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海水冷却系统金属材料的服役工况条件以及电化学腐蚀测试的基本原理和试验方法,研制了一台三电极海水腐蚀模拟试验装置,以此装置对碳钢在海水和2倍浓缩海水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该装置可自动控温,流速连续无级可调,可同时实现腐蚀失重与各种电化学联机测试,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经济实用,是研究流动冷却海水体系中金属腐蚀规律和机理以及寻求有效防腐蚀途径的可靠试验装置.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舰船上广泛使用的真空式海水淡化装置进行热力分析,建立起海水淡化装置的数学模型,以50t/d真空式海水淡化装置为例,通过对不同蒸发温度和不同工作蒸汽压力进行模拟计算,得到海水淡化装置的产水量、工作蒸汽耗量及冷却水流量随蒸发温度和工作蒸汽压力的变化规律,所得结论与装置的实验及实际运行情况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合适的,所得结论可以指导装置的使用管理及海水淡化装置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真空制盐核心装置蒸发室复合层在生产运行中产生腐蚀或锈蚀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结合多年在盐行业施工的实践经验,对蒸发室复合层腐蚀或锈蚀部位修复工艺技术进行了总结,可供同行或类似工程的安装、维修提供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纯铁在天然海水中的腐蚀机理以及流速对其腐蚀行为的影响,进而对铁合金腐蚀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采用自行制造的水槽式流体流动装置,模拟流动海水对纯铁的腐蚀状况,利用电化学测试手段(自腐蚀电位监测,动电位极化)并结合表面与截面形貌分析,研究了纯铁在静止和选取流速(0.2,0.3,0.4 m/s)下的海水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纯铁在流动海水中的耐蚀性比静止时差,且流速越大耐蚀性越差,其腐蚀过程仍主要受阴极氧扩散控制;纯铁在海水中的自腐蚀电位随流速的提高而负移.纯铁在静止海水中的腐蚀产生突起状形貌,在流动海水中腐蚀产生具有明显方向性的腐蚀坑.  相似文献   

5.
锦西石化二套催化装置余热锅炉因炉水腐蚀问题多次造成省煤器蒸发段泄漏而停运维修,极大的影响了装置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炉水腐蚀原因及新型水处理剂的应用进行分析,针对炉水腐蚀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海水淡化装置真空机组选型问题,对日产淡水万吨级的大型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真空系统的设计参数探讨,介绍了该领域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自主设计的方式方法,为今后设计适用于大型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工程的真空系统,提供了可借鉴的设计案例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7.
《制冷》2017,(1)
为了海水淡化领域更好地利用低品位能源,在参考前人设计的海水淡化装置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热管传热和降膜蒸发的盐溶液真空水分离装置,实验对氯化钠含量为3%的盐溶液进行水分离,结果表明:该装置采用40~70℃的低品位热源,可实现20~70%的水分离率,为海水淡化技术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的蒸发温度不高于70℃,设备需在真空环境下运行,因此,真空度的保持是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本文对海水淡化系统中不凝气体析出量、空气泄漏量以及携带蒸汽量等参数的传统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修订及改进。结合低温多效海水真空系统抽气量的具体案例给出了详细计算过程和结果,为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的真空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选型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热力蒸汽压缩式海水淡化装置的分析,建立起其数学模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与一般蒸汽直接加热式真空海水淡化系统比较,采用热力蒸汽压缩式海水淡化系统,其能耗明显降低.此外,对不同的蒸发温度下的工作蒸汽耗量进行了模拟计算,所得结论对热力蒸汽压缩式海水淡化系统的设计与使用管理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的蒸发温度不高于70℃,设备需在真空环境下运行,因此,真空度的保持是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本文对海水淡化系统中不凝气体析出量、空气泄漏量以及携带蒸汽量等参数的传统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修订及改进。结合低温多效海水真空系统抽气量的具体案例给出了详细计算过程和结果,为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的真空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选型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各国新建的日产淡水万吨级以上的非膜法海水淡化装置,大多采取带有TVC泵的低温多效蒸发模式。TVC泵在真空行业又称作水蒸汽喷射泵,本文结合日产淡水万吨级的国产化大型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的工程案例与实践,介绍了TVC泵的工作原理,对TVC泵的参数设计进行了探讨。为了满足该TVC泵具有调节工作蒸汽流量的功能的要求,本工程案例采用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可调式TVC泵的设计方案,并在大型实验平台对TVC泵进行实物模拟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今后设计适用于大型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工程的TVC泵,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的设计案例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2.
邓鑫 《硅谷》2010,(12):38-38
介绍在海水淡化中应用太阳能技术的背景、原理以及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的特点,综述太阳能蒸馏装置应用在海水淡化中的研究进展,总结太阳能海水淡化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指出传统太阳能蒸馏器单位面积产量过低的主要原因是蒸汽的凝结潜热未被重新利用,自然对流的换热模式限制热性能以及太阳能蒸馏器中待蒸发海水热容量太大,限制运行温度提高,并对太阳能海水淡化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不同流动体系中碳钢磨损腐蚀可比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管流式和旋转式两种流动模拟装置,研究了碳钢在单、双相流动海水中的磨损腐蚀。结果表明,在相同流速条件下,两种模拟装置所测得的碳钢流动腐蚀速度很难相同,流速不能准确描述流体流动对材料腐蚀的作用。而材料表面近壁处流体力学参数(表面切应力、传质系数)却与材料流动腐蚀本质相关。在保证动量、质量传递相似的条件下,从表面切应力、质量传递系数等参量入手,研究两种装置中实测的腐蚀速度的可比性和关联性是可行的。碳钢磨损腐蚀机理的研究表明:其腐蚀机制与流动模拟装置无关,在流动海水中溶解氧的传质是腐蚀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不锈钢在海水中的腐蚀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国内外不锈钢海水腐蚀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几种合金元素对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以及不锈钢在海水中发生点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等4种主要腐蚀类型的机理,并对不锈钢防护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23Co14Ni12Cr3Mo超高强钢在模拟海水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模拟海水干湿交替气氛的周期浸润腐蚀、模拟海水大气环境的中性盐雾腐蚀及模拟海水全浸区的全浸腐蚀三种加速腐蚀实验方法以及电化学阻抗谱技术进行了23Co14Ni12Cr3Mo超高强钢在海水模拟环境下的腐蚀行为。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方法对腐蚀形貌及腐蚀产物组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环境加速腐蚀实验中,23Co14Ni12Cr3Mo超高强钢腐蚀产物可分为外层锈层γ-FeOOH和内层锈层α-FeOOH,通过模拟三种海水环境的腐蚀速率得出干湿交替环境中的耐腐蚀性最差,腐蚀均是从点蚀开始,慢慢扩大,由局部腐蚀逐渐发展成均匀腐蚀。  相似文献   

16.
解决水源不足是人类一个长期的课题,海水淡化技术无疑将对缓和水资源的不足起重要作用。海水淡化有许多方法,如蒸发法、逆渗透法、LNG 冷冻法、电渗析法、太阳能法等等。至1984年12月底,全世界海水淡化装置的能力已达992万 m~3/d,其中蒸发法约占总量的四分之三。中东地区约占总量的62%。日本的能力约为12万 m~3/d。1.各种海水淡化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研制了一种耐海水腐蚀的埋弧焊丝,该焊丝配用350焊剂进行施焊,焊接接头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满足了船体钢的焊接要求,填补了该强度级别耐海水腐蚀船用焊丝的国内空白。本文对该焊丝的成分设计、焊剂筛选及耐海水腐蚀性能试验等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对12种铜及铜合金在榆林站的海水全浸区进行了为期4年的实海暴露腐蚀试验。总结和分析了各种铜合金的腐蚀行为和抗污性;研究和探讨了铜合金在热带海水中的腐蚀规律及原始表面状态对铜镍合金腐蚀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海水淡化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从传统的蒸馏法到目前的膜处理.真空蒸馏处理技术(VDT)是在烘干处理技术基础上的发展,应用在船舶上,利用船舶的废热来淡化海水的一项技术,分析了原理,并对其进行了热力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对100 t/d的装置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产水量随着工作蒸汽温度和蒸发温度之间的变化规律.真空蒸馏海水淡化具有节能、环保,利用效率高等优越性,前景非常明朗.  相似文献   

20.
海水微生物对Zn-Al-Cd牺牲阳极腐蚀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电化学阻抗(EIS)、扫描电镜(SEM)和荧光显微镜技术等方法对Zn-Al-Cd牺牲阳极在灭菌和天然海水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前期,试样在天然海水中的腐蚀电位高于灭菌海水中的腐蚀电位,在实验后期,结果相反。EIS测试结果表明,灭菌海水中试样的Rct值要比天然海水中试样小很多,原因是在天然海水中,试样表面附着的细菌通过代谢活动形成一层生物膜,在一定程度减缓了试样的腐蚀速率。SEM结果表明,灭菌海水中的试样表面发生了局部腐蚀,而在天然海水中试样的腐蚀较均匀。荧光显微镜结果表明:细菌先是在试样上以单体形式附着,然后形成局部的团聚,进而形成生物膜,随着营养物质的耗尽,生物膜最后从试样表面脱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