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lanning》2013,(6)
城镇化建设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诸如城镇化水平偏低,建设标准低,城市化素质低的问题,而只有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农民的生存生活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打造出特色城镇、魅力城镇,实现我国城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乡村城镇化进程中村庄集聚的时空方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各地纷纷进行迁村并点,开展小城镇及中心村庄的建设,以推动乡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难免出现忽视自身特点搞“一刀切”的情况,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必须高瞻远瞩,延续和拓展传统村落自发式发展方式,同时又因地制宜地区别对待不同发展阶段的村镇问题,选择适当的建设方式和时机,以促进乡村居民点规模化集聚的健康稳步发展。 一、依托经济发展水平,确定适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3)
靖远县农村地区人口较多,冬季寒冷,农村家庭形成了以火炉为主,烧炕为辅的供暖方式,但此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最近几年,城镇化显著发展,也渐渐改变了农村地区的传统供暖方式。在供暖方式转型过程中存在缴费纠纷、维修归责、环境污染和法律适用问题,应从完善法律、建立机构、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4,(7)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今发展低碳社会的背景下,城镇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受到社会密切的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碳排放的来源包括生活用电、生活用品浪费、食品浪费、建筑物碳排放、乡镇企业碳排放、生活废水废渣废气、资源浪费、交通工具(以大排量为主的私家车)等方面,本文通过对城镇化进程中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及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减少碳排放量的应对措施,以期对实现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发展的加快、私家车等数量的增长造成的拥堵、污染,严重阻碍了城镇的生态化发展。公交优先策略是在实现生态模式下,解决道路拥堵的有效方式。本文对公交优先与生态化城镇规划进行了解析,以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河南省乃至全国的要事.城镇化过程是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各级政府充分发挥综合职能。河南省建设厅政策法规与城建监察处处长林涵碧在文章中强调:城镇化推进需要政府充分发挥综合职能,包括主导、引导、指导、监管等职能。政府要确立城镇发展理念,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战略保障、动力支撑、组织保障,改革城建投融资体制,加强区域资源协调整合,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着力营造和优化软环境。政府还要发挥决策、服务、法治规范和宣传教育作用,切实为城镇化发展保驾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济南市城镇化演变的特征,并从平稳上升、加速上升、波动上升三个时期作了论述,主要对济南市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解决各问题的措施,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中的核心任务之一,对于推动城镇化高质量的进行,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新型城镇化的特点、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及推动农业人口市民化的策略做以阐述,旨在说明农业人口市民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县域城镇化正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战场,城镇化的发展由重"量"向重"质"转变。文章从公共服务设施和就业的视角出发,提出县域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村庄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灵寿县农村人口对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和就业意象的相关数据,分析灵寿县域城镇化的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并基于此提出灵寿县域城镇化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空心村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亚亭  黄翔 《山西建筑》2010,36(3):41-42
针对我国快速城镇化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空心村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现状,列举了"空心村"现象形成原因以及问题表现,提出了几点思考,以使"空心村"问题得到很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中公共空间危机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城市进程中公共空间所突显的社会问题、生态问题、资源问题等人类生活问题以及设计方向欠缺等几个方面为线索进行研究分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空间危机预防和应对提出策略,从而为实现城市化进程后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提供研究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2.
谢扬 《城市规划》2003,27(2):35-41
首先剖析了目前在中国城镇化与粮食供应、与土地占用关系方面存在的误区 ,提出中国的城镇化能否加速关键受制度性障碍因素的影响 ,必须给地方更多的发展积极性 ,靠多极增长推动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其次 ,借鉴国际经验 ,提出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分散式的工业化形成的城镇化规模效应不显著 ,在现阶段要积极推进城镇化 ,长远和根本的就是实行彻底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关注和投入的增加使中国小城镇的演化逐渐由自下而上向自上而下过渡。针对小城镇发展驱动模式的转变趋势,本文以福建闽北山区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为例,以当地居民的地方依恋类型和强度为切入点,辨识小城镇居民参与城镇化进程的潜力和途径,为在小城镇发展中实现政府主导和民间参与的协调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胡滨 《城市规划》2012,(5):46-50
从我国高速城市化进路中所显现的"原子化社会"现象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证的分析表明:其根源在于城市化进路中权力和资本的相互勾兑,一方面"挤压"乡村使之走向终结,另一方面使城市普通居民从原有的依附单位中脱离出来漂浮于社会和制度之外;同时重"经济理性"轻"社会理性"的实存,使人们间新的"社会联结"构建严重滞后,缺乏垂直流动的渠道和机会,加剧弱势群体的"挫折感"和"相对剥夺感",使社会风险和矛盾集聚。而公民社会从其发育始便具有架构国家和民众间桥梁之功效,因此培育公民社会特别是具有政府"合作者"功效的公民社会,有助于消解我国城市化进路中因社会联结缺失所致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5.
对城市化研究中某些城市与区域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胡序威 《城市规划》2003,27(4):28-32
试图澄清当前在我国城市化研究中一些常被误解的城市与区域概念。论述了城乡地域的本质区分 ,分析了城市与城镇概念的异同 ,探讨了城镇地域范围的界定 ,对城市与区域概念的混淆进行澄清 ,最后分别对城镇地域、组合型城市、城市群、都市区、都市连绵区、都市圈和特大城市地区等术语概念进行科学的阐述和界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化的约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缪军 《城市规划》2003,27(7):17-21
尝试探讨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约束因素 ,分析在改革这些因素时可能会遇到的两难的冲突 ,探寻城市化的一些内在规律。指出 ,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资源、分工演进之间有着必然的正或负的相关关系 ,现代城市化理论当务之急就是发展一种能合理解释上述诸因素相互两难冲突的发展理论 ,以帮助我们判断分析我国城市化的现状 ,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现代经济增长及分工演进理论为我们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两难冲突提供了可能 ,同时指出了解决这一冲突的可能的方向。特别强调 ,在我国 ,人口 (户籍约束 )、资源(土地制度 )与城市化 (分工演进 )之间的两难冲突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格局与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基本格局与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化内涵,从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和地域景观城市化等4个方面,构建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和熵值法,对2006的年江苏省县市城市化空间格局和1991-2006年演进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主要表现为经济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人口城市化对区域城市化的总体贡献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18.
就业压力下推进城镇化的产业结构战略选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赵永革 《城市规划》2003,27(6):11-18
就业是我国目前和今后较长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城镇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新增就业人口的重叠对城镇化发展而言既是动力 ,又是巨大的压力。城镇化的实质是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和非农就业的增长。应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 ,合理确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 ,采取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的“两条腿走路战略” ,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对就业带动作用明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改革对城镇非正式就业的管理 ,推进城镇化在经济发展和非农就业增长拉动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夏璐 《城市规划》2015,(10):66-74
家庭既是观察人类个体行为特征的基本视角,也是观察人类整体行为规律的基本单元。以家庭为基本解释单元,能够较为真实、全面地观察中国城镇化的微观机制与逻辑。家庭单元城镇化行为的再生产性与双重理性,决定了乡村家庭的内部分工与支出优先次序。通过成员间的分工,家庭单元会充分配置有限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优化。通过家庭支出优先次序的安排,家庭单元会在可支付范围内优先满足家庭最为迫切和重要的需求,进而导致城镇公共服务发展与空间集聚特征的变化。分工与支出优先次序的存在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所呈现的选择逻辑,是中国乡村城镇化不同于西方城镇化过程的重要方面,基于此建构中国乡村人口城镇化的微观解释框架更能接近传统中国的真实面貌。通过对武汉市域"半城镇化"现象的实证,从家庭策略、行为方式和空间表征三个维度表达中国逻辑下的乡村城镇化机制,基本验证了解释框架的有效性,并清晰地揭示了武汉市域基于代际分工的近距兼业模式,阐释了这一稳态模式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0.
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化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中国城市化研究与当前我国城市化面临的挑战之间的非相关性出发 ,对其中蕴含的方法论根源作了思考 ,认为传统范式的存在制约了领域的研究进展。作者分析提出 ,范式是一个学术领域中的体制性存在 ,并从基本原理、‘现象’范畴、‘经验归纳’方法论三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化研究的传统范式作了剖析 ,其中对城市化概念的结构性定义对于揭示后两者具有关键作用。进而 ,从国外和国内城市化研究的历史发展和传统‘背景’的方法论特征解释了传统范式形成和存在的历史、现实、理论基础 ,及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再有效的必然。在此基础上 ,作者对范式转换中可能存在的方法论‘陷阱’作了分析 ,最终指出 ,基于真正的因果关系的‘双向’演绎、对现实问题的切实关注、以及问题导向的范畴‘重组’应是中国城市化研究整体方法论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