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丘陵油田经历产能建设、高产稳产、产量递减三个开发阶段后,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由于井网层系未做规模调整,层系互补后大段合采的隐患逐渐暴露,层间矛盾突出,开发效果变差。受相渗特征影响,丘陵油田含水上升规律符合凹型曲线,中低含水期前是主要的采油期。含水上升井中凹型井占85%,平均无水采油期3-4年,单井累产油5-10万吨,凹点后产量下降90%以上。  相似文献   

2.
明一东油田注水开发后期,针对层间矛盾突出、剩余油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适应剩余油分布等问题,通过开展构造认识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时实施注采完善和细分层系注水,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配套应用适合油藏地质和开发特点的工艺技术,实现了高含水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3.
明一东油田注水开发后期,针对层间矛盾突出、剩余油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适应剩余油分布等问题,通过开展构造认识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时实施注采完善和细分层系注水,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配套应用适合油藏地质和开发特点的工艺技术,实现了高含水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4.
特高含水油田水驱注采结构优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喇嘛甸油田喇北北块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后,水驱低效、无效循环日益突出的矛盾,为了更好优化产液、注水结构,把注水、产液结构由层系间优化转变为层系内不同含水井、不同含水层之间的优化,将水驱油井按含水、沉没度进行分级,对不同含水级别的井,采用不同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提液和控液,使水驱油水井在注采平衡的基础上,减少无效、低效注采循环。通过注、采结构的精细优化调整,油田水驱自然递减率、含水上升率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储层建筑结构精细描述在马厂油田堵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马厂油田高含水期层间矛盾突出的矛盾 ,通过储层建筑结构层次分析及油藏监测技术的应用 ,加深了对油藏静动态的认识 ,优化堵水选井 ,实施后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其做法 ,对高含水开发期油田的开发对象转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注水开发油田的平面、层间、层内三大矛盾,在注水、产液、储采三大结构的问题日益突出。马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伴随着井况的恶化,油田的开发效果难以提高,递减的控制难度加大。2001年以后,通过油藏工程研究为基础,以井网层系调整、注水工艺为手段,进一步地精细地质研究,深化油藏认识,落实了储层和构造,掌握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并依靠现有井网,综合实施油田调整,大力度地实施分注及差层改造技术,全面地提高一、二、三类层的动用,从而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实现高含水开发后期的油田稳产。  相似文献   

7.
针对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存在开发对策不适应、层间矛盾突出的问题,开展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潜力再认识研究,在现有层系控制下,主力层恢复井网、有效提液,二三类层重组井网、精细注水,有效动用潜力层,改善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后期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多层非均质砂岩油藏是我国分布范围较广的一类油藏,进入高含水期后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日益突出,剩余油在空间分布上呈高度零散状态,层间干扰加重,原有的开发层系已不能适应提高采收率的要求,进行高含水期层系组合优化研究具有显著必要性。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4-6砂层组典型多层砂岩油藏为基础建立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影响层系组合的原油黏度、地层流动系数级差、深度差的政策界限,并以此为基础对胜二区高含水期进行层系组合矿场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文留油田具有断块复杂、油层埋藏深、温度高、产出液矿化度高等特点,自1979年投入注水开发,先后经历了低含水期细分开发层系调整,中含水期层系井网加密、逐层上返,进入开发调整及高含水期的二三类层细分、井组层间精细注采调整等开发过程,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部分油水井间形成水窜,导致低效高含水油井逐年增多。随着油藏开发向低渗、薄差层、二、三类储层开发的转移,层间差异大的矛盾凸显,注水压力高,水驱动用程度低,开发难度越来越大,精细分层注水工艺的研究势在必行。针对文留油田开发存在的系列问题,立足细分开发,精细到层的管理思路,开展了《文留油田精细分注工艺研究与应用》。现场技术人员结合实施区块油藏、井况等特点,通过研发及引进地面多功能恒流配水器、封隔配水集成器和智能、同心、免投捞测调一体化等工艺新技术,提高了分层注水工艺水平,提高了有效注水、降低了无效注水,增加了水驱波及体积、提高了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文明寨极复杂断块油田注水开发后期,针对层间矛盾剩余油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适应剩余油分布等问题,明确以提高层间调整为主的开发思路,提高井网对剩余油控制程度为目标,在构造复杂区、井网损坏区以及同一套层系内、砂组、小层间寻找剩余油潜力,利用老井,重建差层井网,实现井网最优,同时应用综合配套技术实现层间转移,提高二三类层动用程度,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实现了高含水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1.
卫22块目前处于高采出、高含水、高采油速度三高阶段,针对井况损坏严重、层间矛盾突出等问题,通过开展构造认识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时实施缩小井距、加密调整、细分层系注水,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实现了高含水后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2.
黄兵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36(24):160-161
随着文明寨油田的长期注水开发,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目前大部分注采井都是大段合注合采,受层间差异的影响,层间动用严重不均,造成部分高渗透层水淹严重,对应油井含水上升产能下降,而部分差层注不进水,对应油井低水平稳定,与高含水开发后期精细挖潜的要求不相适应。对此引进抗高温高盐凝胶型颗粒调驱调剖技术的应用,有效缓解了层间矛盾,提高了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3.
文留油田是一个油层埋藏深,含油层系多,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严重的断块油田.在油田实施注水开发后,部分受到油井无水采油期短、见水早,含水上升速度快,因此如何实施有效分层注水是注水开发油田动态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的注水井分层测试工艺技术,可以合理调整注水井的分层吸水量,保证分注井合理、有效分层注水.  相似文献   

14.
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后,纵向上层间矛盾突出,导致油层动用程度不均衡。这种不均衡性对油田稳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解决这种不均衡性的矛盾,充分发挥同一层系中不同渗透率油层的生产潜力,针对厚油层低效无效循环、层间干扰严重的问题,对于层段内含有多个小层、隔层不明显且非均质比较严重的油层,无法用机械方法进行细分注水,就需用化学浅调剖技术限制高含水层和强水淹层的注水量,提高中低渗透层和低含水层的注水量,改善开采形势,缓解油层的层间矛盾,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改善水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分层采油技术在纯梁采油厂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油田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特点和非均质、多油层油藏采用常规的合采工艺层间干扰严重的问题开展了分层采油技术研究,包括直井分层采油、水平井分层采油、侧钻井分层采油,在初步见到效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技术改进。制发出分采合抽泵、分采混抽装置,取得了一定的矿场试验效果,通过分采新工艺的应用情况来看,效果非常明显,有效的解决了多套层系的层间、层内矛盾,对剩余油藏的挖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六块为文明寨油田最复杂、最破碎的断块,由于老区注采井段长,层间矛盾进一步加剧;新扩边区层系单一,含水大幅度上升,2007年自然递减达到25.89%,含水上升率2.78%,油藏开发效果明显变差。2008年在深化油藏认识的基础上,以提高层间动用为目标,在构造复杂区、井网损坏区以及同一套层系内、砂组、小层间寻找剩余油潜力,应用集成配套工艺技术实现层间转移,提高二三类层动用程度,改善区块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江苏油田Ⅱ、Ⅲ类油藏层系多,层间差异大,高含水井出水层逐渐增多,致使层间矛盾和平面矛盾进一步加大。为了进一步对多层段进行分层找水,挖掘高含水油井的潜力,我们2006年研究应用了细分层取样找水求产工艺技术,通过精心设计选配工具,现场运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含水期油藏的层系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在高含水期油藏层系优化过程中的使用过程,并实际验证应用效果。研究表明:使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以后,各层之间的矛盾明显减少,且各层系都具有一定的原油储量和厚度,各油井都具有一定的产能,每个层系都可以成为独立的开发系统。  相似文献   

19.
埕岛油田受河流相储层砂体发育形态、多井型联合布井及开发政策影响,水驱前缘推进极不均衡,制约了油田开发效益进一步提升。本文在埕岛油田已投产各类油井分类评价的基础上,采用油藏工程、油藏数值模拟、开发经济评价3种方法结合,开展了不同砂体发育形态下的多井型效益开发模式研究。根据埕岛油田不同井区、层系的砂体发育特征,推荐采用差异化井网配置型式;同时,高含水期效益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应充分考虑砂体特征、油价、成本、剩余油饱和度等综合影响,根据多井型部署经济界限图版,油价50美元/桶,水平段长度250米条件下,测算经济井网中水平井布井经济极限厚度为7.1米。  相似文献   

20.
针对南苏丹Main Unity油田层系划分粗、注采关系不完善、层间矛盾突出的问题,开展了层系井网调整技术研究,采用K-means聚类算法,综合考虑影响层系井网调整的小层埋深、有效厚度、地质储量、地饱压差、粘度、孔隙度、含油饱和度、渗透率变异系数等静态参数,结合开发动态分析,建立层系重组模型,从而快速地确定了最优层系组合。在层系划分重组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开发层系合理井网井距,并对Main Unity油田进行开发调整方案部署。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方案最终提高采收率5.0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