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周鑫 《红水河》2007,26(B10):40-41,51
将半埋藏式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简化成拱结构,利用结构力学方法求出结构内力,再用材料力学方法求出钢筋的应力σN;按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求得σM,由此得到钢筋的应力σM=σN+σM。计算方法有一定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在压力管道混凝土中,由温度引起的应力很大,仅温度应力就可能引起管道混凝土开裂.因此温度应力是一项很重要的荷载,但在压力管道设计中如何考虑温度应力是摆在设计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针对这一问题,考虑混凝土施工期和运行期,用编制的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有限元法程序计算了下游坝面压力管道混凝土开裂和不开裂两种情况下的温度徐文应力,清楚地揭示了管道混凝土开裂和不开裂时钢筋中的应力变化情况,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另外还计算和比较了考虑和不考虑钢村和钢筋在计算管道混凝土温度应力时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基于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结合大比尺结构模型试验,采用较合理的平均裂缝宽度计算模式和裂缝截面处钢筋应力计算方法,建立了新的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裂缝宽度计算方法。算例表明,此方法力学概念明确,使用方便,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  相似文献   

4.
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背管钢筋应力简化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原理,简化了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背管结构模型,结合大比尺模型试验,提出了钢筋应力简化计算方法,所得结论符合一般力学概念,有助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国外近年来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了述评。文中提供了钢筋混凝土非线性特征的完整本构关系。这些非线性特征包括:混凝土及钢筋的非线性响应;多轴应力状态下混凝土开裂预测;开裂混凝土的裂后特征,包括钢筋暗销作用引起的剪力传递及混凝土张拉硬化现象等。这些本构关系在非线性有限元程序中实现,用于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的结构分析,包括预测管道的结构响应,裂缝分布及破坏荷载。最后对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大比例尺模型试验结果及笔者提出的准解析结果作了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6.
三峡电站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三峡电站坝后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现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钢筋混凝土非线性随机有限元的方法对该管道进行了计算,求得了各种钢筋配置下的可靠指标并对管道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三峡电站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总结三峡电站坝后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现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钢筋混凝土非线性随机有限元的方法对该管道进行了计算,求得了各种钢筋配置下的可靠指标并对管道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与解析法相结合,对积石峡水电站压力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进行了钢衬厚度和钢筋配置设计,并分析产生裂缝的位置。计算结果表明结构设计合理、安全,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9.
考虑摩擦接触特性的钢衬钢筋混凝土管道承载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凯  张伟  伍鹤皋  石长征 《水利学报》2016,47(8):1070-1078
采用库伦摩擦接触模型模拟钢衬与外包钢筋混凝土间摩擦接触特征,建立了李家峡水电站坝下游面钢衬钢筋混凝土管道结构模型,系统研究了内水压力作用下外包混凝土起裂荷载、裂缝扩展、管道变形、钢衬与钢筋应力分布特征等承载性能规律。结果表明:考虑钢衬与外包混凝土间的摩擦接触机制时,混凝土裂缝扩展规律与模型试验吻合更好,钢衬应力更为均匀,混凝土裂缝宽度普遍在0.3~0.4 mm,明显大于不考虑摩擦接触特性结果;随着钢衬与外包混凝土间摩擦系数的增加,管顶附近的变形不均匀程度逐渐增加,钢衬应力不均匀程度增加,不利于发挥钢衬的承载性能,但同时上半周裂缝处的钢筋应力峰值明显减小,应变不均匀程度减小,说明摩擦系数的增加有利于裂缝控制。  相似文献   

10.
公伯峡水电站发电引水压力管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曼曼  陈念水  吴曾谋  杨英 《水力发电》2004,30(8):33-34,37
公伯峡水电站引水压力管道为直接敷设在地基面上的钢衬钢筋混凝土管道,管道按结构力学弹性中心法进行了钢衬、钢筋应力计算,结果满足结构要求。通过三维有限元计算分析,5条压力管道在进水口分缝处及上游副厂房和主厂房分缝处均取消了伸缩节,用可适应微小变形的弹性垫层伸缩管代替。  相似文献   

11.
钢骨架增强塑料复合管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口径塑料管种类繁多 ,大口径塑料管种类相对稀少。介绍了大口径钢骨架增强塑料复合管的原料、结构以及生产流程 ,阐述了其性能 ,探讨了其应用前景及设计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L形截面钢骨混凝土柱非线性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平截面假定,以材料截面边界为计算单元,对15根钢骨混凝土L形截面柱进行非线性全过程数值分析。结论表明:钢骨混凝土L形截面柱截面曲率延性的最不利荷载角为155°,而且荷载角α,轴压比n,箍筋间距与纵筋直径之比s/d是影响钢骨混凝土L形截面双向压弯柱截面曲率延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通过Abaqus建立钢板混凝土连梁模型对原始实验[1]进行模拟分析,分析结果与原始实验吻合良好,有限元分析表明:钢板混凝土连梁的墙梁连接处钢板的边缘在剪拉应力的作用下率先进入屈服,而配有工字型截面的型钢混凝土连梁其翼缘并不能沿跨度全部发挥作用,因此提出了在钢板混凝土连梁的钢板端部增加翼缘板形成部分翼缘加强型钢板混凝土连梁的思想,为了探究这种新型组合连梁的加强翼缘的几何尺寸对模型的力学性能的影响,以翼缘板的长、宽、高建立三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分析,并通过有限元程序对其进行初步设计与分析。结果显示这种组合连梁在提高连梁承载力与改善钢板应力分布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增加翼缘长度、宽度与厚度对均能改善钢板应力分布,但增加翼缘厚度对改善应力分布效果不明显。随翼缘板的长度、宽度、厚度的增加,模型承载力以及梁端转角逐渐增大;但是随着翼缘厚度增加,模型承载力提高以及梁端转角增加效果不显著。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4.
在B.P.Bazant等人提出的混凝土微平面本构模型M2的基础上,将微平面上的应力分解为体、偏、剪三个分量,与原有模型定义的微平面各分量应力-应变关系不同,通过分析各个分量的物理意义,定义了相应的应力-应变关系函数,即理想弹塑性函数。引入了破断应变的概念,当微平面应变达到破断应变后应力减为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钢钎维微平面模型,使得模型可以考虑钢纤维对混凝土的加强作用,并对已有单轴压缩和单轴拉伸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微平面本构模型能够较好模拟混凝土应力软化段,初步验证了本文所建议模型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钢筋混凝土双筋梁的力学特性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钢筋混凝土双筋梁,历不普遍被认为是不经济的,不宜普遍采用。本文通过对钢筋混凝土双筋梁的承载力和延性及变形性能的分析,提出钢筋混凝土双筋梁可以普遍应用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6.
对C30、C40两种基体强度,钢纤维体积率分别为0、19/5、2%、49/6、69/6的钢纤维混凝土进行了常三轴动态试验,围压值分别取0、0.2、0.3、0.4、0.6、0.8倍的基体抗压强度.试验研究发现,随着围压值的增加,钢纤维混凝土的峰值应力显著增长,峰值应力处的应变有较大幅度地增加,动态割线模量有一定的提高,且应力应变曲线的峰值部位逐渐抬高,变得平缓和丰满.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各种基本性能的深入研究,UHTCC逐渐被使用和推广。为了探究纤维掺量对钢筋增强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RUHTCC)梁抗剪性能的影响,文中对3根不同纤维含量的RUHTCC梁进行了集中加载受弯试验,从破坏模式、裂缝扩展形态、荷载-挠度曲线、剪切开裂荷载、极限剪切承载力、最小配箍率几个方面报道了纤维掺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试验梁均发生典型的剪切破坏,随着纤维参量的增大,RUHTCC梁的剪切开裂荷载、极限抗剪承载力都有所提高。RUHTCC梁面产生的裂缝细密,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梁最大斜裂缝宽度小于0.2 mm。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根据模型实验和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结果,对下游坝面式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结构在各类荷载及其组合下的受力性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此种结构五阶段受力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喷射混凝土技术,已经成为地下工程和岩土工程支护中最有效的支护手段之一,它可以配合其它支护构件或单独地作为结构的永久性支护.结合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单层衬砌的研究现状、单层衬砌支护机理以及湿喷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特性等,介绍了在宜昌-巴东高速公路峡口隧道斜井中的应用,对同类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钢支撑是闸室支护结构的重要措施。本文全面介绍了万福闸加固工程闸室加固钢支撑的设计和施工方案。实践证明:万福闸闸室加固钢支撑施工方法简单,施工速度快,对周围环境影响小,安全可靠,技术成熟,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