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精细油源对比、气源对比,明确了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方里集构造带的油气来源;基于流体包裹体的光性特征和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确立了油气成藏时间及期次,恢复了油气成藏过程。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沙三段原油和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相近,具有自生自储特征,沙二段和沙三段天然气以煤成气为主,为断层输导成藏。沙三段油包裹体荧光下呈蓝色,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30 ℃~140 ℃,原油成藏期为明化镇组晚期—平原组中期(距今1~3 Ma)。根据山西组—本溪组煤系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煤成气的成藏期为东营组时期,早于原油的成藏时间。油气成藏过程恢复表明:在东营组中期至东营组剥蚀期间,煤成气通过断层输导,形成沙二段气藏和沙三段早期气藏;在明化镇组晚期—平原组中期,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就近充注于沙三段气藏中,形成了沙三段油气藏。方里集构造带具有“双源两期”的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临南洼陷油气的成藏时期,对洼陷不同构造部位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特征的分析,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资料,结合相应沉积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探讨了临南洼陷油气的运聚成藏历史.临南洼陷砂岩储层中主要发育3类流体包裹体:盐水溶液包裹体、液态烃包裹体和气态烃包裹体.与有机包裹体共生的盐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105~125℃.研究结果表明,临南洼陷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具有不同的成藏期:处于洼陷中心区的油藏为两期成藏,分别是渐新世东营期和中新世馆陶期至上新世明化镇期,其中第二期为主要成藏期;处在洼陷边缘的油藏为中新世馆陶期至上新世明化镇期一期成藏.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复杂油气成藏过程,对该地区石炭系16块储层样品进行岩相学观察、烃类包裹体荧光颜色和微束荧光光谱定量参数分析,以及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确定油气充注幕次和成藏时间.结果表明: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共经历3幕油和1幕气充注过程,分别距今276.0~250.0、16.0~6.0、5.0~2.0和1.0~0 Ma.该地区包括两期成藏:第一期为海西晚期(距今276.0~250.0 Ma),油气主要来源于下部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第二期为喜山中—晚期(距今16.0~0 Ma),油气主要来源于下部寒武—奥陶系和上部石炭系烃源岩,具有混合来源特征,为研究该地区油气成藏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烃源岩生排烃史、包裹体均一温度定年、自生矿物K-Ar定年等方法对川西、川中、川南上三叠统气藏成藏年代进行分析,确定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气藏成藏期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其中中期为最重要的成藏期,早期与中期(印支期与燕山期)为烃源岩生烃成藏期,晚期(喜山期)为油气调整成藏期.区域差异表现为,川西地区成藏时间相对最早,稍晚为川南地区,川中地区成藏时间最晚.  相似文献   

5.
运用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对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原油、油砂和泥岩进行了族组分、碳同位素和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文留地区沙三段原油族组分含量表现为高饱和烃、芳烃与低非烃和沥青质;原油族组分碳同位素具有海相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有机质生物源主要来自盐湖相的水生生物和细菌;植烷优势明显,甾烷参数C29αα 20S/(20S+20R)为0.37~0.57,C29ββ/(ββ+αα)为0.41~0.65,重排甾烷和γ蜡烷含量相对较高,γ蜡烷指数达到0.55~0.84,表现为典型的盐湖相还原环境下形成的原油;油源对比分析认为文留地区沙三段原油与沙三段烃源岩关系密切,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烃源岩、原油物化特征、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以及埋藏史-热史等的研究,综合分析了莫索湾地区的成藏期,确定其主要成藏期有三次:第一期油气运移发生在中侏罗世末期(168Ma左右),但形成的油气藏遭到严重破坏,生物降解现象严重;第二期油气运移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115Ma左右),形成的油气藏得到较好的保存,并且在全区分布最为普遍;第三期油气运移发生在第三纪末期(3Ma左右),原油成熟度较高且物性较好,表现为密度、粘度、凝固点和含蜡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7.
湘中涟源凹陷杨家山地区下石炭统天然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家山地区是涟源凹陷最有利的含气区块之一。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盆地分析、有效烃源岩评价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综合研究分析了杨家山地区下石炭统刘家塘组和石磴子组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条件,建立了天然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区内主要烃源岩为刘家塘组和石磴子组,总体达到较好一好烃源岩级别,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本区刘家塘组和石磴子组储集层类型为孔隙型、裂缝型和孔隙一裂隙型,区域封盖和直接封盖能力较好,但印支期后多期次构造运动对本区气保存条件影响较大;区内至少发生了2次天然气注入成藏期,其中最重要的气注入成藏期为晚三叠世;存在构造和岩性两大类气藏类型和近源早期成藏、近源二次成藏和近源晚期成藏3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了厘清渤海南部盆缘凹陷中—浅层天然气成藏特征,通过天然气组分、天然气碳同位素、原油物性、生物标志物、烃源岩热解及壁心包裹体等数据分析,利用油气源对比、地球化学分析及盆地模拟手段,开展了天然气成因类型、油气源特征以及成藏期次分析.认为研究区天然气包括原生生物气和次生生物气两类,原生生物气来源于沙三段低成熟阶段烃源岩,次生生物气来源于周边稠油油藏生物降解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海域南部盆缘凹陷烃源岩成熟度(Ro)整体低于0.9%,处于低熟至成熟阶段早期,庙西南洼沙三段是其主力烃源岩,其TOC为1.0%~5.5%,Ro整体低于0.7%;龙口31-1构造天然气为原生的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天然气中含少量凝析油(气油比为11 545.16 m~3/m~3),密度为0.730 g/cm~3,色谱图主峰碳仅为C4和C8,其来源于气体萃取低熟油轻质组分形成,下部可能存在一定规模低熟油,是庙西洼陷下一步原油勘探的重要目标;蓬莱19-3构造天然气以次生的原油生物降解气为主,混有大量溶解气,蓬莱31-3南和蓬莱25-2...  相似文献   

9.
渤海海域深层致密油气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但致密湖相混积岩油藏源储关系研究极少。应用TOC、Ro、岩石热解、碳同位素及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资料对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烃源岩及B构造原油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明确黄河口凹陷各套烃源岩及主力烃源岩条件差异、查明沙河街组致密混积岩油藏原油来源。结果表明,沙河街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生烃潜量较大且成熟度高,为较好—好的烃源岩。依据研究区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原油C24/C26(S+R)、4MSI分布与沙三段烃源岩有较好的相似性,原油γ蜡烷异常指数值与沙一段烃源岩接近,结合碳同位素分析认为渤海海域B构造沙河街组原油主要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沙一段烃源岩有部分贡献。  相似文献   

10.
黔中隆起北缘金沙岩孔古油藏特征及成藏期次厘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了解南方海相古油藏特征及其成藏期次,对金沙岩孔古油藏进行了系统的解剖.运用BasinMod盆地模拟软件和均一法测温及激光拉曼探针等微观技术,模拟烃源岩成熟演化史及生排烃史,确定了流体包裹体类型、古油藏油气充注期及成藏期次.结果表明:金沙岩孔剖面油气显示明显、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存在2套优越的生储盖组合;包裹体烃类成分以CH_4为主,具明显干气特征,部分包裹体内含CO_2;古油藏存在3期油气充注,构成105~115℃,125~135℃,145~155℃这3个峰簇,分别相当于生油一主生油过渡期、主生油期及湿气主生期.黔中下寒武统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有3期,分别对应早泥盆世末期、晚三叠世早期和晚侏罗世末期,为主要的古油藏成藏期,与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反映的油气充注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11.
临北地区位于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中部,针对该区沙三中亚段基山砂体的储层类型、圈闭规模及储层有效性不清等问题,从烃源条件、储层物性、沉积相展布以及构造特征等方面入手,通过钻井和试油成果资料,综合应用地质、地化分析和地球物理研究手段,剖析了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紧邻的临南洼陷沙三段优质烃源岩是临北基山砂体的主要来...  相似文献   

12.
卫城81断块沙四段第二砂层组"权重"储层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权重"评价法对东濮凹陷卫城81断块沙四段第二砂层组进行了储层评价.首先选择参与储层综合评价的参数-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及泥质含量等,然后按极大值标准化法,计算单项参数的评价分数,接下来,在确定各类参数的权系数的基础上,计算各小层综合权衡评价分数,最后,确定储层的类别.评价结果:Ⅰ类油层组有沙四段第二砂层组第五小层,Ⅱ类油层组有沙四段第二砂层组第一、二、三和四小层.同时,采用容积法对卫城81断块沙四段第二砂层组进行了储量计算,为下一步开发方案的调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济阳坳陷三合村洼陷古近系发育稠油,但其成因机制尚不明确,制约了该区稠油的勘探与开发。通过42个稠油样品的物性、族组成以及地球化学分析,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以及原油运聚特征,探讨了三合村洼陷古近系稠油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渤南洼陷沙四段烃源岩具备低熟油的生烃条件;古近纪东营组沉积末期,沙四段膏盐湖相烃源岩进入低成熟演化阶段,咸化还原环境的早期生烃作用促使其生成低熟油;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造成原油密度、黏度、硫含量增大,这些原油通过古近系与前第三系之间的不整合输导层近距离运移至三合村洼陷古近系沙三段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由于埋藏较浅,后期遭受轻微生物降解作用而进一步稠化。综上所述,三合村洼陷古近系稠油为低熟油经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生物降解作用稠变而成,属于原生蚀变型稠油。  相似文献   

14.
基于源岩油气理论和“进源找油”思想,创建提出了陆相页岩油“六定”思路(定背景、定源岩、定储层、定区带、定资源、定甜点)勘探流程,剖析其地质特征及与常规勘探流程的显著差异,并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段为例进行了论述。按“六定”思路地质评价认为,歧口凹陷在古近纪湖盆扩张和咸化环境下,半深湖—深湖、滨浅湖—湖湾相区分布广泛,发育了多个斜坡构造带,页岩油形成和聚集背景有利。沙一下亚段暗色泥岩、油页岩、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厚度大,分布广,主体处于成熟生油阶段,生烃条件好。受内、外物源共同控制,沙一下亚段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多期重力流沉积粉—细砂岩和泥—微晶白云岩储层,平均厚度为12.7~70.0 m,叠置发育,连片分布,整体呈低孔、特低—超低渗。沙一下亚段源储一体,发育4类源储配置,源储叠合区主要分布在凹陷中心、宽缓斜坡的中—低斜坡区和中斜坡区,纵向上浊积席状砂岩油层与白云岩油层叠置分布,并与高斜坡及裂缝带砂岩常规油藏横向连片。两类页岩油地质资源量合计中值为5.86×108 t,剩余资源占比大于60%,埋深适中,勘探潜力较大。沙一下亚段已有多口探井钻获工业油流,页岩油富集受构造、微相、成岩共同控制,发育致密砂岩、白云岩2类甜点体和4个甜点段,歧北低斜坡、歧南斜坡、板桥斜坡、歧北中斜坡是歧口凹陷近期勘探的有利甜点区。基于“进源找油”思想提出:需高度重视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贡献和分布研究; 应开拓一些“非常规思维”,探源岩(区)挖潜力、究储层找甜点、常规非常规结合立体综合勘探; 要持续探索和重点攻关页岩油甜点区(段)识别和评价方法技术,解决选区评价面临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5.
辽西凹陷是辽河油田重要的油气产区,发育了世界上最好的烃源岩。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古近系。辽西凹陷古近纪覆水深度可达1 000 m,是一个极超深水凹陷;超深水的发现主要是通过地震剖面解析古近纪齐家扇体来获得,通过解析1518和1631两条测线(结合岩芯沉积特征)获得了沙三中期扇三角洲前缘前积层的最大高度为1 000 m,并将其反演成古水深,发现辽西凹陷在古近纪沙三中期最大水深约为1 150 m,在这种极超深水的条件下发育了非常特殊的以含大量泥漂砾的砂砾重力流为主的沉积;扇三角洲前积层倾角为26°~29°;辽西凹陷古近纪的水深变化经历了一个极快速变深和缓慢变浅的演化过程,其快速沉陷是岩浆底辟热侵蚀塌陷及地表侵蚀使得盆地基底快速大幅沉降所致;辽西凹陷的极超深水在这种极端的裂谷快速沉降的动力背景下形成的,为沙三段优质烃源岩及油气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辽西凹陷沙三中期与东营凹陷沙三中期极超深水的发现还揭示了渤海湾盆地沙三中期可能存在超大规模的深水或超深水坳陷,进而揭示了渤海湾盆地和黄海可能存在大范围的优质烃源岩和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16.
基于钻孔资料,采用体积法对松辽盆地青一段、嫩一段、嫩二段油页岩进行了资源量计算,依据分布面积最大的嫩二段建立基准坐标体系,确定了计算范围,采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对3个层段油页岩面积进行了子块划分与子块面积计算,青一段划分为147个子块,嫩一段划分为197个子块,嫩二段划分为246个子块,子块单位实际面积为537km2。采用趋势面法,在嫩二段坐标体系下以钻孔地理坐标为自变量,其对应的厚度趋势值为因变量,采用算法软件MATLAB求得3层油页岩段厚度趋势值方程,并对油页岩厚度空间展布进行拟合,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拟合度。在确定子块面积与厚度的基础上,对每个子块加权求和分别得出青一段资源量为12 724亿t、嫩一段为8 873.1亿t、嫩二段为9 872.4亿t。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渤中凹陷西斜坡新近系油气勘探相继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深入挖潜的重要区带。在对渤中凹陷西斜坡新近系油气分布和油源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该斜坡新近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源岩发育特征?断裂展布特征以及圈闭类型主控了油气分布;研究区西部多洼共生,沙河街组烃源岩发育,并且被长期活动性油源断裂深切洼陷,为新近系浅层油气成藏提供了优越条件;研究区南部由于缺乏深切沙河街组烃源岩的大断裂,难以将油气运移至浅层,不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因此,渤中凹陷西斜坡应该遵循“环洼选区、主断控带”的勘探理念,重视次洼周边的勘探,以寻找生烃次洼周边有效的运移断层为工作重点,研究区西北部为新近系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8.
为了简便地判断断层垂向封闭性,在断层垂向封闭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断层岩排替压力与下伏储层岩石排替压力的相对大小,建立了一套利用断层岩泥质含量判断断层垂向封闭性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南堡5号构造f1、f2、f3、f4、f5等5条断裂在东二段泥岩盖层内的垂向封闭性研究中。结果表明:f1、f2、f4等3条断裂断层岩泥质含量均大于其在东二段泥岩盖层内垂向封闭所需最小的泥质含量,断层表现为垂向封闭;但f1断裂位于南堡凹陷沙三段和沙一段—东三段烃源岩分布范围之外,无油气供给,f2断裂受断层与盖层配置关系的影响,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从而无油气聚集;f3、f5两条断裂断层岩泥质含量均小于其在东二段泥岩盖层内垂向封闭所需最小的泥质含量,断层表现为垂向开启,即使断裂沟通了烃源岩与储层,油气也将穿过盖层继续向上运移,不利于油气富集。这一评价结果与南堡凹陷南堡5号构造东二段下部已发现的油气分布有着较好的吻合关系,表明该方法用于简便地判断断层垂向封闭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埕东断层是济阳坳陷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控盆断裂.通过精细解译济阳坳陷埕东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相干分析技术,对埕东断层的构造特征、断层性质、演化过程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埕东断层为一条特征明显的走滑断层,据其构造特征可将埕东断层分为南段(F1)和北段(F2)两部分.南段(F1)为埕东断层的主体,表现出明显的"海豚效应";F2断层由一组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左阶羽状雁列带组成.埕东断裂的演化历史可划分为Ek-Es4期、Es3-Es2下期、Es2上-Ed期和Ng-Nm期4个时期.不同时期的区域构造环境,控制着埕东断层的形成及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中的细粒浊流沉积物中发现了图案型痕迹化石,确认属于耕作迹中Paleodictyon古网迹属痕迹化石中的P.(Glenodictyon)(窝网迹)和P.(Squamodictyon)(鳞网迹)2个亚属.通过与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对比,认为研究区发现的样本为海相痕迹化石,这就证明研究区在古近纪时期存在海洋环境.这是佐证东濮凹陷乃至渤海湾盆地在古近纪存在海侵的重要证据,对这一盆地的古环境分析及未来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