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GDP中有56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是靠建筑业来实现的;全国每年23000亿元的基本建设投入,占GDP的20%。根据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每年的房屋施工面积已超过6.5亿m^2,但随之而产生的建筑垃圾也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2.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而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相对滞后,据资料表明:200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仅52%,而无害化处理率仅约35%。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未得到规范处置,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率更低,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1.2亿吨的农村垃圾露天堆放。生活垃圾围城、围镇、围村现象日益突出,生活垃圾污染引起群众不满和政府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垃圾的大量产生,市政工程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处理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重头戏,如何推进市政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的重要议题。该文从具体施工入手,切实可行地根据工程特点,对海滨路东西延伸工程施工一标段中存在的现有建筑垃圾进行处理,并提出具体的处理步骤。对于市政企业在工程建设方面提出了拆除工程建筑垃圾实现减量化,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再生利用的方法,实现绿色可循环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孟鸿菊  杨坚 《中国包装》2006,26(6):27-30
近年来.我国包装工业的迅速发展引起全球瞩目,但是包装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污染源,是资源浪费型行业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美国城市垃圾中包装垃圾占35%以上.日本高达45%.欧盟各国分别在30%~50%之间,我国估计至少在20%左右,并且随着商品的丰富、外包装的超标和人们购买力的增强,今后还将上升。注重环保投入已成当务之急.同时也成为企业树立声誉和提高产品知名度的一个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以500—600吨/万平方米的标准推算,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新产生的建筑垃圾将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利用这些建筑垃圾生产再生混凝土是解决建筑垃圾带来的环境影响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不断增长,预计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城市垃圾产量分别为1.67亿吨、2.601乙吨和3.23亿吨,年复合增长速度达到3.28%,而垃圾填埋厂的建设进度远远达不到垃圾增长的速度,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更是面If缶垃圾填埋厂土地资源缺乏的问题,所以如何处理越来越多的垃圾甚至将其中有回收价值的垃圾进行回收利用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筑物的拆除技术,建筑垃圾的处理,周期性等对建筑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绿色包装”的发展机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2001年.全球包装材料与容器市场规模扩展为4340亿美元.增长幅度为12.5%。但在包装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了最大的污染型、资源浪费型行业之一。据统计.美国城市垃圾中包装垃圾约占35%或以上.在日本.这个比例则高达45%.欧共体国家的包装垃圾也占到城市垃圾的30%-50%。我国包装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与日俱增的包装垃圾给环境保护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据统计,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固体垃圾废弃物排放量日益增加。1995年美国达1.5亿t,其中包装废弃物占城市废弃物体积的50%、重量的33%.已成为各国政府颇感头痛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迫于资源危机和防治污染的双重压力,纷纷开发“绿色包装”。目前包装材料的再回收利用已在欧美发达国家形成拳头产业体系,其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扩容提质,一些城市建筑垃圾与日俱增,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城市每年产出建筑垃圾约为24亿t左右,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40%以上。因此,加强建筑垃圾  相似文献   

11.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为国家及地方财政、工程建筑和工业发展提供大量资金和就业机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近10几年来的GDP增长幅度中,有相当的份额是由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所带动的,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显现出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司岩  石毅 《中国科技博览》2009,(12):167-168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年排放总量已超过4亿吨,占用土地达4万亩!随着城市化加速发展以及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将逐年增多。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增排放建筑垃圾将超过50亿吨!在土地及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如何对建筑垃圾进行科学处理和综合利用,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已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针对深圳市龙岗区目前正在进行的地铁三号线沿线拆迁、旧城拆迁改造以及用于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体育新城的拆迁建设所产生大量建筑垃圾,从深化改革、发展建筑垃圾处理和利用产业、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人手,在充分研究国内外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和利用的先进成熟的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等的基础上,以创新的思路,探索切合龙岗区实际的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和高效利用的新途径。这对于促进龙岗区、深圳市、乃至全国建筑垃圾的科学处理与利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和探索价值。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都是采用传统方式施工,原料消耗大,加上管理的落后,从而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根据建筑垃圾不同的组成。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找出控制其产生的方法,为我国的可持续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垃圾渗滤液膜处理技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前在国外,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膜分离技术处理工艺相当成熟,而在我国这一新技术还未得到应用和推广.总结现有的各种渗滤液膜分离技术处理工艺,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对我国今后城市垃圾卫生填埋的建设和垃圾渗滤液污染的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人口激增,直接导致城市生活垃圾量快速增长。本世纪初我国大中城市固体生活垃圾年产量约1.5亿吨,且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2/3的城市都处于垃圾包围中,大中城市被垃圾包围情况尤为严重。我国现存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大大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卫生基础设施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5%。  相似文献   

16.
正日前,国家住建部发布《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其中规定"积极开展建筑业3D打印设备及材料的研究。结合BIM技术应用,探索3D打印技术运用于建筑部品、构件生产,开展示范应用。"这意味着3D打印建筑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的推广应用得到了国家的鼓励和认可。3D打印建筑是一种全新的建筑方式。作为3D打印建筑的最大亮点就是建筑垃圾再利用,包括工业垃圾、尾矿等。  相似文献   

17.
一、概述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贸易快速发展,世界贸易量大幅度增加,目前的世界贸易额已经超过全球GDP的50%。中国2008年的国际贸易额达到历史最高峰,达到2.536万亿美元,占中国当年GDP总额的63%,位居世界第三。国际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垃圾产生量与目俱增。城市生活垃圾的基本处理方式有填埋、焚烧和堆肥。其中,焚烧法可使垃圾减容90%。减量75%,可以杀死所有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产生的热能可以回收利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而且占用土地资源最少。焚烧法对于持续,稳定、安全、可靠地消纳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改善城市人的居住环境,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2007年我国的GDP已达到24.66万亿人民币,折合3.4万亿美元,正向着世界第三位经济大国迈进。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2万1千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位的出口大国。但是创新能力不强、品牌缺失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形象也是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价廉物美的中低端产品,科技含量高、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建筑垃圾废砖再生利用率,采用砂浆力学测试手段研究了建筑垃圾砖粉活性和碱激发、复合激发对建筑垃圾砖粉活性的影响,并借助扫描电镜和热分析方法对建筑垃圾砖粉、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的颗粒形貌、水化产物组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垃圾砖粉活性较小,当掺量大于20%时,砂浆强度随其掺量的增加直线下降;不同碱激发剂对建筑垃圾砖粉有不同的激发效果,Ca(OH)2激发效果最好,NaOH次之,Na2SiO3·9H2O激发效果最差;复合形成的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具有较好的活性,当其掺量不超过40%时,砂浆28d抗压强度高达50 MPa。微观分析结果表明: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比砖粉具有更好的颗粒级配,在其水化过程中降低了稳定性较差的Ca(OH)2含量,提高了水泥石密实度,是一种经济、环保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