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象天法地意匠与中国古都规划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吴庆洲 《华中建筑》1996,14(2):31-40
影响中国古都规划有三大思想体系:体现礼制的思想体系,注重环境求实用的思想体系以及追求天地人和谐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该文论述了北辰、三垣、四象为主干的天上诸神体系的形成以及象无法地意匠对中国古都规划的影响。通过春秋吴大城、越小城之例,指出楚文化乃象天法地意匠的源泉,秦汉继承和发展了该规划思想,隋唐长安城、元大都城及明清北京城各有奇思,宫城分别位于全城中轴线之北、南和中央,各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既是某一地域各文化圈文化能量的集结地,同时也是该地域文化能量的辐射中心.而作为城市最高形式的都城,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网络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秦都咸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制王朝的都城,其城市建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但是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的不足导致了研究中的天然局限,亟需通过研究视野与方法上的重构来探讨新的认知图景。本文尝试从城市规划的视角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对先秦秦汉时期规划传统的研究和相关历史文献的佐证,推断"辨方正位"为秦都咸阳重要的规划设计方法之一,进而以"立中"与"定向"为线索,重新认识和组织文献与考古资料,辨识咸阳以极庙与阿房宫为核心的轴线体系,以此为基础,勾画秦咸阳都城建制的基本面貌。最终,阐释咸阳轴线体系研究的方法论价值与对当代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研究规划评审完善规划环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奇志 《规划师》2004,20(9):13-14
目前规划评审的地位、责任单位和操作程序不明确。要完善规划评审,应从法律上明确其地位和作用,由相对独立的机构进行组织和安排,规划评审专家的选择应有针对性,应采取多种规划评审方式。  相似文献   

5.
6.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与规划越来越受到重视,规划展览馆直接作为展示城市的现状与发展的载体,也成为了城市的名片;在设计中除了满足一个展览馆必要的功能要求,还需要体现所在地域的文化内涵,在地性等特色。结合内蒙古赤峰市规划展览馆的方案设计,剖析出基于在地语境下的规划展览馆建筑设计中的形体,空间等要素的设计方法,对今后类似的建筑设计过程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天.地.人合一思想与室内自然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易 《华中建筑》2001,1(3):77-78
该文通过对天-地-人合一思想的分析,阐述了室内自然景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思想在室内设计中的反映,提出了在当今进一步发展室内自然景观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宋军 《规划师》2006,22(Z2):34-36
非法定规划适用城市规划的一般方法:思维科学方法、决策科学方法、工程学方法、社会科学方法、经济学方法.在编制非法定规划时,规划师的思维方法、工程技术方法应用的深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方法应用的广度等皆与法定规划的侧重面不同,具有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对创新思维的应用,在非法定规划中应予以强调.  相似文献   

9.
马杨悦 《山西建筑》2005,31(10):7-8
结合永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实践,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指导,进行了丰富城市规划内容的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城市规划管理与规划编制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洪 《规划师》2004,20(10):31-32
规划的决策主体是政府,规划编制单位要将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城市建设方面进行技术转化,制定具体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建立完善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建设复合型规划编制队伍等措施,将两者相结合,有利于管理好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秦人都城营造相关史料的分析,结合对考古发掘资料的梳理,探讨了秦人都城营造的历史及特征.  相似文献   

12.
比对数次略有差异的考古实测数据可知,隋唐长安宫城、皇城、外城的东半部分较之西半部分距朱雀门大道的宽度差值约50丈,即隋唐都城规划设计中的一个基准方格。这一差值的存在既有可能来自原初规划,也有可能来自规划实施中的调整。如是后一种情况,隋唐长安规划方案的设计模数很有可能是500丈,即全城由5排、6列大小相等的共30个500丈见方的模块间以预留道路用地构成。参考与隋唐长安同时期的东亚都城,如隋唐洛阳、日本平城京和渤海国上京城,这些都城可能都采用了边长大于1里的等大方块作为设计模块,由此可佐证对隋唐长安500丈设计模数的推断符合隋唐之际都城规划设计方法的发展趋势,或更为接近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3.
郭璐 《城市规划》2019,43(3):9-16
由于历史上专门性理论著作的缺乏和城市规划本身的复杂性,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知识的内容、结构与特色的认知尚较为模糊。本文通过以历史人物为线索的文献考察,以隋大兴为典型案例,以获得对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知识的基本认识。首先梳理大兴城市规划流程,明确战略决策与布局建设两个阶段中的参与主体;进而分析并验证参与主体的知识构成,包括:政治谋略、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占卜、空间布局的技艺、设计工艺、人力与物力管理的技术等;最终综合归纳,提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存在一个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具有"工匠传统"与"王公传统"的双重属性,并与职官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贾亭立 《城市规划》2017,(12):97-103
中国古代城墙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城池规模是古代筑城形制的重要表现内容之一。通过对反映明代筑城规模的城池城周数据的全面梳理与量化分析,探寻明代城池规模的分布规律,发现:明代城池规模表现出明显的等级特征和地域特征。影响城池规模的因素,既有人为因素,包括等级、历史、政治、经济、人口等,又有客观因素,包括位置、地理环境等,但在诸多因素中,城市的等级仍是主导明代城池规模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从"形势"这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地理、哲学和美学范畴入手,探索宇文恺对隋大兴的选址和布局。认为"举势以立形"和"聚形而展势"是宇文恺"规画"隋大兴的两个基本方面。揭示风水学说中"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基本精神与文化蕴涵,建议对中国传统的生命景观进行文化观照。  相似文献   

16.
南京明城墙风光带保护开发中的道路规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绪冬 《城市规划》2001,25(4):70-73
分析了南京明城墙风光带保护开发中道路规划建设的问题 ,提出具体的规划对策 ,并建议建设明城墙风光带内外平行路 ,以促进风光带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史料分析,揭示唐代市内已经出现居住功能。指出唐代的里坊制松动迹象并不只局限于坊内发生商品交易行为,还包括市本身出现的商业和居住功能复合现象。市内居住功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这一变化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变迁中的意义主要有三点:破坏了里坊制的市坊区分规划制度;突破了里坊制的居住组织原则;推动了城市公共空间从市向街道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以方志城池图为对象、通过多元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古代城市意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可分为内外均衡型、外向型和内向型,3个类型的城市意象均以城内为主、城外为辅,共性大于差异性。其次,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受地理环境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空间差异。第三,中国古代城市意象随时间推移发生动态变化,在清代呈现出中期外向型、晚期内向型两个较为明显的历史演变趋势。最后,指出中国古代城市整体意象体现的是"城乡融合"的传统社会空间秩序,表达的是中国古代理想的城市观。  相似文献   

19.
冯雨峰  何洪杭 《城市规划》2004,28(11):53-59
以对杭州市区2000-2003年四年间共13000多个项目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为基础,对杭州城市建设用地增量大小,增量的功能结构与空间分布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年来杭州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已经大大超过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安排,同时在功能结构及空间分布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尽合理的地方。研究结果也表明,由于实际建设用地增长数量以及功能结构、空间布局与现有城市规划布局所依据的用地规模以及增长数量、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安排的巨大差距,已经使得现有城市总体规划很难发挥对城市建设的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