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出土的古代纺织品纤维成分进行分析,可以清晰观察到纤维表面特征,初步判断出土的古代纺织品纤维成分为丝;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与现代蚕丝对比,出土的古代纺织品具有氢键、酰胺I、酰胺II、酰胺III、酰胺IV等丝纤维的吸收特征峰,进一步判定该古代纺织品原料为丝纤维.通过显微拉曼光谱分析测得出土古代纺织品的染料成分中含有靛蓝.  相似文献   

2.
应用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对羊毛纤维、蚕丝纤维及其混纺纤维进行鉴别,并建立羊毛/蚕丝混纺纤维含量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应用二阶导数谱图中的1 265±1、996±1、(974±1)cm-1一组吸收峰可以对蚕丝纤维进行定性。应用二阶导数红外谱图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选取835.00~495.00cm-1作为建模时的峰范围建立定量模型。该定量方法数据重复性较好,标准偏差≤1.51;定量模型的回归系数及定标均方根误差分别为R:0.999 43和RMSEC:1.16;与化学溶解法相比,两者的定量结果与实际含量的绝对偏差相差不大,但红外光谱法的回收率稍低,在87.76%~107.82%之间。  相似文献   

3.
应用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对羊毛纤维、蚕丝纤维及其混纺纤维进行鉴别,并建立羊毛/蚕丝混纺纤维含量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应用二阶导数谱图中的1265±1、996±1、(974±1) cm-1一组吸收峰可以对蚕丝纤维进行定性。应用二阶导数红外谱图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 ),选取835.00~495.00 cm-1作为建模时的峰范围建立定量模型。该定量方法数据重复性较好,标准偏差≤1.51;定量模型的回归系数及定标均方根误差分别为R:0.99943和RM S EC :1.16;与化学溶解法相比,两者的定量结果与实际含量的绝对偏差相差不大,但红外光谱法的回收率稍低,在87.76%~107.82%之间。  相似文献   

4.
采用红外、紫外-可见漫反射和光致发光光谱对产地为多米尼加共和国的蓝珀进行较系统的宝石学及光谱特征研究,并就热处理对其特征光谱的影响及其改变机制予以初步探究。多米尼加蓝珀具蓝色荧光,热处理易致其蓝色荧光转为白垩状土黄色,且体色由黄色变为褐红色,同时表面可见龟裂纹。红外光谱表明,样品常态下具2 931、 2 860、 1 710、 1 454、 1 380、 1 242、 1 176、 1 041 cm-1附近的典型吸收峰,其中2 931cm-1与1 710 cm-1的强度比值I>1;热处理后,上述典型特征峰改变不明显,但其I值渐小,并可至I≤1,因此I值可作为蓝珀经热处理的指向性依据。蓝珀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中可见449、 474 nm附近的反射峰及918 nm附近的弱吸收,但上述特征峰在样品经一定强度的热处理后,均趋消失。光致发光光谱测试表明,样品常态下可见449、 475、 504 nm附近具鉴定意义的指纹特征峰,但经热处理并随着处理时间增加,其中449 nm处吸收先减弱,直至以上3个特征峰合并为545 nm处...  相似文献   

5.
以废旧毛涤混纺面料为原料,采用还原C法对废旧毛涤混纺面料进行溶解;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分析,发现羊毛溶解过程实质上是溶胀溶解的过程,当溶解率到89.8%左右,只能看到少量未溶物,剩下的几乎全是涤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分析,发现溶解过程中面料中的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着羊毛的不断溶解,红外光谱中蛋白质的特征峰减少,涤纶的特征峰逐渐变得明显。  相似文献   

6.
染色处理在珍珠改善中较为普遍.通过对天然的及染色处理的黄色、黑色海水珍珠分别进行紫外-可见分光光谱、红外光谱以及激光拉曼光谱测试,研究分析了天然与染色珍珠的图谱特征,结果表明:天然黄色珍珠以355 nm为中心的紫外-可见光谱吸收宽谱带为有机致色因子所致,而染色黄色珍珠的450 500 nm宽吸收带由染色剂产生.天然黑色珍珠的紫外-可见光谱特征为天然黑色素的520 nm、700 nm吸收峰,而染色黑色珍珠无此峰.天然黄色珍珠的红外光谱具有文石的703 cm~(-1)和882 cm~(-1)吸收峰,染色黄色珍珠因文石结构被染料破坏而不可见文石的703 cm~(-1)和882 cm~(-1)吸收峰.黑色珍珠难以通过红外光谱区分天然、染色样品.天然黄色珍珠的拉曼光谱明显可见文石引起的1 086 cm~(-1)、704 cm~(-1)和100 300 cm~(-1)谱峰,而染色黄色珍珠较强的荧光背景可能是有机染料沉积或是染色剂破坏了文石结构所致,染色黑色珍珠的拉曼光谱在1 370 cm~(-1)附近存在多个染料引起的强吸收峰.  相似文献   

7.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分别对亚麻,菠萝叶纤维,欧美时装藏品和晚清世博会的麻类样品进行观察和测试,通过对纤维外观形貌以及红外图谱的比较和分析,发现1号藏品麻纤维和2号亚麻纤维的截面均呈扁圆形且有中腔,3号菠萝叶纤维与4号世博会麻纤维样品的截面形状基本相似。在对这些纤维样品的截面尺寸和红外特征峰比值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参考相关文献可以基本确认1号和4号样品分别为亚麻纤维和菠萝叶纤维制品。本文可为文物麻纤维的识别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混合溶剂对等离子体引发接枝聚合影响的本质,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丙烯酸在不同溶剂中的反应活性进行了研究;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及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表征了接枝样品。实验结果表明溶剂对接枝反应有较大的影响,当选用醇和水为混合溶剂时,接枝率随着水与醇的体积比的增加而增大。利用紫外光谱中出现的红移现象可以解释丙烯酸在不同溶剂中的反应活性以及接枝率的变化规律。红外光谱中C=O伸缩振动吸收峰积分面积随接枝率的增加而增加,且呈线性关系,证实了丙烯酸单体已接枝到PET表面。  相似文献   

9.
运用微波辐射法对PET纤维表面进行处理,测试了不同微波功率和不同微波时间下纤维样品的回潮率和断裂强度,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别对样品的形貌、分子结构、结晶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波处理使得PET纤维表面被刻蚀而变得粗糙;纤维表面增加了极性基团-OH和-COOH;微波处理前后的PET纤维的结晶度从34.4%下降到30.2%.  相似文献   

10.
以市售桑蚕丝织物为研究对象,分别用15、30、45和60 W的紫外灯进行人工加速光老化,利用红外和氨基酸测定手段考察了光老化处理对桑蚕丝分子组成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处理的桑蚕丝纤维样品,其红外特征峰强度和氨基酸含量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以及光强度的增加均有变化,且特征峰位置产生微小位移,表明光照老化处理时有光化学反应发生.光化学反应的发生导致纤维组成发生变化,纤维结构被破坏和损伤,织物断裂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11.
新疆营盘出土大量汉晋时期的纺织品.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图像处理软件观察营盘出土丝纤维,对其进行形貌分析、初步分类.对丝纤维截面、截面积特征规律、纤维断口与老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分析纤维截面的离散度和扁平度.结果显示:新疆营盘出土纺织品中出现近似现代桑蚕丝和近似现代丝的小型丝.同时新疆营盘出土丝织品保存较好,但丝纤维降解受热老化影响大.  相似文献   

12.
采用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ATR-FTIR),分别研究了杨絮纤维和柳絮纤维的三级红外光谱(包括:一维红外光谱,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和同步二维红外光谱)。实验发现:杨絮纤维和柳絮纤维同时存在着CH2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_(asCH_2),CH伸缩振动模式(νCH),CH_2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_(sCH_2)),C=O伸缩振动模式(νC=O),酰胺峰Ⅰ(νC=O)模式,酰胺峰Ⅱ(δN-H+νC-N)模式,OH变形振动模式(δOH)和C-O伸缩振动模式(νC-O)等。研究发现:在3000 cm~(-1)~2800 cm~(-1)、1800 cm~(-1)~1550 cm~(-1)、1450 cm~(-1)~1400 cm~(-1)、1350 cm~(-1)~1300cm~(-1)和1100 cm~(-1)~1000 cm~(-1)频率区间内,采用传统的红外光谱技术(包括:一维红外光谱和二阶导数红外光谱)不能有效的区分杨絮纤维和柳絮纤维,而同步二维红外光谱可以清晰的区分杨絮纤维和柳絮纤维。本项研究拓展了三级红外光谱技术在天然纺织材料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3.
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细羊毛、牦牛绒等10种动物毛纤维进行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0种动物毛纤维的横截面形态、大小、有髓纤维的髓腔大小都有较大的差别,并可以按照样本所属种类进行初步分类;纵向的鳞片形态各有特征;FI-IR的图谱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酰胺Ⅲ带的形态以及酰胺Ⅱ带与酰胺Ⅰ带的峰高比值。文章运用多种形式的测试手段提高动物毛纤维判别的准确性,为动物毛纤维的鉴别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细羊毛、牦牛绒等10种动物毛纤维进行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0种动物毛纤维的横截面形态、大小、有髓纤维的髓腔大小都有较大的差别,并可以按照样本所属种类进行初步分类;纵向的鳞片形态各有特征;FI-IR的图谱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酰胺Ⅲ带的形态以及酰胺Ⅱ带与酰胺Ⅰ带的峰高比值。文章运用多种形式的测试手段提高动物毛纤维判别的准确性,为动物毛纤维的鉴别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竹炭粘胶纤维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发现其纵向具有凹槽,纤维内部存在大量空隙;红外光谱研究表明其具有明显的CO2吸收峰;物理性能研究发现其断裂强度较低,回潮率较高;利用铜氨溶液法测定其聚合度,结果证明其聚合度为380.  相似文献   

16.
采用拉曼光谱法研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分子拉曼振动模式,分析比较PET纤维分别进行硫酸、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处理前后的拉曼光谱特性.结果表明,经Na OH处理的PET纤维,在200—1 750 cm-1内拉曼峰强度高于未经处理的PET纤维,荧光背景明显减弱;经H2SO4处理的PET纤维,拉曼峰强度显著低于未经处理的PET纤维;经Cu SO4处理的PET纤维,拉曼峰强度高于未经处理的PET纤维.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处理前后PET纤维形貌结构进行观察,测量结果与拉曼光谱结果一致,表明拉曼光谱与原子力显微镜的结合可以成为高聚物物性的表征技术.  相似文献   

17.
;采用旋涂法制备了具有层状钙钛矿结构的有机/无机杂合物(C8H17NH3)2PbI4薄膜,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规则的层状结构.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薄膜的表面形貌.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进行研究,室温下薄膜显示了强烈、尖锐的激子吸收峰,且在可见光范围内显示了强烈的光致发光.  相似文献   

18.
分析山羊绒、牦牛绒等特种动物纤维的表面形态是这类纺织品及其成分检测的重要依据。利用图像处理技术中的灰值形态学方法,从研究白色羊毛、羊绒纤维表面形态的光学显微镜图像处理入手,对棕色的牦牛绒纤维采用铸膜法转换加光学显微镜法采集图像,实现了对有色动物纤维表面形态图像的处理,能够反映近似于扫描电镜图像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对动物纤维的自动识别及自动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傅里叶变换偏振红外光谱及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技术分别对不同拉伸率(0、30%、50%)下的羊毛二硫键、分子链段取向结构及大分子构象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羊毛纤维拉伸率越大,二硫键断裂越多;随着拉伸率的增大,部分α-螺旋链转化为β折叠链形式,二向色性比值减小,但减小的幅度不大;在拉伸羊毛的构象分析中可知,酰胺I带中,随着拉伸率的提高,α-螺旋含量减少,β折叠构象和无规卷曲构象的含量增加;酰胺III带中,拉伸初期主要改变的是纤维中微原纤的结构,微原纤从α-螺旋结构转变为β折叠结构,当拉伸率提高后,纤维结构的变化主要是内部基质及细胞间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探究了两种浓度碱处理后对大麻纤维结构的影响,对大麻纤维进行了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生物图像分析等测试,研究了纤维直径、纤维表面形态及其化学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碱处理过后,大麻纤维的平均直径和不匀率显著降低;其表面纵横纹路变少,表现为柔顺光滑状态;相同基团的特征峰在波数上并没有变化,产生变化的只是波峰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