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关注人的城镇化及其在城镇化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转变是城镇化研究的新领域.现选择城镇化先行地区和国家级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苏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空间视角,对苏州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和社会空间特征解析,并据此分析城镇化过程中空间发展、人的转变、利益格局演变的历程、特征及内在逻辑.研究表明,苏州的城镇化空间发展具有“分散式村镇发展-集中外延式城市扩展-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演变特征;人的城镇化出现了由“就地非农化-被动城镇化-渐进市民化”的历程转变.在空间和社会变化过程中,城镇化利益的来源实现了“空间与产业结合-空间与资本结合-空间与权力结合”的过渡,城镇化利益分配格局历经“农民为主,政府很少-外资业主为主,农民很少-政府反哺农民,趋于均衡”的阶段变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权力—资本—效益”分析框架研究南京仙林大学城的空间生产过程与作用机制。仙林大学城的发展包括3个阶段:多重效益驱使的选址阶段、权力与资本博弈下的开发阶段、多方主体合作发展的运营阶段。需求驱动和资本增值是大学城空间生产的机制。政府统筹下的城市建设加上多方参与的城市实践有利于调节市场运行规律,避免投资风险,促进空间生产的良性循环。文化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大学城开发建设过程中提升城市品质、促进转型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城乡建设》2005,(7):65-66
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因素的作用,拉美和加勒比海与非洲大部分国家的城镇化与这些地区的国家长期沉陷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直接相关,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表现为在外来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与落后的传统农业经济并存,工业发展落后于城镇化,政府调控乏力,城镇化大起大落.  相似文献   

4.
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小城镇镇区的空间形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演化。一般情况下,其空间形态需要经历形成、壮大、扩张、协同四个发展阶段,形态模式从带状伸展型渐进向团状蔓延型、串珠状轴向拓展型、组团状多核型方向演化。由于自然、区位、经济、交通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不同地区,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发展的阶段模式与特征因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不同而不同;在同一地区,又由于交通、区位条件等差异,形态发展也有所区别。未来在新型城镇化视野下,东部发达地区的小城镇镇区空间发展应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筹协调和实施一体化战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则应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科学运用,遵从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5.
总结城镇化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出的基本特点、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以及需要实现的核心任务.提出相对于在城镇化发展初期更加重视通过工业化和非农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解决贫困问题,进入城镇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应重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避免社会分化,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各种结构性问题,实现城镇化的升级.认为国家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该从实现推动城镇化发展不断升级转型的角度来理解.具体来说,新型城镇化需要实现从“非农化的城镇化”向“市民化的城镇化”的升级,从“中小城市优先的城镇化”向“城市群依托的城镇化”升级,从“粗放投入的城镇化”向“创新驱动的城镇化”升级,从“传统管理的城镇化”向“智慧城市的城镇化”升级,从“土地和产业的城镇化”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升级.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7,(2)
根据新马克思主义中资本积累的相关理论,分析我国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中的主体关系,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化的本质特征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GDP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与资本利益耦合,形成"增长联盟",为了快速积累资本、减少耗散,地方政府通过权威和既有的制度极化资本配置,而忽视了公民的需求(生存权、生产权和生活权)。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公民权力的回归。这是公民主动"斗争"的结果,也是在特定的内外部环境下权力和资本实现"再生产"的一种新陈代谢。然而,权力结构的调整将改变资本配置和积累的模式,资本将迎来"扩散"。新型城镇化要同时考虑"分配"和"出路"的问题,做到平衡发展,避免矫枉过正。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的本质是人的自由,但自由的概念与空间领域变化紧密相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需要将现代性的本质与多样表现区分开来。作为主体人的自由存在于各个地区资本积累、工业化和城镇化交互构成的复杂过程之中。文章分析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住宅生产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平民住宅与权力合法性、土地产权中的公私关系以及"新村"作为观念与实践,认为社会住宅的生产及产生的问题是这一时期现代性的一种表现。它是前一阶段资本积累、工业化和城镇化共同带来的难缠的问题,是新兴民族国家试图促进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手段,也是彰显权力合法性的表现,却面临地方的固定性和资本流动性之间的矛盾,遇到城市土地产权的社会调整。它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于空间内部社会规训的强烈意图,却最终因为生产过程无法进入资本积累和市场而"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8.
转型环境与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政府的主动干预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构建政府主导城镇化过程的逻辑主线,并重点讨论了在社会、经济的全新转型环境下城镇化的应有责任和主导城镇化转型的政府职责,认为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和超越是实现城镇化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达地区空间规划范式已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随着空间治理上升为国家战略,存量建设用地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传统增量规划不同,存量建设用地治理的核心是土地产权交易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目前我国发达地区出现了两种典型治理模式:一是自上而下,地方政府主导的“权威型”治理;另一种为多元合作,地方政府、市场力量与原土地权利人多元互动的“合作型”治理.研究以上海和广州为例,从运作机制与规划管理、土地增值收益的实现与分配、治理背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等方面对两地的存量建设用地治理实践进行了比较.认为,尊重原土地权利人与市场利益、兼顾公共利益、保障社会公平性是存量建设用地良好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基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与资本的三级循环理论,文章在中国语境下对其提出了批判性思考,并结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实发展历程实证分析了开发区工业生产主导、建成环境生产主导、科创生产主导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博弈关系出发提出了中国开发区空间生产的理论分析框架。在由增量开发逐步向存量更新转变的城镇化"下半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资本市场以及原权利人在开发区空间再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博弈会更加复杂,以开发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代表的规划治理制度如何更好地协调土地利益分配格局,重构开发区空间秩序,是未来实现开发区高效、有序和创新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从科学方法论的视角对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工程技术领域以及经济、社会领域中的互动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建立了互动、互动效应、互动发生规律等概念,对互动效应、互动方式和互动发生律进行了初步分类.并对互动原理在科学史和科学实践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能否保证水量、水质、水压满足用户要求就是衡量建筑给水系统设计、安装好坏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对中心区的停车需求与供给进行分析,建立基于出行的停车需求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中心区停车供求分析模型,应用城市中心区停车供求分析模型,探讨了城市中心区停车供应合理规模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贵祥 《建筑师》2009,(1):15-21
本文从欧美大学教育与研究中的艺术史学出发,对中国大学教育与研究中的建筑史学,中国建筑史研究,艺术史与建筑史的发展历史,建筑史学科及其与之相邻的美术史、历史建筑保护等的学科历史,现状,及各自所处的尴尬的境地,对中国建筑史学既有的成就与学科发展中的困境与误区,及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如何建立系统平衡的建筑入口空间。  相似文献   

16.
天津港和横滨港皆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为目标,但其发展条件、产业特征、发展理念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诸多差异.本文通过对上述两港的区位、自然条件、政策支撑等对外发展环境以及土地利用、功能布局、产业发展等对内开发利用两方面进行比较,总结了横滨港口发展的经验,以期为天津港未来的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高层消防规范认识出发,把高塔住宅交通核面积设计到最小化程度,并保证套内舒适的使用面积,优化的房型,以提高高层住宅设计使用面积系数。  相似文献   

18.
浅议地铁站与地下空间物业开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龙 《山西建筑》2007,33(23):41-42
介绍了地铁发展的趋势,分析了地下空间物业开发的新时机,阐述了地铁站与地下空间物业的结合方式,论述了地铁沿线地下物业开发的现状,指出了地铁与地下物业开发相结合的方向,以缓解地面日益增长的商业用地需求。张龙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武汉大学文、法学院新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研究,从整体布局、建筑设计和文化融合三个方面,探讨岭南建筑如何实现与武汉大学原有建筑群的相融、相生。  相似文献   

20.
蒋菁莉 《山西建筑》2007,33(26):223-223
强调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从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建筑污水处理回用、节水器具的合理配置等角度,研究探讨了建筑节水应采取的技术措施,以获得最大的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