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荷兰建筑师赫曼·赫兹伯格(Herman Hertzberger)是结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思想上继承了阿尔多·凡·艾克将"深层无意识结构"这种结构人类学的思想运用于建筑设计中的理念,更进一步提出了"多价性"空间(Polyvalence)这一全新理论,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设计作品当中。  相似文献   

2.
西班牙建筑师哈韦尔·皮奥斯(Javier Pioz)和罗莎·塞尔维拉(Rosa Cervera)是"建筑学与仿生工程学(Architecture & Bionic Engineering)"这一新理论的先驱和倡导者,通过学习存在于自然界的柔软性和适应性规律,运用于建筑创新的实践中.文章简要介绍了塞尔维拉和皮奥斯(Cervera & Pioz)的五个设计作品和五项主要设计原则,主要阐述作者如何从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并将灵感融入建筑设计,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优美的建筑新里程碑--"建筑学的仿生结构(Architectural BioStructure)".  相似文献   

3.
雷晓花 《山西建筑》2005,31(1):33-34
在简要介绍传统薄壳结构的发展和缺陷的基础上,结合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开发现状及其优点,提出将这种新型的材料RPC运用于薄壳结构的设想,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出了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4.
姜敏华 《现代装饰》2014,(12):20-21
<正>"十次小组"(Team10)是活跃于2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建筑组织团体,由当时一批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建筑家组成。作为Team10的活跃分子奥斯卡·汉森(Oskar Hansen)创造性地提出了"开放形式"理念,并成功将其运用于艺术、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中。汉森(1922-2005)是一位出生于芬兰、具有欧洲哲学背景和国际色彩的波兰艺术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理论家及教育家。巴塞罗那现代艺术馆(MACBA)此次举办的特展追溯并回顾了奥斯卡·汉森的"开放形式理论"的演变,包含从其建筑项目的起源到运用于其他艺术家实践的电影、视觉游戏和表演手法的整个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岳亚军  李乐  徐万里 《山西建筑》2014,(13):134-136
将层次分析法(AHP)运用于玉树机场排洪工程方案规划中,确定了准则层元素,结合实例分析了方案层判断矩阵的构建方法,最后,研究得出了排洪方案规划结果,实践证明该方案运用于玉树机场防排洪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镇化进程伴随着城镇建设用地紧张与乡村建设用地不集约并存的矛盾,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提高用地集约度是大势所趋,但实际操作如"合村并居"等产生了一些问题.针对以上困境,文章引入"不确定性(uncertainty)"和"弹性(flexible)"规划思想,建立了运用于村庄居民点布局优化的弹性规划方法,从沟通式规划、空间弹性、时间弹性等维度制定了规划策略.并尝试将该方法运用于山东省D镇的乡村振兴规划实践,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村庄布局与整治规划弹性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金银丝工艺(Filigree)的应用,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人们第一次将该技艺运用于首饰的制作,其中以马尔丁省米迪亚特的"telkari"最富盛名。不同于镂空钻洞的雕凿技术,Filigree以小珠串或者螺线的形式焊接、堆砌,制成珠宝首饰或者用以装饰其他物品的表面。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空间钢架结构非线性损伤的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uto 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ARCH)模型残差偏移距离的损伤识别方法。文章首先描述ARCH模型的基本理论,并给出了ARCH模型建模的定阶方法和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接着分析结构非线性损伤的特性;然后,考虑到传统的非线性识别指标难以运用到空间钢架结构,提出基于ARCH模型的欧氏距离指标和改进的残差偏移距离指标识别钢结构损伤位置。最后,使用一个8层剪切结构数值模拟验证了2个损伤指标的有效性,并且将文章提出的指标运用于输电塔钢架模型的非线性损伤识别试验中。模拟和试验结果表明,传统的非线性损伤识别指标难以直接运用于钢架的损伤识别,而建议的欧氏距离指标和残差偏移距离指标可以较好地识别出钢架结构的非线性损伤。  相似文献   

9.
将总功效系数法运用于评价大气环境下再生高性能混凝土(HPRC)抗碳化性能的指标体系.该方法以混凝土结构抗碳化性能和抗渗透性作为长期性能的主要设计指标,用碳化深度和氯离子渗透系数进行考核;短期性能用混凝土的工作性与强度评价,工作性以坍落度与扩展度为考核指标,强度则根据结构受力状态选择抗压强度或抗折强度为考核指标.将以上四...  相似文献   

10.
《钢结构》2012,(9):81-82
多年来,钢梁已经被成功地运用于复合钢及混凝土结构领域中。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改进导致了新型结构型材的产生。其中复合正弦腹板网格结构在近些年被运用于巴西建筑结构中。尽管这种复合结构有很多优点,仍然缺少技术规范来计算这种梁结构的性能。因此,仍需要更多的设计建议妥善处理这些构件及它们与相邻构件连接处的弯扭承载力和初始刚度问题。所以:1)试验测试中所用构件按十字形排列;2)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构建构件和组合梁的有限元模型;3)有限元模型通过试验数据的验证;4)对其进行参数研究;5)提出一个理论模型。所提出的理论模型虽然包含了很多复杂因素,仍与试验和数值分析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8,(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中,通过阐述"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优势,提出了一些应用策略,旨在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童琳 《建筑施工》2007,29(4):300-302
BT(建设一转让)模式是一种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方式,同时也是建设管理方式的创新。合理的建设管理方式运用是项目运作成功的保障,针对实际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在"BT融资代建制"的制度设计中规避风险,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如何提高地下人防工程结构的自防水功能,加强人防工程结构的自防水能力?文章从设计、施工、监督管理等几方面,探讨产生结构渗水的因素,提出了关键环节的控制措施,把握好设计审查、施工监督、竣工验收关,总结出"一个里面、一个重点、四项手段"的解决方法。并运用于实践,取得较好的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14.
雕塑属"纯"立体造型艺术,雕塑家可随意发挥其艺术想象力,表现他的思想主题或艺术观点;而建筑师却要面对一系列的"建筑本体问题",如功能关系、空间的使用、结构体系、能量循环、人的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制约。从立体造型艺术角度将"雕塑融入建筑",凭借对雕塑的审美认识,汲取雕塑表象的审美成分,让建筑形体突破各类"建筑本体因素"的制约,将雕塑性语言运用于建筑当中,赋予建筑更多的表现力与包容性,从而实现"实用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将调谐质量阻尼器(TMD)运用于润扬北汊斜拉桥地震反应控制。给出了TMD的减震机理及其力学分析模型,建立了TMD-斜拉桥地震反应控制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TMD对斜拉桥减震效果分析。分析发现,TMD使斜拉桥结构的阻尼耗能减少了30%,主梁跨中和端部的横向位移减少了12%,竖向位移减少了24%。结果表明,调谐质量阻尼器能有效的控制大跨斜拉桥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  相似文献   

16.
胡玎  王越 《园林》2007,(4):24-25
这几天,读了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回顾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诞生过程的文章——“那一天”。该校区的确是一件洋溢着传统,又新意勃发的当代作品(图1、图2)。将传统的形式、意境尝试运用于大体量的现代建筑上,  相似文献   

17.
多种加固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技术和材料制造工艺的发展、将有更多的新工艺、新方法、运用于建筑结构中。不同的方法都有各自的技术优势。本文就加固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进"退"思维的分析,探讨了"退让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主张将其运用于建筑设计中,以助于对解决建筑与环境的矛盾作一点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正为促进建筑产业升级,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组织国内建筑行业百余位专家,对《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进行了全面修订。《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文件与2010年版相比主要变化如下。(1)将"混凝土技术"和"钢筋及预应力技术"合并为"钢筋与混凝土技术"。(2)新增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3)将"防水技术"扩充为"防水技术与围护结构节能"  相似文献   

20.
防屈曲约束支撑(BRB支撑)一般用于钢结构工程,在福建地区运用于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的实例较少。本文以万科.金域华府10#楼为例,从支撑的布置和计算设置入手,探讨了带BRB支撑的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的计算方法和节点构造处理,为此类高层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