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目前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和培养情况。探讨了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应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机遇,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需求量巨大,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更是需求迫切。结合移动互联网产业与高职学生特点,提出以创新、创业引领教学研产,以教学研产促进创新、创业为主线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一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在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结合工作实践和现有的技术手段,对实际工作中如何利用移动终端开展检修工作并且进行专业分析管控进行了探讨。移动终端结合运检智能管控平台进行协同调度,从管理到现场实现纵向贯通,进一步提升了专业分析水平。  相似文献   

4.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成绩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教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相对落后,与当代工程实际需求结合不足,实践教学成绩评价方法单一。为适应当代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专业教学与实践特色,探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成绩评价新方法及实习基地建设等重要内容,并以合肥工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建设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正><正>本文在新工科背景下,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现状出发,在掌握运用课程内容规律基础上,立足“水工建筑物”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等三方面进行研究,优化专业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传统本科专业,在培养教学内容、培养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陈旧过时的现象,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水利工程信息化、国际化对于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基本要求,改革水利水电专业培养体系,革新“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培养方案,培养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构建适应地方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综合技能培养、创新技能培养"多层次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整合现有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平台,拓展构建"课内外结合、产学研联盟"的新型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为土木工程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网对于电力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移动互联网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章简单剖析了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关键技术和主要特征,梳理了目前移动互联网在电力系统中已有的应用,总结了4种未来可能的典型应用模式。从安全性、可靠性、实时性、受控程度、成本、与云计算的结合、标准化等方面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在电力系统应用可能遇到的关键挑战。  相似文献   

8.
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重点专业建设的实践,探讨学科建设、特色定位对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总结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做法与成效。  相似文献   

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教育部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专业之一。该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力求做到立足本专业的特点,结合企业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以实践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最终目的,并对相应的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以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建设能源互联网,实现能源系统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需求和相关产业发展趋势。为了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引领产业健康发展,高校必须尽快培养能源互联网所需的复合型人才。能源互联网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领域,该文系统介绍了清华大学电机系近5年来以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逐步形成能源互联网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过程与实践经验,阐述了以电气工程为基础拓展建立能源互联网本科教学体系的原生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能源互联网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同时以清华大学电机系在能源互联网方向进行的本科教学改革为例,介绍了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能源互联网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重点介绍了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及在专业实践环节的具体做法,以期为我国能源互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如何构建自动化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同时结合教学情况,提出自动化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向,认为应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控制与系统这条专业教学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从大工程观的视角阐述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科学技术和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用人单位考虑接受毕业生的首要因素。分析了专业实验对培养材料物理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的作用,结合材料物理专业实验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并进行了实地改革实践,事实证明改革手段可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结合内蒙古地区工业特色和内蒙古科技大学轻化工程专业2年来的建设情况,就轻化工程专业特色的研究与实践展开讨论。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突出轻化工程专业特色的同时,结合课程体系建设和实习实践教学效果,注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5.
基于移动通信网的电力远程监测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重点从应用角度介绍基于移动通信网建立电力监测系统的技术可行性,论述了电力监测系统采用公网时应采取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措施。电力监测局域网具有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结合的专业网络优势,因此以此建立需求侧管理实时数据平台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同时指出,基于移动通信网的电力监测,是城乡电网改造依靠社会资源,降低电力建设投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地质类学校创办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的初衷是为我国地质勘探测量领域培养急需的人才。因此,如何培养适应地质勘探测量领域的地学和电学复合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地质类学校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的学科特点,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探索与实践了基于地学和电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过程改革,其实践探索的成就能为地质类院校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向洁 《中国电力教育》2012,(5):142-143,152
通过分析日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结合现行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出构建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校内实训与国内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张粤 《中国电力教育》2013,(20):42-43,61
在分析应用型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通信工程专业CDIO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动态教学模型以及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并就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环节、工程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实践表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引入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比研究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培养模式上的差异.在培养目标上,将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成专业上有一技之长,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而工学硕士研究生则培养成为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全日制专业硕士侧重于实践教学;而工学硕士侧重于培养创新性思维.在质量评价体系上,全日制专业硕士应该以企业实践评价为主,结合学术论文和导师评价;而工学硕士应该以学术论文为主,结合专利、导师评价等.目前招收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因此在学生培养上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采取学校、企业双导师制,最终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比研究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培养模式上的差异。在培养目标上,将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成专业上有一技之长,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而工学硕士研究生则培养成为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全日制专业硕士侧重于实践教学;而工学硕士侧重于培养创新性思维。在质量评价体系上,全日制专业硕士应该以企业实践评价为主,结合学术论文和导师评价;而工学硕士应该以学术论文为主,结合专利、导师评价等。目前招收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因此在学生培养上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采取学校、企业双导师制,最终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