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现代化市场的不断发展,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国内的老油田不断枯竭,油田的开采越来越难,这就要求人们从枯竭的油层中将原始地质储量中的原油开采出来,迫切期待着新型的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产生和应用。而在众多提高采收率技术中,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更明显的技术优势。本文阐述了二氧化碳的驱油机理及方式、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介绍了CO2驱油的存在的问题,指出了CO2驱油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油田的地质储量相当一部份分布在过渡带上,这类油藏的含油层岩性变化大,油水关系复杂,原油物性差异大,开采难度比较大。因此,注水开采,采收率低。为了更好地挖掘这部份地区的残余油,提高最终采收率,在某油田西部过渡带地区两个注采井组进行微生物驱油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研究低渗、特低渗透欠压油藏有效注水开发技术,朝阳沟油田朝50区块进行微生物驱油试验,优选的微生物菌种能够在油层中有效的改善原油组份,降低原油粘度,提高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油气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在此背景下,利用三次采油技术提升原油的采收率,对缓解我国油田产量下降压力,维持我国原油稳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分析三次采油驱油机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以气驱为主的当前几种典型的三次采油技术,并详细阐述了以蒸汽吞吐和注蒸汽为主的稠油开采方法。  相似文献   

5.
蒸汽驱油是稠油油藏经过蒸汽吞吐开采以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开采方法。本次在楼112井区实施的1个井组蒸汽驱试验取得一定效果,对构造简单、油层分布零散的小油藏将来转驱提高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过多年的开发,葡北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开采阶段,如何降低含水上升率和提高油田采收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模拟葡北油田的油藏条件,进行了普通中分聚合物和抗盐聚合物室内性能评价和驱油效果实验,葡北油田属于中低渗油藏,与抗盐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匹配性。聚合物驱是指向油藏中注入髙分子量的水溶性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方法。  相似文献   

7.
[摘要]随着二氧化碳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其驱油机理日益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在调研国内外二氧化碳驱油发展史、驱油机理以及相关数学模型塞础上,利用数值方法求解了考虑CO2驱油传质扩散机理的一维混相数序模型,分析了原油粘度,扩散吸附等因素对驱替效果的影响。考虑CO2的扩散吸附作用,CO2驱油前缘发生运移滞后,降低了驱油效果,原油粘度越大,CO2降粘效果越明显;混相驱替时CO2浓度越大,降粘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正在不断增加,引起的环境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因此二氧化碳的埋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研究发现通过将二氧化碳注入油藏可以显著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同时解决了二氧化碳的埋存问题,因此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石油开采行业的重点采油技术。本文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埋存方式,并讨论了在混相驱和非混相驱两种驱油原理下二氧化碳的埋存量与提高原油采收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前随着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油藏开发表现”低采出、高含水、递减大”的特征,油藏平面、剖面矛盾加剧,油藏水驱状况日益复杂,水驱油效率降低,剩余油分布状况日趋复杂,挖潜难度增大,油藏控水稳油形势日益严峻,调驱或三次采油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为此,根据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和流体特征,在广泛调研和室内实验评价的基础上,借鉴油田内外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思路,开展微生物驱油技术试验,通过矿场实践有效提高了驱油效率和最终采收率,丰富了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稳产技术体系,为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重的战略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油田仍采用注水开发,这就面临着需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和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对此,国外近年来大力开展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项技术不仅能满足油田开发的需求,还可以解决二氧化碳的封存问题,保护大气环境。该技术不仅适用于常规油藏,尤其对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可以明显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由于高浓度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比普通聚合物溶液大,更有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本文通过对某区块局部注高浓度的现场研究,初步总结了高浓度驱注采动态变化规律,对驱油效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善驱油效果的一些做法。结果表明,高浓度能够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提高油层的动用厚度,具有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朱凯 《中国科技博览》2014,(40):140-140
为明确常规聚合物驱后高浓度聚合物溶液粘弹性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开展了以下驱油试验,聚合物用量相同,按3500mg/L×0.5pV的用量计算,即总用量为1750pv.mg/L。常规聚合物分子量1200万,高浓度聚合物驱使用分子量为2500万抗盐聚合物,岩心气测渗透率为1000×10—3μm2左右。试验表明当用高浓度和高分子量(2500万)聚合物驱替时,由于溶液体系本身的高粘弹性,增加了注入压力,使油藏中的液体进入更小的孔隙中,并将其中的残余油驱出,从而改善了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老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每年新增可采储量不足,主体油田已经进入年产量下降的阶段,且处于高含水期。如何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是目前国内采油研究热点问题。国内陆地上约80%的油田采用注水的方式进行开发,但由于陆相沉积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采收率较低,仅能达到20%~40%。若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采用其他驱油技术,如聚合物驱油、微生物驱油、注气驱油等是非常有前景的。本文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驱油技术的热点研究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高粘稀油油藏降低储层原油粘度、提高渗流能力、增加流度,进一步研究区块加密后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新方法,2006—2008年开展了“蒸汽驱油现场先导试验”。针对油藏原油粘度高、渗透率低、粘土含量高、有效厚度小等特点,开展了室内物模实验,进行了蒸汽驱油可行性研究;应用数值模拟技术优选了注汽参数和驱替方式;开展了地层防膨预处理和井筒隔热技术研究。现场试验3个井组,累积增油1.81×104 t。通过试验研究,给出了低渗高粘稀油油藏适合蒸汽驱油技术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5.
海上稠油聚合物驱关键技术研究与矿场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深入分析海上稠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难点与挑战的基础上,通过近10年的攻关和矿场试验,研制出适合海上稠油油藏条件的驱替液技术、平台聚合物配注技术、海上稠油含聚采出液处理技术及早期注聚效果评价等一系列技术,初步形成了海上油田聚合物驱油技术体系,并在渤海绥中36-1、旅大10-1及锦州9-3等3个油田进行了不同规模的现场试验,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证明了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海上稠油油田应用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有效性,为海上油田高效开发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利用搅拌发泡法研究了磺基甜菜碱氟碳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的起泡高度和泡沫半衰期,确定了一种可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泡沫驱油体系——磺基甜菜碱氟碳表面活性剂(FS)/α-烯烃磺酸盐(AOS)(质量比为1∶5(质量分数为0.2%的FS/AOS溶液))+1000 mg/L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分子量为1000万)。用该体系进行泡沫驱油室内填砂管驱替实验研究,在45℃,交替注入0.25 PV的FS/AOS/HPAM驱油体系和0.25 PV的氮气进行驱油实验,所用原油45℃黏度为950 mPa.s,结果表明,注入复合段塞后,注采压差迅速上升,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原油采收率32.06%,最终采收率可达80.79%。  相似文献   

17.
李震 《中国科技博览》2014,(15):381-381
细菌生化采油技术是一种通过引入或刺激在油藏中能够存活的细菌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自从1926年美国的Beckman提出将细菌注入地层来提高采收率的想法以来,经过70多年的不懈努力,细菌采油已由室内研究逐渐向现场应用转化。细菌采油以其费用低、工序简单、操作方便,既能采出流动的油,又能采出不流动的油等特点,成为继热驱、化学驱、气驱之后的又一种新的提高采收率方法。  相似文献   

18.
前言: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是一种通过引入或刺激在油藏中能够存活的微生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自从1926年美国的Beckman提出将细菌注入地层来提高采收率的想法以来,经过70多年的不懈努力,微生物采油已由室内研究逐渐向现场应用转化。微生物采油以其费用低、工序简单、操作方便,既能采出流动的油,又能采出不流动的油等特点,成为继热驱、化学驱、气驱之后的又一种新的提高采收率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胡陈 《中国科技博览》2011,(26):108-108
对于非均质性严重的油藏来讲,水驱之后的剩余油多分布在低渗透层和孔隙的角隅中,在此情况下,为提高低渗透层的储量动用程度,确保高效开发和稳产,开展了氮气泡沫调驱试验,要求注入的氮气加泡沫剂在高水洗层内形成大量的泡沫,进而封堵注水串流通道,改善油藏的非均质性,提高注水驱油的波及体积,根据地层流体性质和油藏实际条件开展了氮气泡沫调驱配方体系中泡沫剂性能的评价,并筛选出较适宜的泡沫剂和用量。  相似文献   

20.
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物驱作为提高采收率技术是最先发展起来的,综述了聚合物驱在目前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并对现行的聚合物驱的驱油机理进行了探讨,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