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黄文亮  李博 《当代建筑》2021,(12):32-35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方面,我国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防控路径——封闭式管控,即在疫情暴发初期,以传统的封闭居住小区为主要的空间单元实行封闭管理.但大规模、长时间的封闭,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经济的冲击.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开放街区政策"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常见的"超大封闭小区"造成的严重城市病而提出的药方.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家对于开放街区的态度又产生了迟疑与动摇……到底什么是适合中国的开放街区?开放街区面对疫情如何安保?针对疫情发展趋势,结合"精准打击"的手机定位系统,我们的城市住宅发展模式究竟应该如何抉择——封闭,还是开放?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数十年粗放城市发展模式影响下,大型封闭街区出现在许多城市地区中,并导致了交通堵塞、街道失去活力等诸多城市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开放街区为后续的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文章以当前开放街区研究的重点问题为线索,回顾了中国开放街区的理论研究,同时整理了2021年6月26日"可持续开放街区在中国"论坛中王建国、崔愷、张永和、庄惟敏与黄文亮对上述问题进行的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及会后文件正式提出"街区制住宅改革"后,"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引发了各界的广泛讨论。文章回溯了中国住区和邻里模式的历史演替,指出中国社会在面临选择集体住宅模式时,一贯持开放态度;在全面归纳了当前"超大封闭小区"的弊端后,提出了开放街区的"开放性"要求,进而总结了中国适用的"开放街区空间特质"。最后,结合当前街区和社区规划实践经验,回应了利益相关团体对"开放街区"的若干隐忧,肯定推进开放街区理念的合宜性。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封闭小区的大规模建设带来生活、出行不便以及文化断裂的大背景下,苏州作为各类试点城市,为顺应城市的发展,有必要对开放街区进行探讨研究。该文通过研读文献梳理出开放街区的定量和定性衡量指标,基于此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对苏州开放街区进行初步判定,得出苏州现状及规划的行政办公用地基本上符合开放街区尺度及其他要求。最后,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分析出苏州老城和新城开放街区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以期支撑后续苏州居住型开放街区设计指引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封闭小区的规模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已经对我国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产生严重不良影响,未来居住区的发展应脱离此前一直坚持的居住小区模式,提倡建设开放型居住街区,以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该文分析了开放式街区的特征,并且根据开放街区的道路结构、功能布局以及开放空间等特征提出了封闭小区向开放式街区转化的策略,以期对未来封闭小区的开放式改造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7,(Z2)
以"窄路密网、小尺度街区"为特征的开放街区是促进城市紧凑、高效、低碳发展的重要空间模式,也是未来城市开发和更新的发展方向。开放街区对于我国目前优化城市空间质量、公交慢行优先、促进社会交往和弱化社会隔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产业升级背景下运用开放街区理念对城市中心地区生产空间的重塑进行思考,通过分析过去大型封闭街区发展模式所产生的城市交通不畅、土地低效利用和绿地私有化等方面的问题,从提升路网的连接性、提高地块建筑密度及将附属绿地转换为公园绿地3个方面探讨适应开放街区理念的更新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针对封闭小区衍生的各种严重问题,"开放式城市街区"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本文主张的"开放式城市街区"是以各自构成保安单位的围合式(封闭式)小街廓为肌理,并以窄街道密路网为基本组构方式,形成能够促进公交导向发展、包容社会多元性、催化人际交流、有利城市活力及税收、形成公共空间舞姿和体现人性尊严的创新型住宅开发建设模式。结合笔者15年来在国内推行开放街区的实践经验,探讨社会各界对"创新开放街区"的质疑,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同时回顾历史上住宅模式的演变过程,基于中国人对多元的住宅模式均显现了高度的适应性,笔者相信未来对开放街区模式的接受是高度可期的。  相似文献   

8.
"街区住宅"的涵义及其规划设计策略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怿  张玉坤 《建筑学报》2005,(10):10-12
"街区住宅"兼有开放与封闭的特点,融合了居住、商业、文化、服务等多种功能,协调了住区与城市、居住与生活的关系.创造宜人的"街区住宅"必须改革城市规划的许多现有规定,摒弃封闭式的"居住小区"模式,将住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分,寻求住区与城市的交融.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很多"超大封闭小区",导致交通堵塞、街道失去活力、住区空间孤岛化、城市公共资源私有化、城市运行维护的公共成本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不断提升、土地空间利用效率受到限制等诸多城市问题.借鉴欧洲城市"街区制"空间布局的经验,国家倡导"小街区、密路网",建设开放街区,提升交通疏解能力,提倡低碳出行,促进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居住空间需求的急剧扩张,高层高密度小区逐渐发展为不可避免的城市居住模式。由于传统封闭住宅小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开放街区"成为现今住宅小区的发展趋势。研究选取上海典型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街区类型设计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方式研究建筑布局和绿化形式对开放街区的微气候影响,为优化高密度住宅小区的布局提供参考,并为实际规划方案的评估过程提供优选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夏热冬冷气候区,围合式开放街区的室外热舒适度高于点式开放街区;建筑垂直绿化对围合式布局的影响程度大于半围合式和点式布局;南立面绿化和东立面绿化在行人高度处会带来更高的热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
As a city is the carrier of human society and hous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citizen's life and survival, the citizens' choice of their housing mode will inf luence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fe of the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society. In view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values and investments, people are eager for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unity and the city. As a kind of compact and efficient housing mode, the housing block highlights the organic link of the community within the city in an open and shared liv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housing blocks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using blocks through a comparison with traditional gated residential quarters and urban blocks. It then analyzes the current diffi culties of housing block development in China from aspects such as the planning concept, planning system, management mode, and development mode and accordingly proposes planning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in hope of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housing block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寻求大而专的城市建设中忽略了的城市人本尺度,找出造成了一系列的"城市病"的诱因。并且通过深刻理会张永和在《小城市》一文中对于城市问题的诊断,明确"开放街区"在我国推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问题。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认知转变,找回离人们越来越远的城市活力。  相似文献   

13.
目前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开始关注儿童需求,包 括自然性和游戏性,但缺少从儿童教育性视角的研究。借助大 栅栏街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胡同街巷线性空间特点,从承 载文化教育功能视角,研究大栅栏历史街区公共空间适儿化改 造对儿童友好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具有借鉴意义。首先以大栅栏 街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挖掘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中华优秀文 化基因,通过人本观察、儿童心生理认知实验和语义分割等方 法,研究儿童认知特征及文化认知偏好,建立大栅栏适儿化文 化教育基因库;其次梳理大栅栏公共空间类型和模式,构建大 栅栏适儿化文教场景体系;最后通过归纳景观场景范式提出优 化策略,并结合党建引领、多元共融的社区营造工作体系下开 展的“党建四合院”“大栅栏儿童责任规划师”和“大栅栏文 化童学路”3个特色项目实践,探索具有文保区特色的儿童友 好城市建设模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14.
臧亭  李晓策  张浪 《园林》2021,(2):25-30
从城市绿地系统到城市生态系统是当代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最重要的演进.伴随着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探索、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演进,上海生态空间建设立足当下,克服土地资源极缺等主要困难,艰难起步、跨越发展、转型升级,从城市绿地系统到城市生态系统,探索出一种高效集约、统筹兼顾的韧性城市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展望中国两个百年...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互联网开放数据,通过对比分析上海内环范围的实体餐饮店铺和互联网外卖店铺的区位特征,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实证互联网的空间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城市尺度上,互联网外卖店铺远离城市中心区并在其边缘个别地块再集聚;中观尺度上,呈现远离传统商业中心和主要道路交叉口,并在可达性较低的街道再集聚;微观尺度上,呈现偏离临街区位,向地块内部渗透的特征.三个尺度上外卖店铺相对实体店铺的区位变化可概括为“均质化”和“再集聚”.进一步提出理论解释:外卖店铺借助互联网平台避免空间竞争,从而降低成本,促使“均质化”发生;而互联网平台直接的“收益分成”会随着“均质化”逐渐稳定,其通过参与分工获得其它收益,构成了“再集聚”的主因.据此推断,随着分工深化,规模化外卖生产企业将会逐渐成为“新都市工业”的开端.最后,提出城市规划可从关注弱区位地区发展、探索开放街区等空间设计策略、加强土地混合使用的规划管理和设计策略研究等方面予以响应.  相似文献   

16.
基于愈合理论的"三坊七巷"保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鹰 《建筑学报》2006,(12):40-44
城市必须继承和发展反映自身城市发展历史的城市文脉,这是一种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本研究提出愈合历史街区理论,基于此理论分析了福州历史街区"三坊七巷"的保护问题,从历史街区和古民居建筑的"初步愈合"和"造血再生"两个层面入手,提出了保护历史街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对愈合理论的可操作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街道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并始终扮演着连接城市不同区域、提供日常公共活动空间和促进商贸、文化交流等角色。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一些城市的部分街道面临环境品质低下、快速机动化和公共性减弱等问题。文章首先回溯了中国古代街道的发展历程,重新认识其与社会和文化的关系。其次,通过对台北街道的演变和“小街区”、“住商混合”、“法律规范”、“政策及社会力量”4个形塑台北街道的关键因素的介绍,对街道进行再认知,以探索符合我国历史文化的街道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张曦 《新建筑》2014,(4):98-101
目前中国大多数住区空间只具有景观上的美化作用,忽视了城市的多样性与人的交往需求。开放性住区的探讨虽指明了理论上的发展方向,但其设计理论与实践之间仍存在着差距,致使中国现有的住区无法找到合适的开放住区空间模型来指导实践。通过建立一个适用于苏南地区的高层住区空间模型,尝试在开放’隆住区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起衔接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城市空间增长出现高速低效、整体结构失衡、整体容量控制失效的问题,城市增长边界作为城市增长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并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本文立足于城市增长边界在我国的规划实践,结合典型发达国家对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分析,试追溯城市增长边界基本内涵,对城市增长边界与我国现有空间管制工具——"三区四线"、"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边界"、"城市开发边界"的关系进行辨析。提出我国城市增长边界应具有双重内涵——基于区域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原则,体现"底线"思维和城市最终远景规模特征的"永久性"城市增长边界,和基于"分期规划"的理念,体现城市阶段性发展特征的、保证过程紧凑的"阶段性"城市增长边界。最终通过对国外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城市增长边界的实施需要结合切实有效的控制技术和管理政策,从而实现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平衡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0.
WUDAPT项目:城市形式与功能信息的众包解决方案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全球城市气候研究中的数据鸿沟,一个城市气候领域的先锋研究小组提出了WUDAPT项目以克服获取城市数据的障碍。文章基于“众包”理念,从城市形式与功能信息收集的视角,介绍了WUDAPT项目的概念和数据分级,分析了城市尺度(0级)、街区与建筑尺度(1、2级)的数据收集与应用的研究进展。文章指出WUDAPT将促进基于城市气候视角的城市形态研究方法的重大转变,并探讨了其在气候敏感型城市设计与规划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