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在以都市圈为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抓手的背景下,本文基于流空间和网络腹地理论,提出高频网络腹地和网络中心地概念,以上海-长三角为例,探究中心城市和高频网络腹地的相互作用空间效应、对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差异性影响及原因。首先利用跨城手机信令数据,划定中心城市的高频网络腹地;其次,确定其对应的网络中心地;第三,对比两者的社会经济变化特征,将空间效应归纳为相互促进、失衡布局、彼此消耗三种模式,对中心城市都市圈一体化分别产生积极推动、初步推动、削弱影响。差异性的原因在于,节点的自身发展阶段和节点间的相对发展水平限定了流的作用条件,导致节点间的功能互补程度不同。最后,根据以上规律提出促进正向空间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跨城出行联系测算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核心区域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首先使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出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内居民跨城出行联系。不同时段跨城出行联系表达了城市群内部不同类型的功能联系。随后,综合运用5种方法测算了跨城出行联系表达的城市等级。与基于人口规模等级结构相比,基于功能联系的城市群等级结构更具有扁平化特征,基于功能联系的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等级结构也具有时间维度特征。上海依然是核心城市,杭州市区的等级显著提升,昆山市等城市在跨城功能联系网络中的地位也较高。对照已有城市群相关规划,功能联系维度下高等级的城市主要是部分传统中心城市和部分苏南地区的经济发达的中小城市,一些传统地区中心城市的等级降低。城市等级结构具有空间不平衡特征。  相似文献   

3.
城市群不仅是地理上的相邻性,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关联性,而企业是城市关联网络的“作用者”。在全球、国家和地区3个空间层面上,采用企业关联网络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的主要异同所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既是全国的核心城市,也分别是3个地区的“门户城市”,发挥向外连接全球经济网络和向内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作用。3个地区的门户城市、主要城市和一般城市在各个层面的关联网络中都形成明显的梯度格局。在地区层面上,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以两个核心和单一层级(省域)为特征,显然不同于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以单一核心和两个层级(区域和省域)为特征。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背景下,以全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成为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功能承载地.以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为目标的上海,需要从区域视角重新认识空间与功能组织.从宏观视角分析上海大都市圈核心、近域、郊区、外围圈层的功能布局与演化特征;从微观企业关联视角,考察大都市圈分价值区段的功能网络组织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大都市圈的空间与功能组织模式进行探讨,以功能网络与基础设施网络完善为重点,提出都市圈圈层与功能网络优化对策,以促进区域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分工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三大核心观点:①区域联盟发展决定了各个城市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发展前景;②全球化的世界中各个城市的世界地位取决于城市区域的发展基础;③只有通过区域和谐联动才有单个城市的科学发展.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和等级结构与功能与空间结构的定量解读,特别是对长三角城市群边界、重心、结构的20年演变分析,得出"长三角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与趋势都体现出一种行政区经济影响在空间结构上的反映"的基本判断:继而展开对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事件性统计分析,并指出2010上海世博会应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首要因素:最后提出从行政经济走向城市群经济,是长三角发展的破题之作,也是区域未来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核心诉求,联盟、创新与转型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未来成长为Global Region 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移动定位大数据测度城际出行联系,分析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的功能多中心特征,并将其与理想模式进行对照,以期推进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功能多中心的研究,丰富功能多中心理论.文章通过手机信令数据测算了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城市之间在工作日、周末、节假日三个时间段的城际出行,从功能联系强度、功能联系对称性、功能组群三个方面测度功能多中心特征.研究发现,(1)当前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整体呈现内外交互的多中心模式,具有不平衡的功能多中心特征.同时,功能多中心具有时空特征,工作日、周末、节假日三个时间段的特征有显著差异.(2)与理想模式相比,周末时段内功能多中心程度最高,工作日时段内功能多中心程度最低.三个时间段内的功能多中心不平衡特征受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本文建议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规划从以下三方面作出规划响应:一是围绕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形成都市圈;二是构建城际铁路与高速铁路相互结合的交通设施体系;三是保障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以构建相对均衡的功能多中心格局.  相似文献   

7.
我国三大都市圈域中心城市功能效应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都市圈域中心城市是在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中处于“核心”或“首位”地位的城市;圈域中心城市在都市圈的发展中主要产生极化、扩散和创新三大功能效应。在我国三大都市圈域中心城市中,上海的综合效能最强,其次是北京和广州;圈域中心城市功能的优化主要通过强化区域规划、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和增强中心城市自身能量实现。  相似文献   

8.
基于客运交通流的长江三角洲功能多中心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取长江三角洲城市间每日公路长途客运班次和高速铁路每日经停班次作为城市间客运交通流的替代数据,从联系强度和节点关系两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结构的特征及演化趋势进行解析。认为在长三角城市区域层面,南北两翼的城市间联系网络相对独立,两翼城市与上海的联系以及两翼内部城市间的联系均呈现出北强南弱的现象,这一现象与南、北两翼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和升级路径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枢纽,南京、杭州、宁波作为长三角次级枢纽的格局较为清晰,苏州、南通和无锡作为上海大都市区的直接腹地甚至通勤区的态势进一步显现。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完善,长三角城市区域"等级+网络"的演化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上海的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整个区域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发展将呈现出进一步均衡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从城市网络的视角讨论创新和大都市圈发展的内在联系,基于逻辑推演提出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的基本概念,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多尺度"的空间尺度特征、"多中心"的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城市节点与城市创新网络整体的关系特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大都市圈为例,初步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的三大发展特征。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存在于区域、国家和全球三个尺度,并且空间尺度越大,城市创新网络的功能多中心程度越低。上海在长三角大都市圈内承担的创新枢纽功能主要体现在国家和全球尺度上,区域尺度的枢纽功能则被其他次中心城市所分解。  相似文献   

10.
创新和创意活动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从创新联系视角,观察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和网络关系成为创新地理学的研究热点 以长三角和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为例,以各城市在PCT申请的专利合作数为参数,研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社会网络关系、空间组织特征等维度分阶段对两大城市群的创新联系进行对比观察.研究表明:(1)社会网络关系 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参与创新合作的城市更多,网络密度更高,层级和子群团体更为丰富,“多中心百花齐放”的“众创”特征明显;(2)空间组织.与长三角“单中心、多节点、单层次”的简单网络相比,美国东北部城市群表现出“多中心、多节点、多层次”的复杂关联网络特征.(3)节点联系长三角局限于行政辖区的“近域合作”,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以“近域合作”和“跨区域联系”两种方式相结合(4)演进特征长三角表现为“直线上升型”的演进特征,美国东北部城市群表现为“起伏式”演进特征.  相似文献   

11.
围绕着基于Oracle Spatial的Maplnfo空间数据移植的需求,从分析两者的接口关系以及Maplnfo空间数据在Oracle Spatial中的存储结构入手,提出了利用EasyLoader与Oracle导出/导入工具相结合的方法,不但实现了Maplnfo空间数据从文件到Oracle数据库的移植,以及从原有的Oracle环境移植到另一个Oracle环境的移植,并且解决了使用多个Oracle表空间和空间视图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空间组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空间句法理论中核心的理念——组构,回顾了空间句法团体关于空间、社会.认知,以及它们关系的研究,从而阐明了组构性的范式,即人与环境是同一“硬币”的两面。然而,如同空间句法理论那样,任何关于复杂系统的组构性科学研究是无法避免简化的。  相似文献   

13.
空间迷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对身体与世界关系的不同理解,旦用建筑学的西方术语描述中国园林,将导致认识论以及价值观的诸多迷十罔。文章试图从身体与世界合一的方位概念为基础,以阐明中国艺术在空间定位、园林经营、乃至艺术标准上,如何是今日建筑学类似概念所不能通化或简化的。  相似文献   

14.
空间冗余     
文章指出,空间冗余不仅是当下建筑实践的既有环境,也是以城市为代表的建成环境的自然属性。这是将发展和进步作为主要导向的当代社会和建筑学科常常忽略的事实,至少迄今尚未正视。研究空间冗余,是试图将建筑学放置到更长远的历史周期,更大范围的空间环境中进行审视和反思,从中发掘的特征和规律或可成为建筑学理论和实践具有启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16.
国家空间选择反映了国家治理的空间偏 好,通过在选定空间进行尺度建构,引发地方多 尺度空间重构。国家级新区作为一种基于地方的 国家空间选择策略,2010年以来得到学界广泛关 注。现有研究重点审视这一策略建构实施的过 程、机制和内在逻辑,对其如何嵌构并影响地 方空间重构的探讨尚不深入。本文以中国内陆首 个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为例,揭示其 在都市区北部的治理建构对产业和人口的多层 次空间影响,比照欧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 空间选择向都市区尺度上移后在次区域层面形 成的新空间非均衡现象,从政策治理环境、地 方政府角色探讨了中国与欧美国家空间选择对地 方空间影响的异同,丰富了国家空间选择理论的 地方化理解。  相似文献   

17.
空间再造:公共规划视角下的空间规划创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梁盛平 《规划师》2011,27(3):20-2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形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超常建设与公共空间的失落、城市病态主义与公共空间创新误区、疯狂复制速度与城市形象简陋等现象也随之出现,因此应从公共规划的视角进行城市空间的创新.空间功能性创新表现为城市功能的深刻转型,空间经济性创新包括空间的经济最大化价值创新和空间经济的性价比创新...  相似文献   

18.
Spatial interaction (SI) is the process whereby entities at different points in physical space make contacts, demand/supply decisions or locational choices. The entities can be individuals or firms and the choices can include housing, jobs, production quantities, exports, imports, face-to-face contacts, schools, retail centres and activity centres. The first SI models can be grouped under the generic heading gravity models. Their main characteristic is that they model the behaviour of demand or supply segments, rather than that of individuals and firms.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models from their inception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The key advances include the replacement of the gravity analogy by the more general concepts of entropy or information theory, a statistical framework commonly used in physics.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paradigm over 50 years ago, a key challenge has been to broaden these models compared to those arising in spatial economics, thus arriving at a more inclusive probabilistic framework. These efforts are discussed here, as well as inclusion of geographical advances, embracing activities as generators of travel, time-geography, recognition of spatial interdependencies, and use of neuro-computing principles.JEL Classification: C190, C450, C610, R00  相似文献   

19.
The digital revolution has enabled an influx of data that has allowed us to analyse cities in ways that could never previously be anticipated. How, though, might this data be constructively applied in a manner that could shape and improve not only urban patterns, but also people's economic and social prospects? Alain Chiaradia looks at how space syntax spatial analyses might enable spatial design economies in the futur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ondon and the Borough of Tower Hamlets in particular.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Spatial interaction (SI) is the process whereby entities at different points in physical space make contacts, demand/supply decisions or locational choices. The entities can be individuals or firms and the choices can include housing, jobs, production quantities, exports, imports, face-to-face contacts, schools, retail centres and activity centres. The first SI models can be grouped under the generic heading gravity models. Their main characteristic is that they model the behaviour of demand or supply segments, rather than that of individuals and firms.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models from their inception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The key advances include the replacement of the gravity analogy by the more general concepts of entropy or information theory, a statistical framework commonly used in physics.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paradigm over 50 years ago, a key challenge has been to broaden these models compared to those arising in spatial economics, thus arriving at a more inclusive probabilistic framework. These efforts are discussed here, as well as inclusion of geographical advances, embracing activities as generators of travel, time-geography, recognition of spatial interdependencies, and use of neuro-computing princi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