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储层构成单元的理论,借鉴常规碎屑岩储层划分对比的方法,针对湖相碳酸盐岩滩坝多层次叠置沉积的特点,将湖相碳酸盐岩滩坝划分到“同期滩坝沉积单元”层次。以东营凹陷史南地区ES1^3为例建立了滨浅湖碳酸盐岩滩坝储层层次划分标志,研究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合理地对研究区滨浅湖碳酸盐岩滩坝进行精细划分对比,为该类储层精细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主要探讨了储层构成单元分析法在碳酸盐岩滩坝储层精细划分对比中的应用和意义。储层构成单元分析法是在常规储层划分对比方法研究基础上,以储层层次划分为指导,为在单砂层内进一步划分出不同期的沉积单元为目标,达到对储层进行精细划分对比的目的。通过分析储层层次要素,建立了识别同期沉积单元的六条原则,并以该原则为基础进行了同期沉积单元的划分,该划分的结果合理地反应了滩坝沉积的"垂向和横向叠置、低角度叠瓦状组合"的沉积特征,对油气储层的研究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滩坝相砂岩是致密油重要产层。生产数据表明,该储层非均质性强,亟需明确有利储层类型及其分布的主控因素。针对凉高山组湖相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利用岩心、露头、录/测井、岩石薄片、地球化学和古地貌等资料,应用湖侵—湖退体系域划分方法及沉积微相精细划分技术,识别不同级次的层序,精细剖析层序演化过程及其控制下的储层的成因类型和有利储层分布。提出凉高山组沉积时期湖平面的升降控制了滩坝的形成与发育,滩坝主要分布于湖侵体系域。并将滨浅湖滩坝进一步划分为坝(坝主体、坝侧缘)、滩(近岸滩和远岸滩)2个微相,认为凉高山组有利储层受沉积微相控制,浅湖砂坝主体砂岩为有利储层。最后初步优选2个致密油勘探有利区,明确了滩坝相有利储层分布规律,对下步勘探决策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辫状河沉积体系不同级别的建筑结构特征,更好地指导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在河流相沉积界面分级体系的指导下,将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沉积分为6级储层构型界面,并确定3—6级储层构型界面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根据储层构型界面的级别不同,通过层序地层学分析、河道砂体叠置模式分析、储层构型要素分类及心滩坝内部解剖等多种方法,将研究区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由大到小划分为辫状河复合砂体、河道砂体、河道砂体内部及心滩坝内部4种不同级别。营13断块东二段发育4期辫状河复合砂体,可以划分为深切大面积叠置型、浅切小面积叠置型、非下切交错叠置型、非下切层状叠置型以及孤立型共5类辫状河河道砂体储层构型模式。在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发育河道充填、顺流增生、砂质底形、砂席和溢岸细粒沉积共5种储层构型要素,而心滩坝由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最重要的顺流增生构型要素构成,其内部储层构型呈现明显的顺流加积特征。  相似文献   

5.
滩坝砂岩性油气藏规模小,隐蔽性强,其油水分布受多种因素的控制,需要更丰富的测井信息对其进行识别和评价.对某斜坡区的滩坝砂体岩性油气藏储层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测井相分析,并将多井测井相分析的结果结合地层对比用于井间砂体关系、流体分布规律分析,从而为地质家进行砂体沉积微相的划分、寻找有利的布井方向和测井家进行储层流体性质评价提供依据.该方法在该区块收到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油水关系更加复杂,剩余油挖潜难度随之增大,基于储层构型的精细地质研究成为油田剩余油挖潜的关键。综合利用露头、岩心、现代沉积和密井网等资料,应用层次界面分析法,深入解剖渤海海域L油田4区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特征。以构型倒序分级方案为基础,参考构型正序分级方案,将研究区辫状河储层构型界面分为6—12个级次。依据砂质辫状河储层经验公式、现代沉积和密井网井间对比,分级次对砂质辫状河单一辫流带、心滩坝和辫状河道及心滩坝内部夹层进行定量表征,形成一套适用于砂质辫状河储层不同级次构型单元的定量表征方法;明确单一辫流带级次、心滩坝和辫状河道级次及心滩坝内部夹层级次3个层次的构型特征。提出辫状河道具有砂质充填、半泥质充填、泥质充填和残存泥质充填4种充填模式,并分析不同充填模式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基于塔中南坡中2井钻探资料,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储层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中、下奥陶统以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为台缘礁滩相沉积。储集空间以裂缝和溶蚀孔、洞为主,储层物性受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控制,生物礁相储层物性明显优于滩相储层。奥陶系碳酸盐岩经历了两期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多期构造作用致使良里塔格组裂缝型储层发育。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滩坝相砂岩是致密油重要产层。生产数据表明,该储层非均质性强,亟需明确有利储层类型及其分布的主控因素。针对凉高山组湖相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利用岩心、露头、录/测井、岩石薄片、地球化学和古地貌等资料,应用湖侵—湖退体系域划分方法及沉积微相精细划分技术,识别不同级次的层序,精细剖析层序演化过程及其控制下的储层的成因类型和有利储层分布。提出凉高山组沉积时期湖平面的升降控制了滩坝的形成与发育,滩坝主要分布于湖侵体系域。并将滨浅湖滩坝进一步划分为坝(坝主体、坝侧缘)、滩(近岸滩和远岸滩)2个微相,认为凉高山组有利储层受沉积微相控制,浅湖砂坝主体砂岩为有利储层。最后初步优选2个致密油勘探有利区,明确了滩坝相有利储层分布规律,对下步勘探决策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于对青东5块沙四段上亚段沉积类型及储层发育主控因素认识不清,制约了研究区储层精细预测和投产方案制定。根据岩性、电性和古生物等特征,将青东5块沙四段上亚段划分为3个砂组。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运用地质相、测井相和地震相分析,认为青东5块沙四段上亚段沉积类型为扇三角洲相,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扇三角洲亚相,扇三角洲平原亚相不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微相和前扇三角洲亚相中的碎屑岩滩、坝微相和碳酸盐岩滩微相为主要储层发育区;其中,水下分流河道主河道中游和下游、河口坝及滨浅湖滩坝为有利储层发育区。青东5块沙四段上亚段储层发育主要受同生断层和沉积微相控制。  相似文献   

10.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与油气聚集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早中奥陶世为局限—开阔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晚奥陶世早期发展为半岛式的孤立台地,发育台缘礁滩相沉积。塔中地区经历了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的抬升改造,发育多期不同程度的表生岩溶作用。在不同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受构造古地理环境、沉积相组合、成岩改造期次等多因素综合控制,发育表生岩溶型、台缘礁滩型、白云岩型及热液改造型4种类型储层。根据储层成因类型及其展布,在塔中含油气区划分出上述4种类型的碳酸盐岩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1.
塔河油田四区缝洞性油藏缝洞单元划分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的开发,划分缝洞单元的重要性逐渐的表现出来,而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单元的划分方法没有统一模式,文章通过实例列举出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地层压力趋势分析法、井间干扰试井法、示踪剂检测法等.利用这些方法将塔河油田进行单元划分,为指导油藏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流动单元划分的基本思路,针对沾化凹陷沙四段的灰质储层特点,结合岩心、铸体薄片以及开发资料等数据,对流动单元内部的岩石物理相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该类储层评价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并结合实际产能资料对该区灰质储层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烈,储集空间和储层类型复杂多样,地层结构、组合关系也比较复杂,给储层分类评价、储量计算的油层有效厚度划分和油藏有效厚度选值带来了很大困难。该文在分析总结济阳坳陷碳酸盐岩潜山储集类型和岩电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常规测井和成像、核磁测井技术对裂缝、溶洞和孔隙进行定性识别和定量解释,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建立了有效厚度划分标准,形成了一套较为适用的济阳坳陷碳酸盐岩潜山油层有效厚度的评价方法;结合碳酸盐岩潜山油藏本身的特殊性和钻探特点,提出了油藏单元有效厚度的选值方法。   相似文献   

14.
油气储层的层次划分和对比技术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和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导致沉积物在时间、空间上具有旋回性,垂向上具有分段性和周期性,平面上具有分带性,因此,沉积地层是具有层次的。依据这一原理,层次的划分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 9级层次。根据盆地演化、古生物、同位素及地质年代资料,将盆地基底或盖层作为 1级层次,界、系、统为2、3、4级层次,这是进行油气储层划分的基础。根据露头、岩芯、地震、测井资料在第 4级层次内划分出第 5级层次(层序);继而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在第 5级层次内可划分出第 6、7级层次(中、短期旋回)。最后,根据储层建筑结构层次分析原理和方法在第 7级层次内再划分出 8、9级层次(单一成因砂体、复合成因砂体)。层次的解释应在充分运用事件地层学、泥砂运动力学、现代沉积、露头调查、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对沉积过程和层次成因作出合理解释。层次对比应遵循先低级后高级、先区域后局部及等时对比的原则,力求使各种地层对比、划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达到精细研究储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应用储层层次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方法研究储层连通性的基础上,运用了FZI、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利用取心井资料和测井解释物性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古岩溶气藏储层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划分,共划分出了3类流动单元,得出了每一类流动单元的判别函数,从而进行全区气井流动单元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每个连通体的内部各类流动单元分布也比较复杂,既存在纵向上的递变,也存在横向上的递变;平面上在每个连通体的中部厚度大,连通好,边部厚度小,连通差;储层流动单元比沉积微相更精细地刻化了影响储层流体流动的地下结构,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对于气田的大规模开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沉积微相和储集空间类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彭州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采用沉积微相-储集空间类型定性识别与流动层带指数定量划分相结合的方法,优选参数并利用聚类分析将彭州气田雷四上亚段缝洞型碳酸盐岩有效储集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不同类型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物性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具有很好的对应性。用典型岩心的压汞曲线对分类结果进行验证,揭示该方法对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具有较好的分类效果。Ⅰ类和Ⅱ类流动单元具有相对优质的储渗条件和含气性,是彭州气田雷四上亚段缝洞型碳酸盐岩优质储集层评价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7.
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碳酸盐岩储层级别划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盐岩储层具有低孔隙度、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储层级别的准确划分是储层评价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根据碳酸盐岩储层常规测井、试油等资料,分析碳酸盐岩储层测井响应特征,提取对储层物性比较敏感的参数,对每个参数赋予一个权值,再结合试油试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得到相应的判别模式,建立了一套储层级别划分方法,使传统的定性解释方法有了定量化的概念,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碳酸盐岩地层中存在大量的不同级次和不同成因类型的层序界面.与这些层序界面有关的各种地质作用控制着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依据构造运动强弱和海平面升降的相对幅度和持续时间,层序界面可分为6个级次.其中较大级次的层序界面(Ⅰ到Ⅲ级)与各种不整合面相对应,较小级次的层序界面主要与海泛面或局部的沉积事件相对应.Ⅰ级和Ⅱ级层序界面主要控制了规模性的岩溶型储层的形成,岩溶古地貌位置对储层形成和保持的影响最大.处于不同古地貌位置的岩溶作用的控制因素和储层发育程度差异较大.Ⅲ级层序界面整体岩溶作用较弱,储层分布相对局限,但与台缘、台内礁滩相储层发育与分布的关系最为密切,层序界面对沉积相和成岩有着双重控制.Ⅳ级和Ⅴ级层序界面由于暴露时间较短,在缺乏后期成岩作用改造的情况下,难以形成规模性的储层.由于层序界面类型和级别以及所对应的地质作用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导致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层序界面对碳酸盐岩储层形成与分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通过精细的层序划分和层序界面的识别与描述,可以有效地预测和评价各种碳酸盐岩储层,当然,也需要综合考虑沉积充填样式、相带展布、构造变形和流体活动等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9.
绥靖油田杨19区延91油藏流动单元划分合理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多数的流动单元划分只考虑了岩性、物性等静态参数,划分结果与生产实际有偏差,并且流动单元验证方法较单一。为了提出更加合理的流动单元划分,针对绥靖油田杨19区延安组延91油藏的开发现状和所收集的相关数据,本次延91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选取5组静态参数和3组动态参数,以期对其进行更加精准的流动单元划分。通过运用Q型分层聚类分析法对各参数进行了分析,得出A,B,C,D四类流动单元。本次合理性验证主要运用判别分析得出了其结果的正判率为99.3%,并从渗流特征、非均质性、空间位置相关性3个方面进行了验证,改进了流动单元的验证方法。划分结果表明各流动单元的物性特征和生产动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说明流动单元的划分是合理的。研究表明延91小层的流动单元类型以B类流动单元为主,A和B类流动单元应是未来剩余油挖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由于碳酸盐岩油藏中的缝洞储集体分布具有极强的离散性和随机性,现有油藏数值模型不是十分适用.因此,首先以碳酸盐岩油藏溶洞和裂缝的地球物理识别预测结果和物性参数统计特征为主要依据,建立了规整化的离散缝洞分布模式;然后,通过引入裂缝连通流动系数、溶洞弹性储集系数建立了缝洞单元离散数值模拟方法;该模拟方法考虑了裂缝的各向异性和其中流体流动的非达西效应,以及溶洞中油水的重力分异效应,并利用TK472C单井缝洞单元和TK630多井缝洞单元生产历史数据对该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缝洞型油藏离散数值模拟方法是可行和可靠的,可以用于碳酸盐岩油藏数值模拟;最后,基于历史拟合的TK472C单井缝洞单元和TK630多井缝洞单元地质模型,分析了注采参数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强底水缝洞单元应依靠底水驱动方式进行开采,弱底水缝洞单元可以通过注入一定量的水来增加地层能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底水锥进;对于TK630多井缝洞单元,采出程度达到8%~10%时转注水和以3%的采液速度生产,注水开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