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转型时期中国的规划理论和规划改革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庭伟 《城市规划》2008,(3):15-24,66
提出把规划理论分成规划范式理论、规划程序理论和规划机制理论三部分,分析了中国规划理论的这三部分受到的中国传统哲学、50年来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以及现代西方规划理论三个源泉的影响。讨论了转型时期中国城市规划的改革问题,认为可以把规划改革分成职能范围的改革和行政能力的改革两方面。现阶段的规划改革首先应该分清规划的基本职能、中等职能和积极职能,规划工作应该集中于基本职能,减少其他职能的内容,同时改进、加强在执行基本职能时的规划行政能力。  相似文献   

2.
吴缚龙教授的新作《为增长而规划: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出版是近年中西方规划界的一大盛事。该书从中西对比的视角入手,详述了中国城市规划的独特性,为中外学者提供了认识中国城市规划的全新视角。在这本颇具张力的大作中,吴教授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系统研究,论述了中国城市规划所特有的"服务于增长"这一核心观点。吴教授总结性地指出,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形成建立在自身特殊的历史延续性之上,特别是建立在以城市"增长机器"为载体的特殊政治和制度基础之上,中国规划是学习型的规划、包容性的规划、也是具有适应性的规划,其本质是"服务于增长的规划"。  相似文献   

3.
刘传明  卢中辉 《规划师》2012,28(8):13-17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市规划转型发展都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一种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回归了主动引导和公共政策的本性,是对传统空间规划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而作为传统空间规划的城市规划存在诸多弊病,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研究通过梳理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市规划在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关系,以及分析两者的不匹配性,提出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城市规划转型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具体驱动机制在于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对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主体功能区规划驱动下城市规划转型的方向应是政策引导型规划、综合目标型规划、宜人特色型规划和主动引导型规划;转型的推动力在于政府,而推动政府的力量主要是绩效考核机制、公众参与和完善的审批制度。  相似文献   

4.
由深圳规划委员会思索我国规划决策体制变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98年《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确立了深圳市规划委员会(以下简称"深规委")的法定地位,并赋予了对法定图则的审批权,对城市规划决策体制的变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然而,在目前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均面临转型而又错位的制度框架下,深规委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尴尬,文章从国内城市规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规委会")的类型、规委会的本质入手,分析了深规委所遭遇的尴尬,并对这种尴尬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进而为其他城市规委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城市规划是一种具有"契约"性质的公共政策,理应接受信用程度的检讨。城市规划理论上的较高地位遭遇现实的巨大落差,认可和支持度都较低,这种现象表征的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信用不足问题。本文立足于不完全契约理论,从规划变更入手,探讨了中国城市规划信用受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结论:(1)城市规划的本质是不完全契约,规划变更是对规划契约的再调整;(2)规划变更对规划信用的效果分别作用于既有规划和新的规划,以此共同决定着城市规划的信用;(3)城市规划的信用受损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政府在规划变更中对于不完全契约中"剩余控制权"的积极使用。对此,应该尝试"剩余控制权"的分散和转移;贯彻"有权利必有救济"的法治原则,强化规划事前救济;制度设计不应以减少行政成本为单一准则,而应该重塑城市规划的信用为核心目标,以更精准的公众参与,提升救济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范式的转换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用库恩的范式理论,分析和认识市场—政府—公民在城市发展的关系演变,提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可分为结构与功能、理性与参与、合作与沟通三个范式,相应对应于自由市场(一元结构)、福利社会(二元结构)以及公民社会(三元结构)。通过范式的分析,提出城市规划理论是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维护"人"的发展,有效介入城市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中国目前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的转型,如何寻求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借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有助于中国构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划理论。  相似文献   

7.
规划支持系统:一种运用计算机辅助规划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规划支持系统(PSS)是许多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和文献中日益热门的话题,但在国内规划界却鲜有提及.笔者综述了规划支持系统的产生渊源、定义、内容和实践.规划支持系统的产生与国外城市规划界两个认识上的重要变化有关.一是对计算机在城市规划中作用的看法变化,二是对城市规划本体的认识,从"为公众规划"到"与公众一起规划"的变化.尽管现在对规划支持系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功能、结构、形式也各不相同,但规划支持系统还是具有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规划支持系统都是用于支持多方参与规划的方式,都是提供一个规划师、决策者、普通公众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规划支持系统本身并不做出决策,也不直接推荐出最佳方案,只是在各个阶段规划的过程中提供支持.所以,规划支持系统不是一种在城市规划中新的计算机技术,而是一种在城市规划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新途径,一种运用计算机辅助规划的新方法.最后,对现阶段在中国城市规划实践中,如何应用规划支持系统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开展规划评估,促进规划改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唐凯 《城市规划》2011,35(11):9-10
<正>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的主题"转型与重构"是一个认识现状并面向未来的主题,表现了中国城市规划界开展"转型"的坚决与自觉。目前我国城乡规划行业拥有的从业人数可能是世界各国中最多的,十几万人组成的专业队伍中不乏专业素质高的规划师;中国特色和社会  相似文献   

9.
受到城市化和产业转型的影响,进入21世纪中国工业遗产面临严峻考验。10年后中国的城市规划进入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的转折期,土地的有效利用对象中工业用地首当其冲,这再次将工业遗产推向去与留的十字路口。如何在保护工业遗产价值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工业用地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是关于存量规划时代如何保护工业遗产文化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事业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对苏联专家有关技术援助情况进行历史梳理,不仅是从源头出发,更深入地认识我国城市规划创立和发展基本事实的客观需要,对于反思苏联规划模式对我国的影响,推动规划工作改革及“中国”特色规划理论建设等,也具有重要的解析价值。“一五”时期国家所确定的西安、太原、包头、兰州、洛阳、武汉、成都和大同等八大重点城市,是当时工业建设及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所在,同时也成为苏联专家对规划工作技术援助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11.
杨帆 《城市规划》2008,(4):49-54
通过借鉴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学的理论,指出城市规划是在运用一套给定的"机构安排"为社会权威性地分配价值,其思想基础和行勾方式具有政治特性,并提出城市规划学应当积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政治知识,以指导学术与实践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规范化问题--对规划发展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正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剖析了当前外部政治压力之下,规划界内部在理论建设和价值准则方面面临的问题后,指出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内在的价值危机及其危害性,提出在理论发展的规范化过程中,重点重建中国城市规划的价值体系,不断改善规划界的处境.  相似文献   

13.
分析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城市研究与规划系网上开放式的课程组织与设置,比较我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与之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差距,指出国内在"学以致用"误导下的城市规划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结构中只重视规划理论忽略城市分析的问题,对我国高校城市规划基础理论课程内涵与知识结构构建提出建议,提出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到规划基础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4.
周岚  何流 《城市规划》2005,29(3):9-14
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急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城市规划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积极探索,针对中国地域广大、城市发展进程不同、各地规划架构不一的情况,应鼓励在国家规划体系架构下的地方多元化实践。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国规划面临的困惑与挑战、规划人的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变革的思考,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南京在探索国家规划体系下的地方特色之路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冯健  刘玉 《城市规划》2008,(4):33-41
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或城市规划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论断已得到越来越多中国学者或城市政府的认可。本文从公共政策学的视角,对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内涵、构成体系、运行机制,社会学议题及公众参与和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对中国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对其政策措施进行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16.
以青岛为例,结合现代城市规划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轨迹,认为导致影响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本身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所形成的特定基础;二是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国家历史进程的大背景对学科产生影响的普遍因素.前者包括特殊的"移植"背景导致的对城市规划认识的偏差以及后天的成长环境未能触及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本质:后者具体表现为社会的历史进程突显城市规划的理想化倾向、国家主义影响城市规划政府干预思想强化、政治基础的缺陷使城市规划缺乏制度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论开发控制体系中的规划自由裁量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田莉 《城市规划》2007,31(12):78-83
长期以来,我国规划管理领域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借鉴西方国家开发控制体系的经验,分析了我国规划管理自由裁量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就规划界目前提出的将规划成果法定化和引进公众参与来制约自由裁量权的做法进行了讨论。最后,指出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现状,实行"程序法定化"和建立"自由裁量权的经济制约机制"比形式上的规划成果法定化和公众参与可以更为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规划管理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18.
邹兵 《城市规划》2006,30(1):47-54
从四个方面总结了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在实施机制方面的改进,分析了当前城镇群规划实施受到的外部环境因素制约:加快发展的压力、行政区经济格局、上下级政府事权不清、部门相互掣肘等,并指出城镇群规划在自身工作定位及与其它部门规划的关系,与现有规划体系的衔接,规划实施调控的对象、方式、手段与机制方面所面临的诸多难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现阶段城镇群规划作用的有限性特点。最后提出了对当前开展城镇群规划工作的四点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战略空间规划的复兴和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霍兵 《城市规划》2007,31(8):19-29
通过论述国外战略空间规划概念的形成、定义、特征及世界各国的认知和实践,分析战略空间规划与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发展演变关系,阐明了战略空间规划是社会政治经济等综合规划向空间规划的回归,指出战略空间规划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个政治过程的本质属性,强调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借鉴国外空间规划理论和实践最新成果,发扬我国空间规划优良历史传统,在实践中构建我国战略空间规划理论研究体系,改革规划管理体制,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国战略空间规划的复兴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西方城市规划史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刚  肖铭  郭汝  陈煊 《城市规划》2007,31(2):24-31,44
认为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严重滞后,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城市急剧发展的迫切需要因而受到规划人士的批评,焦点主要集中在蓝图与过程、技术理性与社会理性、物质形态规划与综合规划、精英主导的封闭式规划与公众参与的开放式规划几对关系的辨明上;指出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必然性,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也对应于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的某个阶段;从西方城市规划史的角度梳理了这几大问题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