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首先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性分类框架,分析了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位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构成不同,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城市内部出现一定程度的空间分化。其次,结合这些规律和趋势,研究提出了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能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选取中小城市芜湖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将芜湖市与国内外大都市发展进行了比较,得出芜湖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势头较猛,然后运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产业地理集中度指数(EG)、赫芬达尔指数(H)3个指标对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得出芜湖市现代物流业地理集聚度较高,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较低;芜湖市现代物流业、金融业行业内企业集聚度明显高于其它生产性服务业;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集聚现象显著以及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度与行业企业集聚度存在不一致性等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科学发展有助于形成新的产业示范区和推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基本特征、动力机制和演化规律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央商务区、文化创意产业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物流集聚区和服务外包集聚区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国际经验,进而提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2)
北京已率先在全国形成了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而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和必然趋势,本文利用区位商指标对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集聚情况进行了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杭州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外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学研究体系。在经济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区域性大城市面临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契机。本文以杭州为例,通过对杭州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化的过程、特征及其与办公楼开发之间供需关系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存在的问题,比较总结了国内外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杭州城市空间布局、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3):67-68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特征的测度为基础,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这种影响在不同发展区域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单向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只有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区域有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国外发达地区,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首先分析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并测算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并引入DEAP2.1软件测算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率。最后从发挥政府作用、发展产业集群、发挥行业协会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3)
文章利用Open Geoda分析工具,对京津冀经济圈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空间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存在负的空间相关关系,北京产值最高,发展最快,处于是京津冀发展的核心位置,但是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仍未产生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服务业集聚区不仅对带动服务业本身的发展,而且对培育新的城市空间增长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受到学界和政府的关注,但由于学科视角的差异,对于服务业集聚区的内涵、界定标准以及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尚未形成共识。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产业组织与地理空间的双重视角界定服务业集聚区的内涵与标准,探索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的流程与内容,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探讨如何理性地选择与规划服务业集聚区,旨在完善服务业集聚区的理论研究,推进服务业集聚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8)
利用我国24个省市2004—2011年的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FDI空间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从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来看,生产性服务业FDI和经济增长均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并呈现空间集聚的特征,某个地区与邻近地区生产性服务业FDI和经济增长的水平有关。从空间滞后模型分析看,生产性服务业FDI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总体上小于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弱化的趋势,而生产性服务业FDI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1.
西方生产者服务业空间结构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遵循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从形式研究、过程研究和机制研究三方面系统回顾西方生产者服务业空间结构研究的进展,梳理了西方生产者服务业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阐明了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90年代,广州的生产服务业进入起飞发展阶段.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快速增加,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从分散到集中的特征.现以信息咨询服务业为例,分析了广州生产服务业在起飞阶段的最初10年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认为,来自城市、政府、企业三方主体的相互作用,对生产服务业在这一阶段的空间分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城市格局的空间重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地方政府调控以及生产服务业自身空间行为差异是其空间集聚发展的内在动因.其中,通过对生产服务业企业的调研.对企业自身的空间行为差异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城市功能与城市人口在空间布局上的错位.因此,以功能布局优化带动空间布局优化的关键在于:明确空间错位发生的产业维度,对可能被疏解的城市功能和空间优化的主要载体进行界定.通过空间坐标精确落点、空间栅格化等技术,可以对上海市各类产业的企业空间分布和就业密度衰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空间错位主要发生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维度上,科创产业最有可能成为功能优化的核心产业,而中心城周边地区最适宜成为上海市未来空间优化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国内外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划定方法的分析,同时基于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提出空间结构导向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理念,分析空间导向的需求、空间结构和增长边界两者的互动路径,以及实现结构引导的思路.并将这一理念和方法运用于杭州市的案例研究中,在发展规模判断的基础上,探讨宏观层面的空间结构,结合具体划定方法,划定刚性与弹性城市增长边界.进一步探讨总结了与空间结构长效引导结合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要点,包括以构建良好的空间结构为前提,以定量方法的深入研究为核心,以刚性与弹性城市增长边界并举应用为落脚点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经济外部性和生产创新性要求城市产业空间集聚,柔性生产方式促使产业集聚更加小型化和灵活化,产业集聚区是适应这样的时代要求而产生的。引入产业集聚区这一概念,阐述了上海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空间布局,分析了产业集聚区如何构建上海“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机制,最后提出了利用产业集聚区推动城市网络化全面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南京市主城区2007年开盘在售的商品住宅信息为数据分析基础,对南京市2007年商品住宅的发展概况和集聚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趋势面分析法和空间插值分析法对南京市商品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南京市主城区2007年商品住宅价格在空间上存在的几个特征。文章的最后,对南京市商品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华晨  马倩  周轶男 《规划师》2011,(1):100-105
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创意城市所需技术和文化等智力资源的聚集地,对创意城市的形成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依托高校是创意城市的重要实现形式.活跃的智力源、稳定的输送网和弹性的交流域是高校依托型创意城市的关键要素,这三个要素的有效组织依赖于智力源与输送网的匹配释放以及交流域对智力源和输送网的自增强过程.  相似文献   

18.
2000年前后杭州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以期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配置空间资源。随后"一主三副六组团"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思路的提出,则实质上暗含通过多中心空间结构引导老城人口疏解以及促进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区划调整后近10年来的人口统计数据,对新时期杭州市区的人口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并从市区和主城两个层面对杭州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实证研究,据此提出引导杭州市区人口空间合理分布的规划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徐雷  刘新  李包相 《华中建筑》2006,24(9):64-67
针对杭州正在进行中的“休闲之都”理念引领下的城市建设,该文在提出休闲城市空间环境资源四个属性及要求的基础上,对杭州空间环境资源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归纳分析了杭州城市空间资源优化改进采取的若干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