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市就业次中心和多中心城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年代后期,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结构现象--"就业次中心(Em-ployment Subcentre)"和"多中心城市(Polycentricity)" 出现在北美和西欧的大都市,并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基于2004年广州市第一次经济普查中的就业人员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广州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旨在揭示"就业次中心"和"多中心城市"已经在中国的一些大都市中形成,并解剖其后的动力机制.最后笔者认为"就业次中心"和"多中心城市"已经存在于中国大都市,其形成机制来源于第二产业,与西方的第三产业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当前,国内特大城市纷纷采取多中心空间发展战略来缓解单中心集聚带来的城市病,然而在实践中次中心往往难以形成,因而明晰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制对于多中心城市结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以上海都市区为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其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制,并与北京都市区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丰富的劳动力要素与交通基础设施对于上海和北京就业次中心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人力资本与距高速公路距离对上海都市区就业次中心形成也具有正面影响;主、次中心的空间相对位置和经济结构因素也显著影响次中心的形成,但北京和上海具体表现有所不同,北京就业次中心倾向于靠近主中心分布,服务业增长较快的空间单元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就业次中心;而上海就业次中心倾向于远离主中心分布,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均对就业次中心形成具有显著影响。此外,政策对于北京、上海就业次中心的形成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效应并不如预期明显。  相似文献   

3.
彼得·霍尔等鳊辑的<多中心都市区:向欧洲巨型城市区域学习>一书,通过对欧洲八个典型巨型城市区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多中心都市区结构的内部特点及运作规律,文章是对该书的引介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4.
唐燕 《国外城市规划》2008,23(2):124-126
彼得·霍尔等编辑的《多中心都市区:向欧洲巨型城市区城学习》一书,通过对欧洲八个典型巨型城市区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多中心都市区结构的内部特点及运作规律,文章是对该书的引介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揭示了在巴黎大都市区中,国家和区域层面的两种多中心空间规划政策是如何在无意中阻碍了这个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的发展。国家层面的政策试图降低法国境内的经济不平衡,但却无法促进巴黎盆地这个完整空间系统的形成。另外,大巴黎地区的多中心规划限制了邻近新城的经济和城市发展。这导致了巴黎聚集区的加强,限制了尚未成形的巴黎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周边功能性城市区域的进一步整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揭示了在巴黎大都市区中.国家和区域层面的两种多中心空间规划政策是如何在无意中阻碍了这个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的发展.国家层面的政策试图降低法国境内的经济不平衡,但却无法促进巴黎盆地这个完整空间系统的形成.另外,大巴黎地区的多中心规划限制了邻近新城的经济和城市发展.这导致了巴黎聚集区的加强,限制了尚未成形的巴黎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周边功能性城市区域的进一步整合.  相似文献   

7.
从单中心城市到多核心的城市区域,是世界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客观规律.本文概述了世界主要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创新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卫星城镇建设模式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中国特大城市构建多中心城市模式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多中心巨型城市区研究:京津冀地区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涛方  邵军  周学江 《规划师》2007,23(12):15-23
在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地区出现了一个全新现象--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对此,国外已有一定的研究,而我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比欧洲8个典型巨型城市区的多中心结构特征,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从京津冀地区和京津复合产业走廊等不同的空间层面,通过就业结构、人口变化、功能格局和转型等角度探讨该地区的多中心结构特征、演变,以及与之对应的功能格局和变迁特征.  相似文献   

9.
上海单中心的空间演化模式导致城市交通拥堵范围进一步蔓延,全市居民出行距离及出行时间的显著增加揭示了城市运行效率的低下。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学者都开始从空间结构的新视角去探索大都市区的交通问题。对一些代表性文献进行详尽分析后,本文认为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的转化是改善上海市交通出行的主导力量与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检验与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在十余年前就提出了构建多中心城市结构的政策主张,希冀以此缓解单中心城市结构导致的城市拥挤等问题.为了检验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上海多中心结构的形成进程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从居住中心和就业中心两个角度对上海的多中心结构进行了测度,指标分别采用分街道的居住人口密度和就业岗位密度.数据的时间序列对比分析显示,上海基于居住和就业功能的多中心结构尚未形成,且随着时间推移,单中心城市蔓延趋势明显,给下一步多中心结构的形成带来巨大的挑战.为了探寻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和原因,运用了住宅选址理论分析框架,同时结合上海实际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和修正.最后就上海多中心结构的战略走向提出了相应观点.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和区域化并驾齐驱的格局下,全球城市一区域(Global City-Region)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跨境区域(CBRs:Cross-BorderRegions)大量涌现。近年来欧盟国家有关大都市区的研究揭示了多中心(Polycentric)格局和区域融合中多层级管治(multi-level governance)的形态,但罕有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制订对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的影响。目前,对于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大都市多中心和多层级管治的系统研究尚不多,本文尝试揭示大珠三角作为多中心都市区和跨境区域的多层级管治的形成、演变和影响。本文进一步透过跨境大桥的案例分析,尝试揭示这个跨境城市一区域的多中心和多层级管治格局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2.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爆发对我国 的公共卫生安全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武 汉,作为这次疫情的中心,一个千万人口级别 的大都市,如何提升城市面对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的空间韧性值得我们反思。本文识别了 武汉就业空间格局及就业中心的空间特征, 初步揭示了武汉都市区就业中心分布和新冠 疫情爆发危险区的空间关联性。就城市就 业空间格局而言,后疫情时代为减少城市内 部疫情的跨区传播,需要形成合理的防疫分 区;为了构建更具韧性的空间结构,武汉需 要优化就业中心职能类型、分层级优化就业 中心规模并且巩固多中心的就业中心格局。 本研究利用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和最新的 企业数据,对武汉3 261 km 2 的主要城镇化地 区进行研究,展示了武汉都市区就业人口的 空间分布情况,为后疫情时代的大都市就业 空间模式优化了提供数据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多中心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概念。随着通讯与快速交通的迅速发展及日益网络化,即卡斯特所谓的流动空间的不断扩展,多中心日益成为众多城市与区域谋求均衡发展的主要目标,为许多空间规划所推崇,典型如欧洲空间发展展望。在中国特大城市的空间规划中,多中心同样是规划师挥之不去的情结,新一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就鲜明地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总体空间结构,与此同时上海、广州、南京、杭州、宁波、厦门等众多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都将多中心作为都市区空间发展的核心目标。多中心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和区域化并驾齐驱的格局下,全球城市一区域(Global City-Region)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跨境区域(CBRs:Cross-BorderRegions)大量涌现.近年来欧盟国家有关大都市区的研究揭示了多中心(Polycentric)格局和区域融合中多层级管治(multi-level governance)的形态.但罕有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制订对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的影响.目前,对于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大都市多中心和多层级管治的系统研究尚不多,本文尝试揭示大珠三角作为多中心都市区和跨境区域的多层级管治的形成,演变和影响.本文进一步透过跨境大桥的案例分析,尝试揭示这个跨境域市一区域的多中心和多层级管治格局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5.
吴运娟  张宁 《城市开发》2000,(11):13-15,19
鉴于奥运会对城市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 ,本文深入剖析了北京奥运选址方案 ,通过对环境、交通、场馆布置的具体分析 ,提出建立南北奥运双中心的设想和以南城奥运中心为主轴的“中心突破、两翼带动”南城发展模式 ,为北京南城城市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单中心城市到多核心的城市区域;是世界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客观规律。本文概述了世界主要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创新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卫星城镇建设模式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中国特大城市构建多中心城市模式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7.
多中心作为一项城市发展战略,已逐渐受到国内外大都市区的广泛认可。基于集聚—分散维度和单中心—多中心维度理论,结合百度热力图等人口空间化数据,提出能够客观反映不同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差异性的测度方法和量化指标——多中心指数(PI)。建立轨道交通系统对多中心指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全国40个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的大都市区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探索轨道交通系统对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在控制了道路交通、人口就业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轨道交通系统通过线网规模、线网结构以及站点布局对大都市区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产生显著影响,但影响的正负取决于近远郊圈层的轨道交通发展水平。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建设,提高近远郊线网比重、次中心TOD耦合度以及轨道网密度,可以显著提高我国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沈磊 《时代建筑》2010,(5):10-15
近年来,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正逐渐发展成长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天津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一直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城市建设的多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天津城市中心结构的规划调整,集中体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思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城市中心公共职能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特色的可持续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交通保障和城市生态的可持续架构。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天津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尝试,为中国特大城市中心结构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央行政功能:北京空间结构调整的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目前的城市结构"单中心 卫星城"的空间布局已经无法适应城市高速发展的需要,这一基本判断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各方面的共识.刚刚完成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在首都发展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北京的城市结构要从单中心转变为多中心.这一关键性的判断,使得本次总体规划有可能成为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次重要规划.现在,总体规划的编制已经全面展开,但是,对如何实现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并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测度与识别是城乡规划研究的热点议题。对此,论文首先从功能、等级、形态3个维度概述了多中心城市研究的内容;其次分析了用于多中心识别的数据类型,包括地理信息数据、位置大数据以及经济社会数据;最后将识别内容与数据类型进行关联,认为数据类型的选择应同识别中心的功能、等级、形态相一致,而数据类型、规模、更新周期则限制了识别类型的多样性。基于此,对我国多中心城市研究提出展望和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