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消费电子》2014,(9):86
正当下时代互联网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大到国家、产业,小到企业、个人,都像坐过山车一样探索着未来的方向。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还是从工业文明到信息社会,总会面临同样的疑问和困惑。不同的是,今天的我们有着更深的迷茫,当下各个行业所受的冲击比那个时代更加迅猛。  相似文献   

2.
依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可以简明科学的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发展的帝王文明。如果包括人类进入原始农业阶段,至今大约有1 000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肖琦 《西北电建》2006,(2):I0001-I0001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学习的世纪,是一个强调“把人作为学习的中心”实现企业与个人共同发展的新世纪。在这个世纪,人类社会已经从封建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发展到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把更多的渴望、追求从对土地的占有、对资本的获取转变为不断获取知识和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从历史的回顾提出现代化是无法回避的历史主题,然后概括分析了现阶段新旧观念的种种冲突,最后剖析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观念变革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和作用,进而阐明了现代化离不开观念变革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卡尔森写了《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引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联合国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且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人类经过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和几百年的工业文明,即将迎来的是知识社会,在知识社会中需要一种新的文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6.
章兢 《大众用电》2001,(7):18-18
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社会经济由农业经济发展到工业经济,现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正在 由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是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领路先锋。 互联网更是将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经济、网络文化迅速膨胀。那么,我国离“知识经济”时代还有多远?有人说这是一个巅峰的诱惑,我们还没有完成 工业化这个艰巨的任务。在工业化过程中,电气化是关键的指标之一,分析一下我国目前的 水平和发展目标就可以看到差距和艰巨任务。19世纪电的科学取得根本性突破,理论体系基本建立,电能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 。…  相似文献   

7.
正未来的智能电网,是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是承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平台,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具有全局性的推动作用。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近二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已经先后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纵观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能源变革对工业发展具有决定性、全局性影响,推动着工业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和水平演进。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发行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其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棉花街里白漫漫,谁把孤弦竟日弹?弹到落花流水处,满身风雪不知寒。——唐诗 从农业社会开始,纺织和耕作就是维系人类生存同等重要的的基本生产内容。纺织品是人类社会必需的基本用品。纺纱织布永远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正是18世纪中叶的英国纺织业孵化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启动了人类从农耕社会走人工业社会的现代历史进程。日本经济在上个世纪60年代崛起于现代纺织业,进而全面的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静静的夏夜天空晴朗,皎洁的月亮闪烁光芒。晚风中飘着花草的芳香,2006年第9期《PLC&FA》送来阵阵清凉。本期《PLC&FA》关注专题:城市自动化与自动化城市。人们能够感受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中国正在以历史上空前的高速度经历着令世人瞩目的城市化社会进程。毋容置疑,中国正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跑步”进入以城市(包括工业生产型中小城镇、人居型卫星城镇)和互补型城市群落为中心的现代化工业社会、服务业社会。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解决农工两元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不管我们对它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城市化势头早已开始。它的趋势就是城市越来越大,或者小的变的比以前大,大的变得超级大,这样的发展趋势使得城市管理自动化越来越重要。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最关注的问题,怎么样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近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刚刚落幕,但是生态文明如何建立还是得落在地上,而不是谈在嘴上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20、21世纪,物质发展与生态和谐逐渐背离,从而也产生了‘开宝马喝污水’的怪圈国内外已先前走过工业化过程的发达国家正在走向生态与物质发展和谐的绿色制造,中国也在生态环境恶化到无法容忍时开始了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升级转型之举……这一切皆指向生态文明的重建,其基础正在于绿色工厂的打造,支撑绿色工厂建设的正是越来越走向智能控制的节能。  相似文献   

12.
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的崛起,从本质上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及其竞争模式,推动着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新一轮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浪潮正在全球波澜壮阔地展开。 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是新技术不断出现,新产业不断发展,传统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表现为第一、二产业虽然经济规模仍有增长,但其增长速度却不及第三产业,造成在GDP中的相对比重下降;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前提,农业、工业的充分发展才能最终带动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高技术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  相似文献   

13.
智能电网提出的背景是人类社会发展观的转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共识。发展观的转变直接引发了能源革命,为电力工业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核心驱动力,智能电网成为世界电力工业的共同选择。概述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14.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并用它来指导工作,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本文对如何实践"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电源世界》2009,(11):3-5
人类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贫乏,绿色、节能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正面临严峻挑战,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电力消耗大约有80%在发电和输配电过程中被浪费掉,其中电机耗电量占到全国工业用电总量的60%以上。如不彻底改变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很难逾越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由此看来,实施绿色节能战略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亦是我们电源行业必须关注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6.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21世纪的中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等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了解决好新世纪水的问题,中国水利必须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水利信息化是必由之路,它是实现功汛抗旱科学指挥、水资源统一管理、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7.
对岸     
正央视制作播映的鸿篇巨制《互联网时代》,依据对人类社会的改变为基点,从农耕时代的帝王文明与工业时代的民主文明这两大历史节点出发,以国际化视野和面对未来的前瞻思考,深入探寻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有准备地迎接正在剧烈改变生存方式的信息文明新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对于工业自动化产业的颠覆性源代码,是最值得关注的,崭新对岸。信息文明正在以从来没有的深度,引领传统工业向自动化制造与智能化制造全流程转型。大数据  相似文献   

18.
一、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日益明显。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与中国经济一样,中国汽车产业同样存在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和途径完成从汽车大国向强国的转变。我认为,要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转型关键是创新。这不仅是中国汽车企业做大做强的要求,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健康、持续、平稳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0前言 所谓“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应用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实际包含着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意思。就内部讲,知识经济实际是一种依靠知识本身的生产、传播而产生效益的经济形式。就外部讲,社会发展的形式已经进入主要依靠知识来使社会得到发展的阶段,就如农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社会一样,它是社会发展的时代标志,为此,知识经济时代也称为“知识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