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lanning》2015,(24):16-19
目的:研究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机制。方法: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抗体组;正常对照组小鼠腹腔腔内注射等量0.9%Na Cl。模型组腹腔内注射LPS(4 mg/kg)。抗体组在造模前8~10 h,应用小鼠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蛋白2(TLR4/MD2)复合物抗体腹腔内注射50μg。各组均在造模5 h后留取血和肺组织,采用细菌内毒动态浊度法检测血浆LPS的含量,HE染色判定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RT-PCR测定小鼠肺组织TLR4基因表达,Western-blot测定TLR4蛋白表达;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TNF-α的水平。结果: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抗体组小鼠血浆内毒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小鼠肺组织HE染色呈ALI表现;和模型组比较,抗体组TLR4 m RNA、蛋白及TNF-α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急性肺损伤机制可能与LPS和TLR4受体结合介导TNF-α信号途径相关。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26):137-140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通过干扰与肺泡毛细血管屏障有关的临床急危重症。过去由于对ALI和ARDS机制研究不清、临床上没有针对性治疗方法,导致疾病的死亡率很高。近年来,随着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创建ALI动物模型实验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在ALI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方面有了较新的进展,新的研究指导临床有望降低ALI和ARDS的死亡率。本文对LPS诱导鼠急性肺损伤不同模型进行评价分析,以便广大研究者对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建立和研究提供进一步认识,为前临床研究提供动物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并鉴定microRNA-1(miR-1)的腺病毒表达载体。方法 PCR扩增含大鼠miR-1前体的DNA片断,并将其克隆到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pAdTrack经PmeI酶切线性化后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在BJ5183菌中进行同源重组。重组质粒pAdprecusor-miR-1线性化后,转染293A细胞,进行病毒包装,得到重组腺病毒颗粒Ad-miR-1。Ad-miR-1与Ad-GFP病毒转染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iR-1的表达效率。结果基因测序及酶切鉴定证实重组Adprecursor-miR-1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腺病毒Ad-miR-1转染心肌细胞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证实腺病毒Ad-miR-1能够显著提高心肌细胞内miR-1的表达水平。结论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的miR-1腺病毒能够提高心肌细胞内miR-1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吲达帕胺对脂多糖(LPS)诱导乳鼠心肌损伤后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取SD新生大鼠(1~3 d)45只,分离心肌细胞培养,在培养的第4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培养)、LPS组(加入LPS 1 mg.L-1,处理6 h)、吲达帕胺+LPS组(吲达帕胺组;加入吲达帕胺0.01 mg-1、处理12 h,LPS 1 mg-1、处理6 h)),每组15只。分别采用MTT、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TNF-αmRNA、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细胞存活率:LPS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吲达帕胺组较LPS组明显增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mRNA的表达:LPS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吲达帕胺组较LPS组明显降低(P〈0.01),而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蛋白的表达:LPS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吲达帕胺组较LPS组明显减少(P〈0.01),而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达帕胺可下调LPS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后TNF-α的表达,减少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泊酚的肺保护作用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内毒素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丙泊酚和锌原卟啉同样经过尾静脉给药。将 Wistar 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对照组(C 组)、脂多糖组(L组)、脂多糖+丙泊酚组(LP 组)。C 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L 组尾静脉注射 LPS 7.5 mg·kg-1;LP 组尾静脉注射 LPS 7.5 mg·kg-1,同时静脉注射丙泊酚30 mg· kg-1。给药前及开始后第3、6和12 h 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实验结束后观察肺湿/干重(W/D)比值、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进行肺损伤轻重程度评分,同时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含量。结果实验前各组 PaO2无明显差异,注射 LPS 后 L 组 PaO2持续下降,和 C 组相比其 PaO2显著降低(P <0.05)。实验结束后 L 组和 C 组相比其 W/D 比值、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评分、HO-1及 HMGB-1含量显著增加(P <0.05)。而 LP 组和 L 组相比其 PaO2显著改善,而 W/D 比值、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评分及 HMGB-1含量显著降低(P <0.05)。结论丙泊酚具有肺保护作用,且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 HMGB-1过度表达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UTI)对大鼠百草枯(PQ)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NC组),阳性对照组(PC组),UTI治疗小剂量组(SD组)、中剂量组(MD组)、大剂量组(LD组),每组10只。阳性对照组与UTI治疗组大鼠采用百草枯一次性灌胃染毒法(80mg·kg^-1)制作PQ中毒肺损伤模型,阴性对照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灌胃30min后,SD组、MD组、LD组分别腹腔注射UTI 100、300、600U·kg^-1,NC组、PC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24h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蛋白含量;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肺损伤病理评分。结果 PC组BALF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蛋白含量及肺损伤病理评分均明显高于NC组(P〈0.05);SD、MD、LD组BALF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蛋白含量及肺损伤病理评分较PC组均明显减少(P〈0.05),且随着UTI用量增加,逐渐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大鼠百草枯急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随着剂量增加保护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参附对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参附对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内毒素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将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内毒素注射组(ET组)、参附治疗组(SF组),每组10只。参附采用腹腔注射给药,分别于尾静脉注射内毒素或生理盐水后2h处死实验动物。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评分、肺系数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方法检测肺组织中HSP70的表达。结果ET组较NS组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评分、肺系数和HSP70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PaO2显著下降(P〈0.05);SF组和ET组相比,其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评分和肺系数显著降低(P〈0.05),PaO2和肺组织HSP70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参附可显著减轻内毒素所致急性肺损伤,同时显著增加肺组织HSP70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静脉注射特布他林注射液对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ALI组(B组)、ALI+特布他林治疗组(C组)、ALI+特布他林+哇巴因干预组(D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分别以10%水合氯醛3.5uL·g-1腹腔麻醉。麻醉成功后,A组大鼠采用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g·kg-1,1h内注完;B组大鼠采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5mg·kg-1(融于1mL生理盐水中),分4次给药,1h内注完;C、D2组大鼠采用尾静脉注射LPS5mg·kg-1(融于1mL生理盐水中),分4次给药,1h内注射完后,再注射硫酸特布他林注射液5.0uL·g-1体质量,1h内注射完后。然后将大鼠头部抬高45°,光源照射颈部直视下行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A、B、C3组气管内滴注林格氏液1mL·kg-1,D组气管内滴注含哇巴因10-3mol·L-1的林格氏液1mL·kg-1通过建立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对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评分,观察各组大鼠的肺湿干重比(W/D)、肺组织Na+-K+-ATP酶的活性,并测定各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的细胞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蛋白含量。结果A组肺组织病理学评分值、W/D值、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蛋白含量均明显低于B、C、D3组(均P〈0.05),B、D2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C组(均P〈0.05),B组上述指标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肺组织Na+-K+-ATP酶的活性明显高于B、C、D3组(P〈0.05),B、D2组均明显低于C组(均P〈0.05),B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静脉注射特布他林可通过上调肺组织Na+K+-ATP酶的活性来促进肺泡上皮细胞对液体重吸收,从而控制大鼠急性肺损伤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7):135-13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R-221表达的变化及其靶向炎症反应激活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8年10月在本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56例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同期体检且一般资料匹配的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miR-221、Toll样受体(TLR4)及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神经标志物、炎症因子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miR-221表达量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均明显降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含量及TLR4、NF-κB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经Pearson检验分析,脑梗死组患者miR-221的表达量与NSE、S100B、TNF-α、IL-1β、ICAM-1、VCAM-1含量及TLR4、NF-κB表达量均呈负相关,与BDNF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miR-221表达的降低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神经损伤的加重有关,靶向激活炎症反应是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酒精中毒对失血性休克后早期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40只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A 组)、失血性休克组(B 组)、急性酒精中毒组(C 组)和急性酒精中毒合并失血性休克组(D 组),制作相应动物模型。监测达到休克所需的放血量和恢复伤前血压的补血、补液总量,分别于休克前、休克中、休克复苏后1 h、休克复苏后3 h 测定血清中 TNF-α、IL-6、IL-10含量。结果1)D 组的放血量要小于 B 组,复苏需要更多液体;2)与 A 组比较,B 组及 D 组血清 TNF-α、IL-6、IL-10含量均显著升高(P <0.01);3)与 B 组比较,D 组各观察时点血清 TNF-α、IL-6、IL-10含量均显著升高(P <0.05或 P <0.01)。结论失血性休克后早期炎症因子的表达升高,急性酒精中毒能加重炎症介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脓毒血症致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3组:对照组(NS组)、模型组(LPS组)及依达拉奉治疗组(ED组),每组20只。LPS和ED组采用尾静脉注射LPS(10mg·kg-1)建立ALI模型,ED组随后立即尾静脉注射依达拉奉(5mg·kg-1)。LPS注射6h后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测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提取肺组织测定干/湿重比值(D/W),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测定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与NS组比较,LPS组肺组织D/W、动脉血气测得PaO2、PaCO2、PaO2/FiO2显著下降,肺损伤病理评分及血浆TNF-α、IL-6升高(P<0.05)。与LPS比较,ED组肺组织D/W、动脉血气测得PaO2、PaCO2、PaO2/FiO2升高,肺损伤病理评分及血浆TNF-α、IL-6明显下降(P<0.05),但仍高于NS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对急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清除肺内氧自由基,减少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抗细胞凋亡和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20)、对照组(n=50)和治疗组(n=50),采用改良的Allen法,制成中度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假手术组行椎板切除,不用任何药物;治疗组注射依达拉奉3 mg.kg-1,每隔12 h重复一次,直至相应时点;对照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术后6、24、48、72、120 h 5个时点分别取样检测脊髓组织含水量及丙二醛(MDA)的含量;TUNEL法检测各组脊髓中的神经细胞凋亡数;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脊髓组织Bcl-2基因表达。结果治疗组各时点脊髓组织含水量、MDA含量及细胞凋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Bcl-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能降低脊髓组织MDA含量,减轻脊髓水肿,上调Bcl-2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减轻脊髓继发损伤,从而达到其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抗细胞凋亡和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L-苏糖酸阿奇霉素的抗菌效应及其急性毒性。方法肉汤稀释法检测药物对临床分离的常见致病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以评价其体外抗菌作用。以金黄色葡菌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菌球菌感染小鼠建立动物模型,阿奇霉素灌胃给药对感染动物进行治疗评价其体内抗菌作用并测定小鼠LD50评价其急性毒性。结果体外实验显示L-苏糖酸阿奇霉素和乳糖酸阿奇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的MIC50、MIC90、MBC50和MBC 90基本一致,均对耐药菌无效;低剂量(37.5mg.kg-1)L-阿苏糖酸阿奇霉素和乳糖酸阿奇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株感染小鼠的保护率分别为55%和15%,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腹腔注射L-苏糖酸阿奇霉素和乳糖酸阿奇霉素的LD50分别为(1 308.6±203.2)mg.kg-1和(1 193.1±161.4)mg.kg-1,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苏糖酸阿奇霉素和乳糖酸阿奇霉素体外抗菌活性相似,低剂量L-苏糖酸阿奇霉素对金葡菌感染小鼠有更强的保护作用且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小于乳糖酸阿奇霉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PM)预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诱发肺损伤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组)、肾缺血再灌注组(I/R组)、RPM预处理组(R组),每组20只。采用右肾切除和左肾缺血45 min行再灌注的方法制备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R组缺血前给予RPM(10 mg·kg^-1·d^-1)×3 d,最后1次术前2 h灌胃。再灌注6 h后经心脏采集血样,检测血清SOD活性、MDA、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取肺组织,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并测定肺组织湿干比重(W/D)。结果与S组比较:其他2组肺W/D、血清MDA、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I/R组比较:R组肺W/D、血清MDA、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升高,肺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减轻(均P〈0.05)。结论 RPM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肾缺血再灌注诱发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和抗炎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对产科危重症患者并发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产科危重患者共67例。在治疗前,治疗后2、4、12、24和48 h监测并记录患者自觉症状、呼吸频率、心率、PaO2/Fi O2等动态变化。结果发生ALI的产科病例中以产后出血为最常见因素,占53.73%(36/67)。随NIPPV时间延长,患者自觉症状改善率逐步提高,但NIPPV后2、4 h呼吸困难改善率高于心悸症状改善率(P〈0.05)。使用NIPPV后2 h呼吸频率开始逐渐减慢,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下降趋势(P〈0.05),在治疗后12 h趋于稳定(P〉0.05)。NIPPV后4 h心率开始出现下降(P〈0.05),直到NIPPV12 h后心率才再次继续逐渐下降(P〈0.05)。PaO2/Fi O2在NIPPV12 h后才开始改善,48 h后显著改善(P〈0.05)。94.03%(63/67)患者单纯使用NIPPV后能成功脱机,中转率5.97%(4/67);1例发展为MODS死亡,死亡率1.49%(1/67)。结论产科危重症人群也是ALI发生的高危人群,对其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行NIPPV,及时确定中转NIPPV时机,重视原发疾病的治疗是成功抢救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