土结构的多维减隔震分析理论及新型减隔震装置研发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以郑州市龙湖中环路西立交主线高架桥为依托,选取主线3×32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延性抗震体系和减隔震体系进行结构抗震分析,比较不同设计体系下结构的具体抗震性能以及不同抗震体系对结构布置和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减隔震体系具有更优的抗震性能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5.
王士勇 《山西建筑》2007,33(14):292-293
介绍了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在桥梁抗震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设计原则和桥梁减、隔震的有效措施,指出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成功的抗震设计可以大大减轻甚至避免震害的产生,从而很好地达到桥梁结构的防震和抗震效果。  相似文献   

6.
《四川建材》2016,(2):29-30
对云南省丽江市某培训楼进行了基础隔震分析与设计,包括隔震支座的选型与布置、水平向隔震系数和抗震等级的确定以及隔震结构在隔震层的设计与构造。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隔震设计能有效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提高结构的延性。  相似文献   

7.
付仰强  张同亿 《建筑结构》2021,51(18):92-97
隔震技术通过设置隔震支座,可延长结构自振周期,降低结构所受的地震作用.针对某医疗钢结构建筑,分别采用基于减震系数的分部设计法、直接分析设计法进行隔震设计,通过同时考虑上部结构非线性与隔震支座非线性的动力时程分析,对不同地震水准下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评价,同时与抗震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结果 表明:采用直接分析设计法设计的隔震结构抗震性能水平高于采用分部设计法设计的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平;相比于抗震结构,隔震结构的剪力、上部结构层间位移及楼层加速度均较低,尤其是楼层加速度明显降低,能够保护内部设备不发生倾覆破坏.  相似文献   

8.
浅谈桥梁抗震设计方法与减隔震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桥梁工程的地震破坏,从震害形式、抗震设计方法和减隔震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对桥梁抗震技术作了论述,表明伴随桥梁抗震设计方法和减隔震技术的发展,桥梁震害将大大减轻.  相似文献   

9.
刘学建  李青宁 《山西建筑》2007,33(10):88-89
对现有延性抗震理论和减隔震理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延性设计与减隔震装置使用之间的关系,以使二者的作用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达到非规则高架桥结构抗震体系理论上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昱 《山西建筑》2009,35(7):67-69
主要介绍了结构隔震与抗震的区别和结构隔震方法,通过与传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比较,进一步分析了建筑采用隔震措施的结构设计以及结构隔震的应用和发展现状,从而促进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隔震技术应用于建筑结构中日趋成熟,其在振动控制效果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较传统抗震结构具有显著优势。隔震构造是影响隔震结构减震性能的重要因素,国内的工程应用表明隔震构造的设计与应用不被重视。全面综述了国内外隔震建筑构造的设计与应用现状,总结了目前隔震构造设计与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为隔震构造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国内现有的隔震建筑构造相关设计成果及存在问题的阐述,讨论了我国隔震构造技术研究的下一步发展方向,研究成果对隔震构造技术的完善和隔震建筑减震性能的更有效发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采用三维隔震(振)技术解决某别墅由于结构平面不规则导致的抗震性能薄弱以及附近车道重载车辆引起的振动对日常生活影响的问题。通过实际现场振动测试,分析得到车辆行驶的竖向振动引起场地振动源的优势频率范围为2.4~14.9Hz,进而取结构竖向振动频率为1.0Hz进行结构竖向隔振设计;此外,由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采用基础隔震方式,通过布置38个三维隔震(振)支座,进行结构水平方向隔震设计,并同时解决了竖向振动问题。通过三维隔震(振)设计后,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房屋的舒适性也得以大大提高,本案例设计分析情况可供其它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国内外有关基础隔震与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性能的基础隔震结构设计的基本框架,并给出了设计过程中基础隔震结构的性能目标、上部结构的概念设计、基础隔震结构的设计方法、隔震层的设计、基础隔震结构的分析、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和社会经济综合评价各关键环节的研究思路,较为清晰地展现了设计的基本过程,同时,对其中关键的基于性能的基础隔震结构的性能目标、基础隔震结构设计方法、隔震层的设计等方面做了重点的介绍.将基础隔震结构的性能划分为三个水准,并将基础隔震RC框架、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性能水平进行了量化;利用直接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对基础隔震进行设计,给出了设计步骤;由隔震结构的阻尼比和求得的等效刚度对隔震层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4.
连续梁桥减、隔震体系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根据连续梁桥减、隔震体系设计的特点,建立了桥梁减、隔震体系优化设计公式,实现了应用结构最优化设计理论设计桥梁减、隔震支座动力控制参数,使得桥梁墩、台所受到的地震水平力最小的同时满足小震作用下桥梁结构保持弹性;强震作用下减、隔震支座发生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的减、隔震设计思想.通过编制的桥梁减、隔震体系优化设计程序,对连续梁桥减、隔震体系优化设计进行了算例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高烈度抗震设防区建筑的安全性及抗震性能,国家和地方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并推广使用减隔震技术。以云南省某规划展览馆为工程背景,提出了一种基础隔震与上部结构减震混合应用的减隔震组合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国内工程设计中。分析了该减隔震组合技术的减震效率及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建议的减隔震组合技术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基本保持弹性,结构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同时,针对该减隔震组合结构,提出了叠加分析法。通过算例分析,认为叠加分析法计算结果用于结构设计偏于安全。提出了适用于该减隔震组合结构的设计流程,以期为类似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勇刚 《山西建筑》2007,33(30):115-116
从桥梁工程中减震、隔震技术的设计原则入手,介绍了其特点以及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并对几种常用的隔减震支座做了简单阐述,通过选择适当的减震隔震装置与设置位置,以达到控制结构内力分布与大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更加合理地进行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设计,以使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LRB)的基础隔震结构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础隔震结构直接基于位移设计(DDBD)的一体化抗震设计方法.对于给定地震水准下预先设定的性能目标(即LRB隔震系统最大水平变形和上部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通过所提出的一体化抗震设计方法可以确定LRB隔震系统的力学...  相似文献   

18.
大容量机组空冷系统属电站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与设备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电厂的正常生产。为了有效控制不同水准强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及关键设备的破坏程度,在综合考虑结构及内部关键设备破坏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等因素后,提出大容量机组空冷系统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明确相应的抗震性能目标和性能水准。空冷系统抗震性能化设计中通过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确保不同性能目标下结构的承载能力及延性需求,解决以生命安全为抗震设防唯一目标的单一抗震设防标准不够全面的设计弊端,从而减小震后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尹凯  佟学森 《城市建筑》2014,(2):260-26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范围的不断扩大,桥梁在城市发展及城市形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加强桥梁抗震性能的设计非常具有研究意义。基于此,文中笔者就市政桥梁设计中隔震效果的设计及其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许楚平 《重庆建筑》2016,(10):23-26
该文详细分析了江苏银行宿迁分行结构隔震设计的全过程。首先进行了结构隔震必要性的分析,其次采用ETABS程序对隔震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进行评价。最后作出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评估。分析结果表明:隔震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罕遇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