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国内外采用SPME固相微萃取技术用于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光引发剂测定的相关文献,考察了SPME固相微萃取技术用于光引发剂定量分析时的萃取条件、灵敏度、重复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SPME固相微萃取技术进行光引发剂定量分析时,目标物的响应值和信噪比要优于GC/MS自动进样技术,但存在重复性差、目标物响应逐渐降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GC)技术对污水中苯系物进行了分析测定.针对要检测的几种苯系物,采用100μm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为固相微萃取(SPME)装置的固相涂层,并对SPME的参数进行了优化.本方法的重复性好,相对偏差<5%;线性范围较宽,在0.10~10.0μg/L浓度范围;色谱峰面积与溶液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7;检测限均低于0.07μg/L;回收率为88.3%~114.0%.  相似文献   

3.
分子印迹整体柱结合了分子印迹技术高的分子识别选择性能和整体柱制备过程简单、易于修饰改性、重复性好以及传质速度快等优点,是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沿课题之一.主要介绍了分子印迹聚合物整体材料在与高效液相色谱和毛细管液相色谱法联用技术方面的应用,以及在固相微萃取中的应用,展望了分子印迹整体材料在固相萃取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是新型样品前处理手段,可与气相色谱法联用,测定溶液中痕量物质的浓度。文章以测量甲醛溶液中甲醛浓度为例,介绍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联用法定值的一般过程,并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结果表明,采用固相微萃取对痕量甲醛溶液中甲醛进行富集后可大大降低甲醛检测的检出限。  相似文献   

5.
夏诗明  向君毅 《塑料包装》2022,(6):21-25+58
本文基于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建立了运用新型氮化碳纤维涂层固相微萃取(HS-SPME-GC-MSMS)结合计算机质谱数据库及气味分析数据库检索定性,用正构烷烃校正内标保留指数,多种挥发性物质SCAN和MRM同时扫描,并利用内标标准曲线对化合物进行定量的检测酶解牛油香气组分的分析方法。对比了两种不同规格(氮化碳纤维涂层和Carbon-PMS(碳-聚二甲基硅氧烷)涂层)固定相吸附涂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得益于二维共轭聚合物层状结构以及较大的比表面积,氮化碳纤维涂层对挥发性气相组分的吸附效果要比Carbon-PMS涂层更好,更能满足现代化气味分析实验室多样、快速、高效的实验要求。氮化碳纤维涂层在吸附萃取挥发性组分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毛细管固相微萃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微萃取技术,与其他固相微萃取技术比较具有萃取效率高、固定相种类丰富、易于与其他分析技术联用等优点。本文主要综述了毛细管内固相微萃取技术的萃取模式、固定相制备、萃取参数优化及与色谱在线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考察固相微萃取(SPME)以及气相色谱(GC)实验条件对食用油中己醛的检测分析的影响,实现己醛的高效萃取和分离,建立了SPME-GC-FID检测食用油中己醛的方法;对不同类实际样品的进行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表明己醛含量的回收率变化范围为85.2~110.6%,精密度为4.0~8.2%。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常用的聚合物固相萃取剂及其在一些研究和检测工作中的应用;并简单介绍了正快速发展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剂,以及它的优势和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9.
磁性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磁响应性、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及分离快速等优点,在样品预处理中备受关注。为了提高磁性固相萃取技术对目标分析物检测的选择性,增大吸附容量,新型吸附材料应运而生。综述了近5年来石墨烯、分子印迹聚合物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新型吸附材料在磁性固相萃取技术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在环境污染物检测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了一种研究卷烟商标残留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快速分析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对样品进行前处理,与GC-MS联用对卷烟商标残留有机挥发性成份进行分析。并对纤维头类型、平衡时间、萃取温度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着重对SMPE重复性进行了讨论。确定SPME条件为65μmCW/DVB纤维头、平衡时间为20min、萃取温度为100℃。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分析羟基环已基苯甲酮、二苯甲酮、酯类化合物以及苯系物,为卷烟商标质量控制与有害成份监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磁性固相萃取吸附剂的分类及其应用自动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性固相萃取因在外部磁场下能够解决柱填充和相分离问题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磁性固相萃取吸附剂是以磁性纳米粒子为核,并由一种或多种无机及有机材料如二氧化硅、碳纳米管、氧化铝、有机小分子、有机高分子等经单层或多层包覆而成的复合纳米粒子。有关磁性固相萃取吸附剂的应用文献及研究进展呈爆发式增长,但都未对此类吸附剂的分类做详细探讨。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分别按结构及吸附剂与分析物间的作用方式对磁性固相萃取吸附剂进行了分类,还介绍了该吸附剂在自动化系统中在线联机操作的研究进展,以及磁性固相萃取吸附剂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12.
简论农药残留量检测中的样品前处理技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简要介绍了农药残留量测定中样品的提取、净化等前处理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包括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提取、免疫亲和色谱和凝胶色谱等技术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法定性分析烟叶和成品烟的挥发性香味成分,共鉴定了烟叶中的29种挥发性成分和成品烟中的20种挥发性成分。该方法简单、快速,适用于烟草样品的定性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14.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材料在痕量物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材料具有高特异性识别能力,能从复杂基质样品中选择性地分离富集目标物,在复杂样品前处理领域中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的原理,综述了近年来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材料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生物样品分析等领域中检测痕量物质的研究进展,并评述了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以栀子油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萃取挥发性成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其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SPME-GC-MS联用能较好分析栀子油的挥发性成分,鉴定出45种栀子油挥发性成分,其中22种成分具有天然植物香气,以异佛尔酮为代表的含有"-三甲基-环己烃-"结构的化合物有8种,初步判断为是形成栀子油特征风味的挥发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溶胶-凝胶包埋玻碳制备新型固相微萃取(SPME)材料,并应用于有机磷农药的SPME检测。该材料具有较好的耐热和抗有机溶剂性能。经过实验条件优化,皮蝇磷,毒死蜱,甲基嘧啶磷,乙硫磷线性响应的浓度范围为0.05-180ng·mL-1,喹硫磷的线性范围为0.3-220ng·mL-1,方法检出限分别为5.5-35.8ng·L-1。  相似文献   

17.
水中OCPs预处理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C/μECD作为检测手段,比较了三种预处理方法: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对水中OCPs的线性关系和回收情况.三种方法中,固相微萃取定量曲线的相关系数在0.9499至0.9996之间,且总体水平相对较低;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的相关系数在0.9948至0.9993之间.与液液萃取相比,固相萃取的回收效果更好,并且减少了人工和溶剂的消耗.采用固相萃取多次分析自来水中17种OCPs的残留水平,检出10种物质,所得浓度均未超过国内外相关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前,样品前处理技术的进展一直缓慢,是制约复杂基质中痕量分析物测定的瓶颈,高灵敏性、高选择性和简便实用的样品前处理新方法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运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的固相微萃取材料具备的分子识别和高效萃取能力,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展现出良好的前景。综述了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材料的类型及制备方法,并对其制备方法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同时测定牛奶中16种有机氯类农药残留的方法。对萃取模式、纤维涂层、萃取温度等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用HP-5 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经柱程序升温技术分离,并用质谱检测器检测,外标法计算含量。待测农药的标准加入回收率在80%~110%之间,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9.6%,各农药组分的检出限为0.003μg/kg~0.15μg/kg。所测样品不含几种有机氯农药残留。本法简便、干扰小、检测效果好,可用于牛奶中有机氯类农药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验证了自制硅胶填料固相萃取小柱和市售乙二胺-N-丙基填料固相萃取小柱对橡胶产品中多环芳烃提取前处理净化的有效性;对自制硅胶填料固相萃取小柱的正确制备要素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研究了其正确的净化流程;对市售乙二胺-N-丙基填料固相萃取小柱的准确性进行了淋洗曲线验证;总结讨论了两款固相萃取小柱的优势,以更好的指导两款固相萃取小柱在检测分析实验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