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更多新型技术被应用于电网建设中,促进了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对建设智能电网,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与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变电站是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其建设与运行效果,必须要在现有基础上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继电保护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继电保护措施进行优化,争取不断提高变电站继电保护效果。本文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与原则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继电保护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变电站逐渐走向信息化,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结合使其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智能电网建设已经进入全面建设时期,变电站的智能化进一步增强,不断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工艺。随着变电站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变电站的运营与维护显得更加重要,要通过一定的科学指挥调度,发挥人力资源,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变电站的运行稳定可靠,促进我国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家电网建设的重要部署,智能电网是我国电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大量智能变电站投入运行,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智能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尤为重要。在运行维护过程中,涉及继电保护设备的消缺和例检工作,由于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整体架构与传统变电站完全不同,因此,如何做好继电保护的安全措施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安全措施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实现继电保护安全措施的规范化建设(本文以220k V电压等级设备例检为例,其他电压等级可参照)。  相似文献   

4.
刘会永 《硅谷》2014,(20):185+182-185
如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我国电网技术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智能电网。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第一道防护,其作用非常重要。为了适应智能电力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将智能变电站的保护配置进行提升,以对电网形成全面且智能化的保护。本文对数字化智能变电站的结构作了介绍,并阐述了其总体配置原则,结合当前的智能电网改进以及继电保护的经验,对继电保护的配置方案做了探讨思考。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的电网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变电站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智能变电站在继电保护工作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对电力系统变电站智能化过程中,应该按照相关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标准和规定,从设计、调试和运维等方面进行完善,从而确保智能电网的稳定运行,促进我国电力系统发展。  相似文献   

6.
变电站是电力运行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用电量不断增加,智能电网建设逐步推广升级,对变电站运行要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能变电站投入使用,提高了供电效率,也满足了现阶段人们的用电需求。本文对智能化变电站的电能计量技术进行如下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模式背景下,实现经济的高效、快速以及稳定发展是目前我国研究的重要课题,电力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基础,在常规变电站以及数字变电站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变电站的改革对电网的进一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电子继电保护技术是整个智能变电站建设 的重点环节,本文主要从110kv智能变电站中智能继电保护系统的配置、过程层的继电保护以及变电站层继电保护等三个方面来具体探讨分析,总结继电保护方式和方法,促进智能变电站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智能电网成为我国电网技术改革的重要方向。作为智能电网的第一道保护防线,变电站继电保护作用不可小觑,为与智能电力大环境相和谐,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也需进一步升级为智能保护配置,全面实现电网智能化保护。本文通过整合以往继电保护配置原理,结合目前智能电网改进和发展过程中继电保护的经验教训,对未来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进行展望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智能化设备的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技术已经被引入到电力系统之中,而构建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智能电网也俨然已经成为当前电力系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支撑,其也进入到了全面建设阶段。尤其是与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在继电保护领域更是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虽然带来了一系列的优势,但其可靠性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笔者即结合个人多年从事电力继电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结合相关参考文献,就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进行粗略地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智能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为电力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供电服务做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普及,智能变电站技术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继电保护调试在变电站供电系统运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采用智能化调节方式在提高运行质量的同时,也增强了变电站继电保护的稳定性,为用电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结合实际经验,论述了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基本构成,采用案例分析方式分析了具体调试和运用步骤,以供相关实践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建设新型的智能变电站,对新颖的技术管理系统要求较高,提升继电保护系统工作效率,将为整体的电力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智能变电站的正常运转离不开相关智能电子设备的支持,而智能电子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调度管理需加以注意,这是在常规变电站基础中增加的新型设备,对其管理需采用相关管理技术,不能以一个标准进行管理。结合当前电网发展趋势,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将会得到广泛应用,其功能亦能得到拓展。本文针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运行,简要介绍了智能变电站,给出与其相关的实际继电保护系统结构图,对继电保护系统正常运转及操作方法、存在的隐患及处理方式和运行维护方式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变电站也逐渐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变电站就是基于智能技术之上的一种先进系统,运行效果要比普通的变电站高很多。无论是传统的变电站还是智能变电站的运行中,继电保护都是保证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基础,因此,在变电站运行的过程中应积极做好继电保护的检测和调试工作,本文主要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测与调试方法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智能电网不断的发展,智能化变电站已经被广泛推广应用。本文针对现有的智能变电站发展状况,介绍了智能变电站的系统结构以及相比于传统变电站的技术特点,并通过各个方面详细探究了智能变电站发展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些问题,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明确方向,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避免和改良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存在的缺陷,本文深入分析了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特点,指出现阶段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技术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变电站是电力网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电力行业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与发展,随着智能电网建设规模的扩大,我国的变电站建设已经逐渐实现智能化。本文主要在对智能变电站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对其运行管理模式予以探讨,对于其运行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变电站二次设备在线运行状态监测是指对二次设备(如继电保护装置等)的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对于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及安全性均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我国电网规模发展迅猛,随之输电线路也越来越复杂,在线的继电保护装置数量迅增,使得通信通道、节点数量等监测对象明显增加,设备检修维护任务也更加繁重。智能变电站二次技术的应用,有效减少了二次设备的监测数量,使系统的整体结构更加合理。本文重点阐述了智能变电站二次技术特点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裕起来,电能的需求量也相应地增大。电力系统中,变电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力系统的电网建设规模化发展,使原有的电网无法满足日益提升的电能需求,且电网运行缺乏稳定性会对供电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为解决这一缺陷,国家电网引入数字化技术启动智能电网系统,变电站也向智能化转变,其中的继电保护系统功能也得以提升。但是,原有的电网系统所使用的是二次接线,升级为智能电网系统后,就构建了网络数据化运行模式,继电保护运行难度的提升,就会面临检修作业风险。本文针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中所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陈珑 《中国科技博览》2014,(44):317-317
随着我国变电技术的不断发展,继电保护工作也相应的加强。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设计是变电站继电保护的基础,运行维护能够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下文从500kV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设计、设备设蚤的特殊求、继电保护运行的具体维护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电网建设的不断发展,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变电站自动化水平与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关键部分,其运行可靠性直接关系着整个电网系统运行的质量。为保障变电站安全运行,在变电站中采取相应的保护技术。重点对互感器保护可靠性与继电保护可靠性比较,突出分析数字式继电保护装置在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快速发展,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重要的节点和组成部分,对于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智能变电站融合了SCADA技术、GIS技术、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等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实现了高性能和快速的通信,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变电站的供电质量和稳定性。本文简要介绍了智能变电站,分析了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智能变电站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